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弥渡花灯的保护和发展
弥渡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灯从唐王起,戏从唐朝来”之说,现今接灯时仍供奉有“唐朝德道老郎君”的牌位;据《赵州志民俗》记载:“元宵多于飞来寺烧香,弥渡则聚太平山或铁柱庙或温泉,夜则张灯踏歌为乐”。太平山、铁柱庙和温泉都是弥渡花灯之乡,特别是温泉马房,在道光年间就是弥渡花灯最盛行的地方,这一时期已经出现毕玉龙等一批著名的花灯艺人。明末清初,弥渡多数乡村都有灯班,各地区灯班又有各自的特色和风格,密祉灯班长于唱工,腔调圆润;姚旗营灯班善于歌舞,崴步轻盈;苴力灯班重视讲口,台白幽默;马房灯班表演认真,故事生动。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艺人将其自编自演的一些宣传救亡的花灯节目搬上舞台。20世纪50年代初,云南省文化系统到弥渡帮助土地改革工作的陆万美、袁留安、尹钊、杨放、欧小牧等艺术家,收集整理了大批花灯音乐、曲调和演唱资料,并见诸于国家和省级音乐书刊,《十大姐》、《绣荷包》、《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就是这段时期推向全国的。1956年县和区镇相继成立专业和业余花灯团、队,每逢春节,花灯演唱遍及城乡,平日在街头巷尾,村寨院落,也常传唱花灯片段。据《云南花灯弥渡部分》记载弥渡全县有178首流传,时间较早、普及面较广的花灯曲调,形成了三个代表性区域:
1、马房、弥城、姚旗营、苴力、莘野村、熊家营等村为中心的坝区花灯,多以歌舞和小调演唱为主,艺人演唱轻快活泼,风趣诙谐,花灯音乐曲调较多,是弥渡花灯音乐历史最久的主体部分。
2、密祉为代表的半山区花灯,以演唱歌舞、小戏为主,艺人演唱婉转抒情,优美动听,其音乐结构严谨。半山区历史上花灯知名艺人有李华堂、康巧玉、李庭祥、欧阳增辉、周维中、周卫、欧阳增光、沈福海等,半山区的花灯音乐曲调有《罩毛驴》、《背娃娃》、《四景天》等60曲。密祉花灯没有师承关系,靠灯场上口传心授,耳濡目染。
3、牛街下村、康郎为中心的彝族地区花灯,以演唱山歌、小调为主,艺人演唱悠扬高亢,节奏感强。牛街花灯的历史虽然不久,但它吸收了山歌和彝族踏歌音乐中悠扬、抒情的元素,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风格,花灯舞步表现粗犷有力。历史上花灯知名艺人有李昌、李仁、潘曰宽、自思权、白绍贵等,山区的花灯音乐曲调有《大风刮来树头歪》、《郎驴白马白汉许》、《彝族十大姐》、《高高山头》等49曲。
改革开放后,弥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花灯文化事业,积极恢复花灯剧团,广集文艺人才,充实演职人员队伍。1998年提出“唱响《小河淌水》,跳红弥渡花灯”的发展思路。2004年又提出“建设中国花灯文化大县、世界《小河淌水》名曲名县”的发展战略,2008年提出“借助《小河淌水》品牌,建设花灯文化名县”的发展目标,2009年提出“唱响《小河淌水》,做精花灯品牌”文化发展繁荣目标,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实施。
在软件建设方面,一是为花灯民歌创新提供平台。组织县花灯剧团创作出弥渡花灯集体舞《跳灯乐》,组织编录了少年、青年、老年三套花灯健身操光碟在全县推广。二是为强化外宣加大投入。投资60万元,精选了《小河淌水》、《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民歌花灯歌舞,制作出音乐艺术VCD影碟和录音磁带2万套,在云南电视台“快乐周末”栏目举行首发式,向全国发行。三是为词曲作家宣传弥渡开辟用武之地。开展“我是《小河淌水》故乡人”歌曲征集活动,向全国广泛征稿,共收到95首歌曲作品和5首歌词作品。四是使群众文化生活充满生机。为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打造民歌文艺精品,邀请省州编创人员深入实地采风,创作出现代花灯剧《正月十五闹花灯》,参加全省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和云南省第十届新剧目展演,均获得一等奖。五是为重大节日营造氛围。县人民政府举办了“新世纪龙狮灯班大赛”、“大型灯展活动”,参赛龙狮有40多班、展出各类彩灯1005盏。六是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弥渡花灯音乐舞蹈集》,共收录了弥渡花灯音乐曲调509首,新编花灯音乐26首,新创获奖歌曲31首、15种32个花灯及彝族舞蹈套路,绘制插图226幅。七是在县城每月开展一场广场文化活动,用花灯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社会主义、歌唱美好的写生活。
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总面积1.3万平方米的花灯广场和小河淌水广场,建成县城街心花灯雕塑和历史文化浮雕墙。二是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弥渡花灯大楼和剧团职工宿舍。但是发展很不平衡,还存在着“两少、三热三冷”的问题,即花灯活动场地少,群文辅导人员少;县城唱花灯的氛围热闹,乡镇花灯活动气氛冷清;老年人唱花灯的热情高,中青年对花灯活动冷淡;女性演唱花灯热心,男性对演唱花灯冷心。
针对上述问题,保护和发展弥渡花灯,应及时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定期举办领导干部花灯音乐舞蹈讲习班。每年举办4期科级以上(含乡科级)领导干部花灯音乐舞蹈讲习班,每期1天时间,请县花灯剧团的音乐设计、表演编导人员讲授辅导,县级四套班子成员带头参加学习。用两年的时间,使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都会唱10首弥渡花灯曲调,会跳弥渡花灯健身舞。
实施弥渡花灯民歌进校园工程。组织花灯专业技术人员编印弥渡县花灯民歌乡土音乐教材。在全县中小学校实施,每周上一节花灯音乐课,做一次花灯健身操。让学生从小受到弥渡花灯艺术的熏陶,了解弥渡花灯音乐、舞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本土文化,增强传承弥渡花灯艺术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深化花灯剧团改革。要增加县花灯剧团人员编制,招录综合素质较好的青年演职人员,使剧团演职人员年龄和专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不断增强剧团发展活力,为打造花灯品牌提供人才支持。出台剧团送戏下乡演出补助办法,配置更新演出必须的设备和交通工具,充分发挥流动舞台车和花灯文艺演出小分队的作用,带动农村群众花灯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县委、政府应对弥渡历史上的“花灯窝子”、即现在群众花灯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的村庄进行命名,并立碑保护,作为对传承弥渡花灯艺术、弘扬弥渡花灯文化有突出贡献村庄的褒奖。
政府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强对农村民间花灯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开展对民间花灯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申报命名工作,鼓励建立固定的传统花灯艺术传习所,资助传统花灯艺人开展传承活动。
应积极筹备,争取2011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首届中国弥渡花灯艺术节,充分展示弥渡花灯艺术,强势推动弥渡花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而拉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杨菊仙(弥渡县花灯剧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