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flwd 发表于 2014-5-7 11:51:40

探访大理喜洲涉事渔村 洱海鱼鹰或成又一名片

<p>  

  
  谁也没有想到,大理小小的鱼鹰竟然在几千年后能够再次在洱海中掀起巨浪,让包括大理在内的云南人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垂青不已。几乎濒临灭绝的洱海鱼鹰,“乌鸡变凤凰”,身价扶摇直上,它们由几十元一跃千金,而今已达2000元的身价,这是许多大理人万万想不到的。让人们更难以想到的是,洱海鱼鹰传统的捕鱼技巧,虽然已经变为表演项目,但随着大理旅游二次创业的华丽转身,却越来越被游客和经营者看好。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于是,洱海边上的不少渔村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鱼鹰表演,他们期盼曾经的生产工具而今又能为他们的发家致富创造奇迹。2009年,大理仅有1家洱海鱼鹰表演点,进入2013年,洱海沿岸有意向设点的已有7家之多,已经从事鱼鹰表演的有4家。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洱海独有的白族民俗文化,大家都想发扬传承,本是好事,也许大理市人民政府也有先见之明,早在2009年就已发文在保护生态、保护洱海的前提下,规划鱼鹰驯化及表演,而且明确大理洱海海西、双廊、西洱河各设一个表演点。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事隔3年之后,西洱河一直无人申报该项目,双廊办证后鱼鹰表演迟迟不见踪影。相反,在海西的喜洲镇上,鱼鹰表演倒是如火如荼。2009年,沙村鱼鹰驯化及表演基地最早开门迎客;去年4月,上关古渔村又添新丁;今年2月24日,桃源码头再搭高台,鱼鹰表演同样是其中的重头戏。在上关古渔村对面的村子里,村民们正紧锣密鼓地筹划着,小铁船已经一字形排开停靠在码头边,试图也很想让鱼鹰下水大显身手。
  如此背景下,网络上出现了《大理洱海:黑游船被叫停黑鱼鹰表演愈演愈烈》的博文,本报立即做出反应,上周三的报道《大理洱海有“黑”鱼鹰?》一石激起千层浪,博文作者、暗访点上关古渔村、政府有关部门甚至博文的粉丝,当事各方各执一词。为摸清事实,还原真相,本报又迅速派出采访组先后到达上关古渔村、桃源码头、沙村现场采访,而后请教了当地权威专家学者,最后在政府有关部门得到了洱海鱼鹰表演专项整治的消息。
  洱海鱼鹰表演,本来很简单,但是事关洱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甚至与民生、旅游发展等话题联系在一起,也就变得复杂。记者了解的情况究竟如何呢?
  鱼鹰不能下水很尴尬
  虽说还是数九寒冬,可大理城里已经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流淌着鲜花的芬芳,当晨曦慢慢脱去浓墨重彩的外衣,洋洋洒洒地落在大理古城斑驳的城墙上时,远远望去,那墙透着彪悍的金色,那具有白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祥和而富有朝气,迎面吹来的“下关风”,夹着洱海的温柔轻抚脸颊,浮动的心顿时便安静下来,恍若隔世。难怪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都留下不少诗篇画作,以抒情怀。
  大理,有诗人笔下的绝美,有大师笔下的侠骨和柔情。如今的大理,已经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备受世人的瞩目。也许正因为如此,大理旅游每走一步,都会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而当本来就备受关注的大理旅游发展,一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话题联系在一起,就更让人瞩目。
  近日,一篇《大理洱海:黑游船被叫停黑鱼鹰表演愈演愈烈》博文引发了人们把话题焦点集中到大理洱海的鱼鹰表演项目上,该博文称上关古渔村就是“黑景点”;该事件引发媒体的关注,记者第一时间就此事进行了了解,1月30日刊发的《大理洱海有“黑”鱼鹰?》新闻引发各界关注。报道一出,记者便赶赴大理,就博文当中提到的上关古渔村、桃源村以及沙村的鱼鹰表演项目进行了实地走访与调查。
  三家经营鱼鹰表演旅游项目的临洱海渔村同时陷“抢客门”,一切皆因鱼鹰而起,大理洱海的“黑”鱼鹰又是怎么回事,事件始末又如何呢?
  现状
  美景背后存有隐忧
  于2011年竣工的大理环洱海公路,全程120公里,被称为“中国最美的环海骑行路”,一路上,洱海风光一览无余,沿途还能看见大理独特的民俗风情,感受大理的唯美气质。
  旅游产业无疑需要发展,大理旅游的二次创业如此,环洱海公路旅游项目正是大理旅游二创转型升级当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环洱海公路的竣工,提升了大理旅游硬件设施的内涵,也让大理旅游凸显了休闲的自在涵义,吸引许多“骑友“在此骑行游玩。然而,美景背后透着隐忧:随着旅游的不断开发与发展,临近洱海的原来靠打鱼为生的村民们也必须面对和适应这样的改变,调整营生模式。
  清脆悦耳的白族民族歌舞、富有历史韵味的大理本主文化观光游览、海上观看鱼鹰表演、品尝别具一格的特色三碗汤、感受尊贵的迎宾礼仪等内容正在悄然兴起,吸引着游客的注意。当本报记者一行4人驾车至上关古渔村时,感受到的正是这样一场特别的旅程。用大理上关古渔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执行总经理王子剑的话说,那就是:村民要生存,要有收入,临海没有一分田地的村民就只能靠民族民俗表演这样的经营项目来招揽客源,来获取经济收入。而无疑地,鱼鹰表演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项。
  午后的阳光刺眼夺目,天空湛蓝如水,干净得不加修饰,上关古渔村这个不大不小的渔村在阳光的照耀下多了几分安静。记者的到来打破了小渔村本有的宁静。纯朴却依旧。
  调查
  上关古渔村鱼鹰不能下水
  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王子剑和合作社领事之一的王祥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惶恐溢于言表。经记者的一番善意的引导,慢慢地,话匣子被打开了。王子剑告诉记者:随着洱海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封湖禁捕期的延长,以打鱼为生的村民生活无法得到保障,虽然政府每年在封湖禁捕期间给予每人每月75元的补助,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为了生存,谋发展,2012年3月,全体渔民以入股形式成立了“大理上关渔家乐旅游专业合作社”。共有股民61户。该合作社主要以“本主文化展示、文化休闲娱乐、原生态捕鱼器具展示、鱼鹰捕鱼表演等内容作为支撑,自食其力谋求发展,提升渔民的生存空间。他说:“村里的赵师傅一家三代都是鱼鹰驯化技艺的传承人,鱼鹰技艺的表演就是由赵师傅家来完成,驯化技艺是相当纯熟的。”
  面对博文中的种种质疑,王子剑坦言:上关渔家乐旅游专业合作社从成立之始,就持有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演出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和购买保险凭证,而唯独没有由相关部门颁发的允许在一定水域内开展鱼鹰表演的许可证件。鱼鹰表演项目是从2012年的四月底五月初开始试运行的,一共有31只鱼鹰在演出。期间在旅游旺季也接待了许多游客,本想着是在正式拿到洱海管理局的许可证后正式运行。据王子剑介绍,他们早在2012年的4月就已经把鱼鹰表演项目的相关申请向政府逐级上报,但等待了一个月左右后才收到回复。
  紧接着,王子剑拿出一份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2012】四号文件,是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关于喜洲镇人民政府转报上关村委会渔业合作社在洱海封湖禁捕期开展鱼鹰表演以及使用船只请示的回复”,该文件中明确指出:“目前,喜洲镇已经有一个鱼鹰驯化及表演基地,即沙村洱海鱼鹰驯化及表演基地,为保护洱海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进入洱海,我局的意见是不宜在喜洲范围内再设鱼鹰表演点。”
  据王子剑介绍,收到这份回复后,合作社又再次写了一份请示报告向上级递交,希望能够得到明确的回复(到底能不能在海里搞鱼鹰表演)。相关部门的有关人员告诉他们一个星期内就会有明确回复,可后来就一直没有回复。
  调查
  桃源村鱼鹰也要变“旱鸭”
  而距离上关古渔村约两公里的地方,便是桃源村。村如其名,仿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别有一番光景。
  记者了解到,2012年的8月,桃源村同样以村民入股的形式自发成立了桃源渔家文化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办理了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并于2012年9月31日取得鱼鹰表演许可证,开展鱼鹰表演项目活动。桃源渔家文化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法人王跃在和记者谈话的过程中,出示了系列的经营证件,其中出自大理州文化局批复的“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中清晰注明了:经营范围:营业性演出(鱼鹰、大本曲)。可令记者纳闷的是,既然可以经营鱼鹰表演项目,又有22只已经注册的鱼鹰,又为什么发生“被执法者拖船”的事件呢?对此,王跃表示,22只鱼鹰是由村子里的技艺传承人杨子星的名字注册的。虽然可以经营鱼鹰表演项目,但是却缺少一份可以在一定水域使用船只进行鱼鹰表演的许可证,换句话说,桃源村的鱼鹰可以表演,但是不能下水,下了水的确是“违规”。这也令他无奈。显而易见,没有水域的鱼鹰岂不成了“旱鸭子”。
  王跃告诉记者:在完善洱海生态保护方面,他与村民都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清理桃源码头南海湾洱海湿地的杂草、垃圾,平整、修复原有路面和湿地垮塌栈道,打捞洱海内水葫芦和垃圾漂浮物,并派人在洱海海面及湿地设施进行日常保洁和维护,恢复洱海湿地生态环境。但是自2012年11月9日开始截至2012年12月,村合作社前往镇政府递交相关请示,反反复复前后不下16次,却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答复。
  王跃还告诉记者,在桃源村从事鱼鹰表演的杨子星一家,四代从事鱼鹰捕鱼,并提供了相关的材料。
<p>  <p><p> [下一页]
本系统支持键盘方向键←和→翻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访大理喜洲涉事渔村 洱海鱼鹰或成又一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