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的那一站
看到本书的封面时,我在想人生确如一列茕茕独行的列车,期间有人与你匆匆擦肩、过眼即忘,有人却毅然选择上车,与你共度一段时光,或短、或长,不需要考究,也不必细数,因为总有一分情谊让你们彼此拥有,或匆匆、或长久,而能陪伴你走到人生最后的尽头,到底会是你们此生最重要的人,你们可以休戚相关,也可以甘苦同共,你们愿意携手,不离不弃的走过人生一站又一站。作者说本书有个很有味道的书名,看到这样的书名必然会大爱这本书。但是其实我想说,就是这个书名差点让我错过一个好故事!不明白“杀”这个字的真实含义,只是感觉用“杀”作为“火车”的助动词太过于无厘头和拗口,直到看到文末才解开我的不解疑惑:杀去火车的一切伪装,杀去一切的冷漠。但是私以为到底这么个书名语感显得生硬,如果冲书名看的话百分百我肯定会错过了。
本书是典型的悬爱小说,四年前风雨踏上前往美枝火车,这一次他与他深爱着的青梅清荷自此擦身错过,从此背离,而在旅途路上,他遇到对他一见钟情的廖倩倩。本就是最寻常不过的一次旅途相遇,却因为廖倩倩涉嫌的一宗谋杀亲人案,把糜烂生活中的风雨从错落的人生揪到了主导者的位置。作者以火车上的离别与相遇作为媒介载体,巧妙地将廖倩倩、风雨、钟萧、廖一海、白静静等几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扑朔迷离的案中案融入故事当中,高潮跌宕。你在惊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的同时,却不得不佩服作者文雅诗意的语言,还有那有条不紊的叙事能力,从捧起书的那刻起你就不想放下。
当然不得不说本书最大的亮点,其实还不是这段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我们从阅读伊始,就被作者营造的语境深深吸引,在细微的心理映衬下人性的描画特别深刻。无怪乎作者说到自己创作的时候,作品中会折射出对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探讨和反思,探索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多重矛盾。是的,作者做到了。
行文始终以还原谋杀案真相的过程为主轴,但是你会很容易就发现这些都不是重点,其实故事的内里是作者刻意书写的一段自我的寻踪之旅,无论是迷失的风雨、还是抑郁痛苦的廖倩倩、廖一海,还有那个被仇恨遮蒙了眼的白静静,抑或是错手杀人的钟萧。而且仔细阅读的话,你还会发现故事采用双向并驰的技法,两种相似的人走向两种截然相悖的结局:一种是自我的救赎,另一种则是毁灭的沉寂。
风雨与白静静,本来美满温甜的人生从他们各自母亲死在一场意外车祸开始,他们感觉世界变得冷酷无依,他们将他们心中怒火焚烧般的恼恨归咎于那场事故的肇事人——他们最亲近的人。在这场怨恨中,一个自我放逐,远远逃离,天天买醉麻痹伤痛;一个步步紧逼,苦心钻研报复,只为有朝一日将“仇人”置之死地。但是作者告诉我们白静静不是歹恶毒妇,她的痛焚烧殆尽了她的理智,她被恨意迷蒙了双眼,在爱里迷失了方向。她的控诉、她的疯狂报复似乎被带上了一层悲壮,让人痛恨之余还有一种怜惜。风雨置身这种漩涡里,曾经的隐晦终于濶然洞开,理解、释怀,于是他选择回到那个久等他的家,爱爱他的人。
廖倩倩和廖一海,同父同母的亲姐弟,本该是千依百乐的幸福童年,母亲的自杀、父亲的滥赌,贫穷、挨打、冷情让他们坠入痛苦的深渊。他们自卑、弱小,特别是一海他的眼里带着与生俱来的仇恨目光,为了能让弟弟多点温暖和爱,廖倩倩就算再悲伤再卑微,她在他面前总是一脸阳光和乐观。可是她的痛苦无人能理解,包括同住一室的亲密舍友,包括一心慈善资助她上大学的钟警官夫妇。她带着面具努力去想长成别人想要她长成的模样,她卑微奉迎,甚至带着奴性的顺应,但就是这样她不仅换不来别人的将心比兑,一个谎言还将她无情置身死地。
故事中的廖一海和廖倩倩几乎没有正面出现过,他们是通过红黑两本笔记记录窥见他们过往那些生活场景,它们阐述的悲苦和自卑是那么的鲜明那么惨痛,带着血色的印记。就这么突出的两本笔记,我觉得其实代表的是廖倩倩和廖一海的一种人生状态的两种走向。廖倩倩的红色笔记带着一种隐忍的坚强,而廖一海的黑色笔记则带着一种晦暗的愁怨。他们抵受着别人不一样的目光,痛苦和卑贱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们,在生死绝望的选择里他们像母亲一样向往仁慈的上帝。然而当廖倩倩跳海自杀之际,却因为风雨的自我揭痛给了她活着的尊严和勇气,她的心里到底装着点阳光,只是一海的凶残和黑暗,注定了他走向沉沦的灭寂。
读罢掩卷,心中依然割舍不了书中人物的悲戚之殇。人的一生啊,总是在路遇或错过中行走,有顺心如意的事自然也有晦暗遮蔽的光景,走过了人生路遇了谁我们无法把控,我们能做的是选择乐观相对。(《杀火车》书评/爱情森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