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落,疏离而难解难分
游动在上层的:娱评人韩松落因为个人不可药救的松懈,我对那些精力旺盛、创作丰沛的作家特别感兴趣,我不知道他们巨大的热情来自何处,也不知道什么经历造就了他们的意志与能力。当我看到韩松落时,我很快便被他那源源不断的妙文吸引了。在他的博客、豆瓣、以及无数文化娱乐媒体上,那些文章层出不穷,仿佛是一个团队在运作,然而鲜明的个人印记又让人相信这的确出自一人之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让人叹服不已。此何许人也?
搜索他的资料,看他出过《为了报仇看电影》、《我们的她们》,在多家知名媒体同时开着文化娱乐评论专栏。娱评人,关于韩松落,这是我们最先了解到的身份。他总是寥寥几句话,就直抵本质,无论是戏外人,还是戏内人,他总能捕捉到他们被忽略或被隐藏的内部真实。他似乎是过目不忘的,脑子中存储的巨大信息量,已经不能用文化娱乐图谱或字典形容,而直接是一个数据库,无论什么作品、何人何事,他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将判断迅速转化为一篇篇通脱自在的文章。而其文字又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游刃有余。笔锋之下,百态昭然,水落石出。
稳居在中间的:作家韩松落
如此一双洞察万物的慧眼,一派艳惊四座的才情,如果仅仅写些评论,显然大材小用。好在韩松落也写其它类型的文字,它们珠零玉碎,散插在他那页数惊人的博客中。当他的《怒河春醒》出版时,我凭嗅觉就知道内容和封面一样漂亮,买回一读,果然。在这本书中,韩松落用静夜深呼吸式的从容简淡,将他的成长往事慢慢勾勒出来,无论是故事的中止,还是笔力的拿捏,都每每恰到好处。他的写作,像是一种回忆的仪式,从不越位,因此文章也有了相应的风度与余味。
这本书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四辑《报纸拼图》,在这里,他用一两千字的篇幅,去为人生塑形,或与人性对弈:《惊起千只白鹤》是灵魂超脱的瞬间失重,《旧闻》是人生无法直面的肮脏、滞重与孤独,《高原百合》是美的生长和传递,《他们全都知道》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自私与怯懦... ...而它们的书写者正如其自道,就是那个沉默的看报人,活在边缘,看着红尘,却知晓了一切秘密。——韩松落的书写,由此得到了力度与美学的双重保证,他内心已有足够的辽阔,让笔下的文字与世界势均力敌。他当然是有写大作品的能力的,《处处蔷薇》等几则短篇和他的黑童话系列,就露出了这种气象,对此,就看他写不写了,如果他写,那么中国多半的小说家都得下岗。
生长在下面的:少年歌手韩松落
我始终着迷的一个现象,便是硬币正反面的对称,这一现象在人的个性特征中也有类似表现:那些最透悉人性幽暗与世界残酷的,往往也最善意宽容、怀旧细腻。这个经验在韩松落身上再次得到印证,他少年时写下的一批歌曲,将他的多愁善感深深出卖。他自嘲说只是自娱自乐的酸歌怨曲,但这些纯真到危险、忧伤到失神,又青春到耀眼的音乐之箭,却穿透了二十年的时间,瞬间射中了听众的胸膛。它们是在流行和民谣没有分家的时候写成的,也带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朴拙与真诚,质地纯正、纹理大方,没有任何弯子的抒情方式,都让人一听倾心,思绪飘扬。
《往事如烟》是标准的乡村民谣,对故乡、田园、劳动与亲情的思恋,让主人公对现在产生了高度怀疑,想回到过去,然而时空的双重距离却又提醒他做出另一个感叹:往事如烟。歌曲不疾不徐的调子,正好将这种情感的摇摆托了出来。《和田小夜曲》是一首绅士式的情诗,既谦卑又骄傲,既深情又端庄,歌曲和主人公一样,平静的气质中透着不凡。新疆味极浓的《黑森林传说》有着和旋律一样急转不停的故事节奏,短短的四段歌词完成了一篇小说的任务,让人感觉神秘而意犹未尽。《金盏花》则是一首唯美至极的情歌,里面的爱情有着金盏花的美丽,也有着金盏花的寂寞,在一年年的枯荣轮回之后,它们带来的温暖与失落,都让人不忍触碰,歌曲将叙事与抒情完美融合起来,为那些未完成的爱情献上了花束。
植根在深处的:旷野之子韩松落
好吧,这是我们面前的韩松落,这个外表腼腆内心复杂的多面人,以他超强的自制力,在遥远的西北小镇上,过着他的僧侣式生活,他的稿子,还是雪片一样从容不迫、纷纷扬扬。而我们的好奇心也慢慢获得了满足,我们知道,其实这些都是假相,他真实的身份只有一个:生长在南疆的旷野之子。——了解了一个人的童年之后,我们就获得了如来的眼晴,纵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如来也都知道,那些东西,是他变的。
他在河流、山坡、望不到边的青草和野花中长大,他熟悉它们的味道和脾性,尽管他后来远离了那个地方,但他的血液和灵魂已无法改变。这是韩松落文字风格的成因之一,也是他内心强大的秘密之一。他自远方来,他到远方去。援疆建设注定了他最初的生命知觉,他与这个世界,疏离而难解难分。这种姿态与关系,或许并不是他最想要的,但他仿佛也别无选择。好在有文字,他用文字平息这一切,他的素净与冷峭,对应着他的疏离,他的丰富、准确与烟火气息,又对应着他的难解难分。看吧,这位旷野之子,终究会变成一片旷野的,既然他的文字已像旷野一样,气脉强健、悲欢一体,辽阔而绚丽多彩。(《窃美记》书评/碎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