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今冬供热新增10万户 两三年内老城区全覆盖
昨天,记者从全市供热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我市新建五大热源,新增供热面积900万平方米,新增10万用热户,我市将利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实现老城区供热全覆盖。市内四区储煤可用50天
在会上,市政公用局局长单强炜介绍,老城区供热一直是我市重点突破的问题。由于老城区楼房建筑比较分散,导致供热站换热站选址难、管网建设难。为使老城区更多群众享受到集中供热的温暖,市政公用局专门成立了 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去年年底组织制订了发展计划,组织实施“北热南供”工程,将北部区域置换出的供热负荷以及新建金港供热站负荷,通过华电热力高温水网输送至西部老城区。
今年我市投入10.5亿元新建5个热源80座换热站解决老城区供热问题。截至目前,计划建设、改造的5个热源项目中,东亿供热中心扩建、金港供热站、金湾扩建等4个已建成,剩余1个将于11月底前完成。计划建设的420公里管网、80座换热站已经完工;新增集中供热面积900万平方米的市办实事目标已经完成,预计新增10万用热户。预计到2011年底,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将达到70%(其中,市内四区达到77%)。
据介绍,上一供热季结束后,市政公用局组织对用户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排查,梳理出极端天气下出现的室温不达标问题735处,组织各供热单位采取改造换热站、完善管网平衡等方式整改。
对存在问题较多的8家二次转供热单位进行接管,由供热企业直管直供,现均已完成换热站设备维护及改造,将确保正常供热。
针对煤炭价格上涨、供热企业负担不断加重的实际情况,市政府向供热单位发放 “以奖代补”资金2.9亿元及购煤借款3.3亿元。截至目前,市内四区共储煤45万吨,可满足50天的用量。
“移动热源”随时救急
据介绍,市政公用局协调供热单位建成两台可移动应急供热锅炉。昨天上午,记者在香港中路金街施工现场处看到了其中的一台,热电集团生技处李处长说,移动应急供热锅炉由他们集团花费40万元自行研发制造,占地有14多平方米,可以满足5万平方米的供热需求。移动应急锅炉由燃油锅炉、循环水泵、补水泵等组成,装在一个集装箱内,热源采取全自动操作系统,一个工人就可以操作,两个小时就可以实现出水温度95摄氏度。记者了解到,这台锅炉每小时要消耗200公斤柴油,比集中供热的成本要高好几倍。
酝酿建大供热体系
进展
我市将着力构筑“大供热”战略体系,促进集中供热向全覆盖型发展,建设以热电联产为主体、区域锅炉房为辅助、洁净能源为补充的市区热源供应和五市“多点支撑”的大供热体系,进一步提高全市集中供热普及率。
建设金港供热中心、水清沟热电扩建、东亿供热中心等项目,进一步提高供热能力,满足供热需求。加快城阳、黄岛及五市热源和管网建设,建立起城阳、黄岛及五市各自独立的热源和供热管网联网环网输配系统,提高区域内供热普及率。在集中供热暂时无法覆盖的地区,鼓励供热单位引进天然气、污水源、海水源、生物质、地源等清洁能源供热项目,并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逐步提高清洁能源供热比例。
供热计量工作社会关注度高,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研究措施,确保项目开工前供热计量表建设资金落实到位;供热管理部门要组织供热单位按规定选型安装。要对已装计量表的项目严格检查,整改存量。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会同供热管理部门和供热单位,对不符合标准的热表,按照建设单位出资、供热单位安装的原则,进行整改。要进一步完善两部制热价,市价格主管部门要牵头研究,确保计量收费顺利开展。
供热单位将落实更加完备的应急保障措施。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极端低温天气,做好长期应对极端低温天气的准备。我市的供热系统均按冬季室外-6℃、用户室内温度18℃设计建设,难以抵御极端低温天气侵袭。各供热单位要落实好备用锅炉,确保能够随时开机运行,加强与水力、电力部门的协调,提高综合保障水平。在确保市区抢修联动的基础上,增强跨区、市联合抢险抢修的配合能力,避免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的停供热事故。
另外,今天上午,市政公用局将组织14家供热单位举办供热服务进社区活动,活动地点有老舍公园、海琴广场等处,供热公司工作人员将现场解答市民的供热问题,及时处置有关供热需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