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稻田里 一起看美景摸鱼去(组图)
女孩在稻束上的创作(供图)
稻草束们在聚会 首席记者 秦蒙琳 摄
看
洱海边稻草束在开party
游客随手拍下这一景象
女孩信手涂鸦有创意
@纳木措措湖
一簇簇金黄色的稻草束,或整齐划一,或三五成群,像聚在一起举行一场乡村party。远远望过去,一边仿佛是孩童们正在秋天的田野中欢快的老鹰捉小鸡;另一边好似女孩们在交头接耳,说着悄悄话。这一有趣的农耕景象每年10中下旬都会出现在大理沿洱海一带。
春晚小Q
原来这是当地的农民收割稻谷后,随手将稻草束简单捆扎摆放在田间地头。这一景象被游客谢先生拍下后,他正在读高二的女儿用彩色画笔对照片进行了描绘装饰,给稻草束进行“打扮”。小Q从微信朋友圈看到谢先生发的照片查阅资料才发现,这一常见的田园景象还鲜有报道,而小朋友的创意如果能落地实现,将会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田野装置艺术。
女孩在稻草图上作画
“当地悠久的农耕历史、洱海苍山的秀丽背景、愉悦的金秋时节、孩子稚嫩的笔触,给了稻草人生动鲜活的灵性。”谢先生一共发了两组18张图片,他在朋友圈这样写道。图片是谢先生去年10月中旬去大理出差在龙龛码头附近随手所拍的,当时只觉得这些稻草束很生动很可爱。
回到家后,女儿看到很感兴趣,让爸爸把照片打印出来,信手涂鸦了几幅。稻草人一下就变成了造型各异的时装模特,谢先生觉得孩子的想像力很奇妙,不过当时也没有太在意。直到几天前,谢先生再次途经大理,见到洱海沿岸田野的稻草束风光后,便把去年的图片整理后发在了微信朋友圈,很快引来了朋友们的纷纷点赞。
建议对田野艺术装置
谢先生说大理是他最喜爱的地方之一,几乎每年都会去几次,希望将来有艺术家在大理落地实施这样的田野装置艺术。如果能以环保的形式,在不污染农田的前提下,对田野进行艺术装置,也许会成为大理创新的旅游景观,也是宣传大理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的好形式。
晚报记者随后来到谢先生拍图的龙龛码头一带,背靠苍山,面向洱海,收获季节的苍洱田野秀美如画,蓝天白云下的稻草束们姿态各异。仔细端详,这一幅生动的画面还真像人们在乡间的金色大广场举行聚会。只是眼下收获季节已尽尾声,很快稻草人们就将“回家”,要欣赏这一美景必须赶快了。
首席记者 秦蒙琳(春城晚报)
食
易门稻田小鱼忒好吃
它们可是吃着谷花长大的哟
@鸭苗苗
肉可拉丝,细腻滑嫩,进可清汤水煮,退可油煎红烧,略带着一些谷穗的清甜,这便是秋收时节,上天给予易门十街乡最大的厚爱——谷花鱼。累了栖水洼,饿了吃谷花,不出两月,鱼儿便养得浑身金亮,肉质肥美,这种稻田与鱼和谐共生的养殖方式,也为易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打开了一条新路。
春晚小Q
据了解,谷花鱼又叫鲫鱼或鲤鱼,长期以来在滇中被广泛养殖。每年秧苗一插或刚见绿,小鱼苗就被放进稻田,以田里的虫子和微生物为食。稻谷扬花之时,因谷花鱼极喜吞食水稻落英,故而得名。
十街乡张所村的严中伟告诉记者,这两年通过乡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用稻田内新修水渠、水洼的方式,聚水养鱼,不仅鱼儿吃到的谷花丰富,鱼儿个头也长得快。“30公斤的鱼苗,经过两个月生长,到开渔时,一般可以长到70公斤左右。”严中伟说。
每年7月底,是当地开渔节,这一过程持续到8月底左右结束,鲜美的谷花鱼引来了来自昆明等地的大批食客。站在田边订鱼是当地一道别致的风景,一丘丘稻田里的鱼从这里走向大众的餐桌。仅今年,按照每公斤50元的均价,张所村村民通过新技术养鱼就增收30余万元。
首席记者 李继升 摄影报道(春城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