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期百年鄂商世家 见证武汉百年商业史
历时半年,经多地探访寻找,本报自6月27日推出的大型商业报道——“百年鄂商世家”,至10月17日,已推出16期,圆满收官。这组报道从商脉、商道和商业角度,还原了那段辉煌历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日本报回访多位当事人,期望这组报道能启迪当今商业商道:诚信经营,营销有道,惜人用人。武汉是个大码头,聚集了来来往往的大商人,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是这个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活力来源和主体之一。在江汉竞流、帆樯逐浪之间,他们留下了机敏睿智的商业谋略,令人感佩的创业故事。
那些曾经在武汉商业史上留下名字的百年望族,如今发展怎样?自6月底,本报推出大型商业系列报道《百年鄂商世家》,持续四个月时间,陆续推出16期报道,包括机器厂周恒顺,药店叶开泰,糕点曹祥泰,理发店长生堂,雪花膏老马人和、洗涤厂宝华,刀具曹正兴等如雷贯耳的老字号。
老字号都有两把刷子
6月27日,本报推出第一篇《周恒顺家族开启湖北机器大时代》,通过各种途径,记者联系上在北京定居的周恒顺后人,在第一时间赶到北京采访,洋洋洒洒几万字稿件,记者与周家后人邮箱联系反复修改,终得以出炉。
因年代久远,很多文史资料的缺失,找寻老字号的后人确实很难,尤其是已未经营的老字号,全无踪迹可寻。但本报记者历经数月,多地探访寻找这些商业家族的商脉、商道和商业后人,还原那段辉煌历史。
纵观老字号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家老字号的繁荣昌盛都有“两把刷子”:诚信经营,营销有道,惜人用人,都能启迪当今商业商道。
比如说,曹祥泰产品的原料,要进地道上等货。生产程序也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做糕饼的京果,一定买最好的糯米,三月份以前就泡起,经过发酵,直到腊月才用来生产。用人上最早给出职工股份分红。
车益记茶庄与各名茶产地的茶农、茶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协同北京的“吴裕泰”,江西的“协和昌”,安徽的“谢裕泰”等全国名店,共同与茶厂签订采购协议,如果任何一家茶庄觉得厂家提供的茶叶质量不好,所有的茶庄都不再进货。
老字号消亡很普遍
在本报推出鄂商世家报道后,搜狐等多家网站转载,很多读者说,“看得津津有味,每期都保存下来,还有读者建议出书留念。”
老马人和后人马肇刚先生接受采访后,主动介绍他曾参加过的老字号联谊组织,以帮助找寻更多的老字号后人。
尽管曾经传承百年,但在岁月洗涤中,很多老字号锋芒不再。曾让人耳熟能详的响亮名字,已被时间慢慢抹去。
在采访中,曹正兴后人曹文显无奈地说,“眼下老字号消亡成普遍问题,我们无能为力。我不是悲观,做刀具其实是很普通的手工劳动,并没有特别高的技术含量,简单所以容易被取代。”
<P><p><p> [下一页]
本系统支持键盘方向键←和→翻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