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彝族支系知多少
彝族是漾濞境内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按其自称,有腊罗、聂苏、诺苏泼三个支系。腊罗支系主要聚居在县内的南部和中部地区,自称“腊罗巴”或“腊罗泼”,也称“土族”或“土家”。这支彝族定居历史悠久,属唐代南诏族属乌蛮的后裔。唐代,在哀牢山脉和大理洱源地区出现了六个奴隶主集团,史称“六诏”。在六诏之中,蒙舍诏在六诏之南,又称南诏,势力最强,蒙嶲诏地盘最大,势力仅次于蒙舍诏。六诏的族属除越析诏为么些蛮(今纳西族的先民)外,其余五诏均为乌蛮。唐开元二十五年(737),蒙舍诏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以乌蛮为主体的联合白蛮为主体(今白族的先民)为统治阶级的南诏国家政权,次年皮罗阁被唐王朝封为云南王。历史上,今县境南部彝区大部和中部彝区大部久属巍山,所以形成这部分地区居住的彝族腊罗支系为“乌蛮部落”后裔的格局。今南部瓦厂、鸡街等地区是漾濞开发最早的地区。口碑资料相传,这些地区的左、常、杨、习、马等姓彝族,原来居住在漾濞江西岸的蒙化,南诏政权被南诏清平官郑买嗣颠覆后,才迁至江西。他们开发了漾濞江西岸的漾濞广大地区的彝族,主要有熊、罗、蒙、杨、茶等姓,也是土著民族,同属腊罗支系。这些地区开发较早,又靠近下关,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特别是向阳地区的熊姓彝族,历史上一直重视教育,出了不少文化人才。其中的一支迁徙至双涧抱河岭塘塔左,现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村落。
聂苏支系主要聚居在县内的西北部地区,自称“佬武族”、“罗武族”或“聂苏”。该支彝族“南诏乌蛮三十七部”中的“罗婺部”古老民族,他们最早居住楚雄的武定地区,于明代迁入漾濞境内定居。主要聚居在富恒乡的罗里密村(罗里密、洒高密、董家村)、白荞村(支打拉、平地、庄房、铁匠房)和双涧乡的抱河岭村(立本、何家、上村、下村、杆)、荨麻箐村(恩龙、荨麻箐)、阿家村等地区。墓志记载双涧乡(今漾江镇)抱河岭村的何姓彝族是明代嘉靖年间从邻境洱源县下江嘴一代迁入的,以后形成了何家村。施姓彝族是明代进入的,他们先在箭里柏邑场定居,然后其中一支于万历年间迁到上村,以后发展成上下两村。
诺苏支系居住在该县双涧乡(今漾江镇)抱河岭村的雀山社,人数很少,自称“诺苏泼”,也称“白彝”。又因他们居住地的原因,兄弟民族习惯上称他们为“后山彝族”、“雀山彝族”或“阿老友”。这支彝族原居住在四川凉山地区,清代迁徙到丽江居住。1969年和1974年,其中的陆、胡二姓先后迁入到漾濞双涧乡(今漾江镇)抱河岭村雀山(后山)游牧,于1983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正式定居下来,共有30余户,100多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