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澄霖皋 发表于 2014-9-6 22:18:28

滇西抗战中的大理人民

□大理州中共党史学会
60多年前,在滇西地区发生了一场以保卫滇缅公路为核心的抗日战争,史称滇西抗战。滇西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抗日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开了中国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使滇西地区成为全国最早收复失地的地区之一。在滇西抗战中,大理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拨款200万元,限期一年修通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其中在云南境内959.4公里,在已建成的昆明至下关东段(长411.6公里,1935年12月已通达下关)土路基础上改善;下关至畹町的西段全长547.8公里,线路由下关以西经漾濞、永平、保山、龙陵、潞西,由瑞丽的畹町出境。全部为新建工程,是全线工程的重点。沿途翻山越岭,经滇西横断山系纵谷区的怒山、高黎贡山等山脉,跨越漾濞江、澜沧江、怒江等河流和无数的深谷,水流湍急,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总工程处下设下关——漾濞、漾濞至永平、永平至保山、保山至龙陵、龙陵潞西(芒市)、潞西——畹町6个分段,进行各段公路的测量设计工作,分工合作,抓紧测设。
在修筑滇缅公路过程中,由于施工任务紧急,云南省政府提出“先求通,后求好”的方针,严令公路沿线各县必须在1937年12月开工,1938年3月完成全部路基工程,建成一条可以通车的简易公路。通令滇西公路沿线的大理、凤仪、蒙化(今巍山)、漾濞、顺宁(今凤庆)、昌宁、永平、云龙、保山、龙陵、腾冲、镇康12个县,以及潞西、陇川、梁河、瑞丽、莲山5个设治局每天应出工人数,限12月到达指定地点。其中凤仪4000人、大理5000人、蒙化8000人、漾濞6000人、顺宁5000人、昌宁7000人、永平8000人、云龙10000人、腾冲8000人、镇康5000人、潞西8000人、梁河3000人、陇川1000人、保山28000人、龙陵7000人、莲山1000人、瑞丽1000人,17个县及设治局共11.5万人,连同招商的石工、木工2.3万人,共约14万人。由于担心完不成任务,实际筑路民工超出计划数,下关至畹町的西段,平均每公里就有民工255.56人,每3.9米就有1人;而在东段沿线的昆明、安宁、禄丰、广通、楚雄、镇南(今南华)、姚安、祥云、弥渡等县改善工程的每天约有6万人。因此,滇缅全线每天出工人数,在紧张时期超过20万人。
滇缅公路经过大理地区的祥云、弥渡、大理、漾濞、永平、云龙6县,过境路长264公里。其中下关至云龙坡脚段全长176.9公里,分设下关、永平两个工程处。不久又增设功果桥工程处,专司澜沧江上大桥的施工。在紧张赶筑阶段,下关至云龙坡脚段的上马民工实际超过7万人。筑路民工都要自带行李和口粮,自带锄头、粪箕、扁担和刀斧等简陋工具,步行到工地。筑路民工抵工地后,还要自搭草棚,有的则住洞穴,甚至栖息在岩石、树丛之中。参加筑路家人还要三天两头为工地上的亲人送粮、送衣物。全线工地都是锄挖、肩挑、人扛,而且身披蓑衣,昼夜赶修,十分艰苦。上马民工不但要义务修筑土路,所需之石灰也由民工义务烧制,仅石方和桥涵直接有省公路局发包。石方工程所需之炸药、炮杆、撬杆、十字镐、铁铲等物资和工具,统一由省公路局组织后派民工、骡马运至工地。在抢修下关至云龙坡脚段工程的8县中,就有大理、凤仪、永平、云龙4县因按期完成筑路任务,荣记大功。
滇缅公路西段的起点由下关外经“三步两座城”至三号桥然后沿西洱河走平坡入漾濞,关漾段长74.2公里。当时只有2万人的漾濞小县,就出民工6000人,承担漾濞江至顺濞河一段,全长36公里。仅在小尖山崖子不足百米的路段,就有近百人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云龙县的修筑任务从黑羊箐口与永平交界地起,至瓦窑河口与保山交界止,共计57公里。不到8万人的云龙县,每天出工一万人,分为五个大队。第二大队承担的任务,全在人称“狗吊窝”的悬崖峭壁上,督工员尹国玉,以身作则,将粗绳系腰间,悬空作业。有五个民工将保险绳同时拴在一棵老树上,老树难以负重,树根从岩间拔出,五人同时坠江身亡。为完成52公里(从黑羊箐起至坡脚河)的修路任务,“云龙一县即死五六百人”。派民工抢修功果桥高炮路,派出民工与功果桥抢修队一起冒着生命危险随炸随修,保证滇缅路畅通,使滇缅公路成为敌人炸不断的运输线。
永平承担任务最重,从漾濞、永平两县交界处胜备桥(今顺濞桥)起至永平、云龙两县交界处林家坟,全长78公里。当时永平县只有5万多人口,却出动民工8000人,投工104万个,人均20多个工日。自愿参加筑路的上万民工,由时任永平县县长的洱源人马秉升率领,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风餐露宿,披荆斩棘, 90天完工,修通3米宽的公路78公里,被评为各县第一名,获省公路局重奖。
经过9个月的抢修,到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中国段全程959.4公里全线通车。滇缅公路修通后,中国抗战赖以御敌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入,解除了东南沿海纷纷沦陷的忧虑与不安,安定了民心,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热情,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可以说,滇缅公路是云南各族人民血肉筑成的路,是大理州人民抗战中参与建筑的最大工程。
英勇的反轰炸斗争
滇缅公路完成后,护路和改善工程的任务更为艰巨。
1940年10月日军占领越南后,为了破坏滇缅公路运输线,开始大规模地对滇缅公路沿线重要桥梁、渡口进行狂轰滥炸。日军轰炸的目标集中在全路的要害——功果、惠通两处大桥。据从1940年10月18日开始至1941年2月17日止3个多月的统计,日机轰炸功果、昌淦、惠通三座桥梁达500余架次。至1941年2月12日澜沧江上两条悬索桥先后被炸14次,其中一座新建的正式悬索桥,通车仅7天,被炸中锚碇的索群,一半坠落江中。损失最严重的是1940年12月14日中午12时22分,敌机9架冒险低飞5次空袭功果桥时,投弹百余枚,昌淦桥东岸上游钢索19根全被炸断,加劲桁构及桥面坠江。1941年1月5日和6日,敌机连续轰炸功果桥,所有8根钢索有断有伤,无一完好,不能通车。我护桥军民在十分困苦的环境中进行着艰难危险的抢修工作。经奋力抢修于1月10日修复通车,计阻4天,1月23日敌机9架作14次轰炸时,上游钢索全断,下游钢索断两根,东半部桥面坠江,西半部桥面斜悬于下游两根钢索上,短期内难以修复。此时,日本侵略者广播大肆宣扬“滇缅公路已断,三个月无通车希望”。殊不知我方早已作好渡运准备,渡口便道1月22日已完工,144只汽油桶大渡浮船平安下水,并试验成功。1月25日午后开始渡运重车过江,渡运能力为5.5吨,实际阻车时间仅为两天零3小时。以浮船渡车,速度慢,又改用牵引车在两岸拖拉加快速度,日渡车由80辆提高到117辆至128辆。此后又根据水流运向,调整角度,并在技术上作改进,日渡车最高达235辆。3月2日用10只大渡船连成88米的浮桥通车。在抢修便道用浮桥渡车保证通行的同时,桥梁设计处的员工加紧抢修两座被炸的桥。昌淦桥于1941年3月3日修复通车,功果桥于1941年5月11日修复。至此,澜沧江上的昌淦、功果两桥均可通行无阻,粉碎了日寇“三个月不能通车”的叫嚣,被誉为“炸不断的运输线”。每次严重的毁坏,都在短期内修复,保持了公路的畅通。许多人因此献出了生命。
抢修云南驿机场
1927年至1942年,为适应战事的需要,曾投入50多万个工日,先后在大理地区的大理城北、宾川小坪村和州城、祥云北屯、弥渡瓦仓、巍山城西、鹤庆等6县境内修筑过8个飞机场,都在抗日战争中发挥过作用。位于祥云县云南驿东1公里的云南驿机场,从1929年至1945年的16年间曾先后修扩建过5次。在云南驿机场抢扩修的过程中,当局在祥云大部分劳力已被征用的情况下,又向巍山、弥渡、南华、大姚等县征用大批民工。由于战时施工条件极差,没有施工机械,采用人力挖土、运土、运石修筑跑道、机窝和人力拉大石碾子夯压机场的方法,修建云南驿机场。当时在百余万平方米的机场上,几乎布满了挖土的、挑土的、运石的、敲碎石的、打夯的、铺石块的、灌泥浆的、拉石碾的、监工的、穿军装的,以及各种人员。
1942年,美军援华空军第14航空队的第25战斗机队、第23运输机队、第二供应处、中印油管工程处、美军招待所5个空军作战、运输、后勤保障单位进驻祥云机场,共有各种飞机200余架,驻机场美军最多时达1000多人。为保证机场飞机起降安全,祥云人民抽壮丁组建起800余人的养场大队对机场进行维护和养护;修建云南驿和北屯两个军事机场,祥云人民先后被征用土地3940多亩,出劳工41.9万多个,对当时仅有10余万人口的祥云县压力非常大。正是由于大理地区人民的支持,特别是祥云人民的支持,使得屡遭日军轰炸的机场始终保持正常运转,“驼峰航线”得以畅通无阻,把抗日物资运往抗日前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斗志和决心。
1943年4月26日(农历),日本飞机轰炸云南驿飞机场,祥云、巍山、姚安、大姚修机场民工被炸死433人,炸伤388人。据统计抗战期间,惨死在日军炸弹下的人数达4142人,炸伤2345人。此外,还炸死大牲畜192头,炸毁场房、民房、仓库12038平方米。云南驿机场从1929年动工修建至1945年的16年中,曾先后5次续修、扩建,占地面积1222.5亩,动用民工出勤工日上百万个。祥云人民为云南驿机场的修建所作的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
今天重温滇西抗战中的大理人民这段历史,深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大理州中共党史学会 执笔:江从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滇西抗战中的大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