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21628913 发表于 2014-5-31 22:33:48

和顺行草

  朱小平
  翠微绕,雨后更葱茏。半亩荷塘桥引水,一墙苔色印书声。遗韵洗衣亭。
  —忆江南·腾冲和顺
  这是我雨中游腾冲著名侨乡和顺时口占的小令。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始人之一的李根源先生曾有小诗吟咏和顺:“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义,南州冠冕古名乡。”十分切合侨乡历史渊源。
  和顺乡距腾冲县南不过四公里,位于古代川、滇、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之侧。和顺出去的华侨分布于缅、印、泰、印尼、新加坡、日、美、加等十余国,与缅甸经商者尤多。南诏大理时期,汉民始迁入此地。不仅经商开矿,亦有不少人在缅甸政府中供职,如清代尹蓉,被尊为缅王师,许名宽曾为缅王宰辅。通商在乾嘉之际蔚为顶峰,航海开通后,陆上商贸才为之锐减。但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密支那、腊戍至曼德勒铁路修通后,云南商贸开始畅销缅甸,我查史料,发现出口缅域最多的竟是烟草,其次才是酒、丝、茶等。令人感兴趣的是,当时出口缅甸的是云南生产的烟草吗?
  按出土文物和史料印证,烟草传入中国应在公元16世纪,分别由菲律宾传至粤、闽和从朝鲜传入东北。最初是禁,后弛禁纳税。1858年清朝被迫允许外国烟草免税入关,1889年美国人在上海试销香烟,1890年美商开始在中国推销机制卷烟。1899年,中国人在宜昌创办自己的烟厂。1902年,美商分别在沪、港建立卷烟厂。1905年,在中国烟草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成立。而云南得到烟种和栽培技术资料是1914年2月,次年在玉溪等地引种成功。但因连年战争,种植停顿。1941年以后,才开始大规模引种烟草,包括著名的“大金元”烟种。
  我所感兴趣的是,铁路修通后至20世纪初烟草出口缅甸时期,烟草是何品种?是英美烟草公司的产品,还是湖北宜昌中国烟厂的产品?当年中国土产晾晒烟叶品质差、香味弱,不宜用于生产卷烟。引种的美国烟种先后在台湾及山东威海、潍坊,河南襄城、邓县及安徽凤阳种植成功,已基本满足中国市场需要,云南的引种和普及暂时停顿。这一时期出口缅甸的烟草,是从其他省份辗转运到云南腾冲来的吗?这也需要专家来考证解释了。
  抗战期间,交通基本断绝,商贸活动呈萧条惨况。不过,和顺华侨不仅经商,还富有爱国爱乡的传统,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孙中山曾盛赞和顺华侨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和顺最出名的人物是哲学家艾思奇,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至今仍为大学教材。此行特别拜瞻了他的旧居,院落有致,细雨潇潇,正厅拱门上缠绕的青藤,被雨水清洗后愈现古朴秀雅。游人不多,在这里感到的是宁静,仿佛寻嗅到丝丝缕缕的哲学气息。
  著名的和顺乡图书馆是必去的。艾思奇先生去延安后曾写信叮嘱家乡的图书馆:一要大众化,不要只为少数人服务;二要普遍化,多置大家读得懂的书;三要多购备社会科学出版物,以启发人们的觉悟。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和顺乡图书馆当然也有很多珍贵的藏书和报刊,比如武英殿聚珍丛书、四部丛书等古籍,及地方志、乡贤手稿等等,不仅在云南,即便全国也是少见的。所以大名鼎鼎的胡适还为这个小小的图书馆题写了馆名。据说当时村民和海外侨居者,爱图书馆胜于爱自己的子女,捐书、修缮,绵延不断。村民们有一句口头禅:“孩子不读书,不如去喂猪”,这样的教化风气,使得和顺乡留学生、大学生的比例占到总人口的1/20!在天之一隅的僻乡农村,这是非常罕见的。“千秋事业书中史,万国风云座上观”,地处边陲僻壤之乡野村人从图书馆得到了益处。我在图书馆阅览室看到订阅的报刊极多,和顺人是可以不出门而知天下事的。
  雨中的和顺图书馆十分静谧,小小的花园草木扶疏,修剪整齐的香木树依依环绕,让人留恋、思索。
  和顺乡的一个特色是绕树而过的汩汩清溪上,建有一座座洗衣亭。亭不过两间平房,皆顶角微翘,水上有井字条形石,旁设木凳。在亭间可见清泉石下流,触手可及。这是供村民于此浣衣濯菜,避热躲雨,冲洗纳凉之用。和顺气候温宜,空气清新,古树成荫,与湖光阁影交映于青翠碧绿之中。加上永不间断的读书声,真是令人留连不已。
  唯一令人隐忧的是,我看到了环山上下,开始大兴土木,会不会又开始走商业化景点的路呢……
  腾冲、和顺,安静而清新,虽然一直淅沥不停雨色绵绵,但却令人有丝丝眷意。腾冲的火山群令人叹为观止,腾冲的温泉令人惬意温馨,腾冲的饵丝令人大快朵颐……
  告别腾冲,留下一首《忆江南》小词:
  天将暮,幽径几盘旋。滚沸饵丝先味腹,微醺红酒卧汤泉。雨色散阑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顺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