飘零的爱
但凡经历过飘零之苦的人便会懂得周承钰为何会爱上傅于琛。那样深、那样沉,以至于溺毙了自己的一生。呵,这种飘零之苦,并非只是没有自己的房子、需要租房而已。更有一种心灵上的漂浮、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极度缺乏安全感。
我在异国他乡流浪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呵,瞧见没,是“房子”而非“家”。彼时,对物质的渴望远远超过对情感的需求。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别,使得中国人很难在一套房子里租到一个单间,尤其是与外籍房东合住。
我曾因为外籍房东禁止我在早晨8点以前使用卫生间而报过警;也曾听一个女孩哭诉过,她因为在公共的客厅里掉落一根黑色的长直发而被合租这套二居室的外籍女孩强行拉到客厅里逼迫着捡起这根头发;也曾听人讲过有两个住在中国人家中的小男生,从不曾在房子里洗过衣服,而是被房东赶到街头的地下水龙头处浆洗。
这些,还都是按时如数地真金白银地交纳了房租的,是理直气壮地对房屋拥有使用权的。
周承钰,这个饱尝寄人篱下之苦的小女孩。7岁时,因母亲改嫁住进继父家中,日子虽然苦涩,却也还算衣食无忧。只是,那个家终究不是姓周的。正逢受继父的两个儿子欺压之际,眼看着又要遭遇流落街头的悲剧。而彼时,周承钰不过是个9岁的小姑娘。一旦离开大人的庇护,你让她如何活下去?
纵然有人愿意收养她,恐怕也得掂量掂量这个父母双全的孩子是否适合收养。万一,孩子的父母是一对纠缠不清的黑洞,岂不是自找麻烦?
后来的事实果然证明,周承钰的母亲,这个殊不可爱的女子的确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而是相当懂得得寸进尺、漫天要价的无赖。
《圆舞》讲述到后面,读者们可以看到如鬼魅一般纠缠在周承钰心头一世一生都无法散去阴魂的那个疮疤便是缺乏安全感。童年的周承钰害怕流落街头、居无定所。少女时期的周承钰依然摆脱不了寄人篱下、流离失所的噩梦。即使功成名就,周承钰的内心永远是七岁时在母亲的婚宴中饥寒交迫的孤单寂寞乏爱。
所以,当傅于琛买下周承钰继父的房子,收留周承钰,并且继续好吃好喝好穿好住地抚养周承钰时,可以想象,周承钰的内心会翻涌着怎样深刻的情感。如周承钰自己所说,对她来说,再没有别的签名,深切过“傅于琛”这三个字。
遇见傅于琛,是周承钰这一生最大的幸运。
周承钰住在傅宅,完全是公主一般的待遇,不必像《流金岁月》中的朱锁锁时刻担心要被迫嫁给不爱的表哥,也不必像《叹息桥》中的李平得陪着舅父去应酬交际。傅于琛不但亲自打扮周承钰,教会她品位,甚至给她介绍专业医生,为她解决少女的羞涩的烦恼。
嫡亲的父亲,待女儿亦不过如此。更何况,周承钰的亲生父亲,早就将她扔到九霄云外。
傅于琛,是周承钰的救命草。
周承钰自己也知道,自己这样住在傅于琛的家中着实是奇怪得很。没有血缘关系、没有收养关系、没有姻亲关系,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要自己,她如何能在一个陌生人家中名正言顺地住下去?即便后来落实了收养这一层父女关系,可是在旁人眼中,这样的收养关系着实是暧昧得很。
也难怪,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是对单身男子收养小女孩做出种种限制。瞧,连法律都觉得这种关系尴尬至极,又何况世俗众生?
周承钰只有嫁给傅于琛这么一条路可走。
如周承钰自己所说,她最初所要的,不过是一个安宁舒适的居住环境,直到自己经济独立,自给自足。但数年安乐的生活孕育了非分之想。
更何况,傅于琛在她的心中,早就是英雄,在她最寂寞的时候陪幼小的她说话,给她吃东西,到最后,背她回家。她7岁时就说过要嫁给他。
只是,傅于琛那样爱惜名声,又如何肯轻易自毁名声?他宁可找来一个又一个的替身,在舞池中流连,也不愿找回最初的舞伴。
所以,也可以说,遇见傅于琛,是周承钰这一生最大的不幸。
“一见杨过误终生”。傅于琛已然成为周承钰这一生的枷锁。
周承钰的这一生,只爱过傅于琛这么一个人。她放不下他,她就没办法开始新的生活,因为“除却巫山不是云”。(《圆舞》书评/Sofi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