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eou 发表于 2014-11-15 20:14:51

萧红和王菲:活出来的黄金时代

最近两个文艺女青年大红,一是许鞍华的《黄金时代》里演绎的萧红,二是捡回十一年前旧爱的王菲。
两人有共通之处,都才华横溢,萧红的《生死场》写尽东北的苦难和挣扎,王菲的每句歌词都可以拎出来附在自拍上;都有股为爱而活的劲,萧红为了端木远避香港,王菲为了窦唯在胡同里倒马桶;都有被热议的感情生活,二萧的分分合合,都是左翼文坛的大事,而王菲一条微博就让娱记失去了周末。但两人还是有区别的,最明显的一条是,王菲有钱。
我读萧红,最大的感触就是,她真的太穷了。她总是在挨饿,在为了面包和盐巴争取,为了席子和被子争取,她不断地被房东驱逐,被他人周济。她甚至穷到要去偷,要去恨,要跟情人为此争吵,张爱玲形容人生是爬满虱子的华美袍子,虱子归虱子,但那袍子是显而易见的好裁缝手笔。可萧红的人生,就像落满跳蚤的破铺盖,破得很直白,没有一点唏嘘的美感。有时候我甚至会促狭地想,她写东北底层妇女写得那么好,不过是因为她更加“深入生活”,深入到她自己本身就是一份子。

研究萧红生平,时常会把一些读者逼入困境。我们都愿意同情她封建家长做主的婚姻,但尴尬的事实是,她反抗包办婚姻出逃后,又突然跑回来找她未婚夫同居。似乎她当初的出走,并不是抗拒这个名叫汪恩甲的年轻人,而是她实在太迷恋拒绝本身。她抗拒理所应当的美满结局,热衷于曲折反复的柳暗花明,所以她宁愿把一桩名正言顺的婚姻,变成让双方家长都接受不了的放荡形骸。
她和萧军、端木的纠葛是文坛出名的三角恋,可她活着的时候,他们都干脆地放弃了她,反倒是在她去世之后,她成了他们深情怀念的对象,他们抱着对萧红的怀念,像是别着一枚特别的荣誉勋章。她生育过两个孩子,或夭折或送人,最终孤身死在香港浅水湾,留下的遗言惨淡得让人不忍看:平生遭尽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她终于用被嫌弃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哀婉的传奇。文艺青年们把她供奉在桌案上,献上虔诚和爱慕,可萧军说了: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华,但她不是一个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读过萧红散文的人都知道,其实她文笔清清淡淡的,像个没心没肺的孩子坐在家门口饶舌,可我每次读,都只觉得酸苦。即使是记录她和萧军最浓情蜜意的时刻,我仍然在密密麻麻的爱意里,嗅出了隔夜面包和不洁毯子的气味。 她一生都致力于爱,以至于没有顾上经营自己,她的文字是好得浑然天成,却多少显得仓促;她总是笨手笨脚地得罪人,以至于把鲁迅家当作避难所;她甚至缺乏自理能力,总能把生活搞成一团糟。
虽然《黄金时代》里,高喊出求解放,要自由的口号,可说真的,萧红始终像是一个包袱,裹在时代的大潮里面,被男人漫不经心地扔在肩上。她的黄金时代,是拥有“想爱谁就爱谁”的资格,却总是为爱碰壁,是拥有“想怎么活就怎么活”的机会,却从没有驾驭生活的能力。她一生被贫病追逐,被错爱伤害,她的那些选择,听起来惊世骇俗,其实多少有些身不由己。就像她和萧军的爱情,听起来威风凛凛,其实贫贱夫妻百事皆哀。
相比之下,刚过完45岁生日的王菲,才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论地位,即使春晚跑调少有新作,天后的地位无可动摇;论经济,投资眼光精准早已不将钱财放在心上;论感情,哪怕离婚了仍然是李亚鹏心目中的高中女神。更何况,在别人都猜测她潜心佛法从此遁入空门的时候,她轻轻捡起十一年前的旧爱,给当初戛然而止没有挥霍干净的感情,补上一个轻轻巧巧的后续。
只有把自己人生经营得足够好的人,才能在混浊的中年提及“爱”这个轻盈的字眼。王朔有句名言,说中年人的爱情都很脏。很奇怪,他们这一段却称得上“纯情”,明明两个人都不是善男信女,一个常有吸毒传闻,一个被骂不顾子女,但这两个人在一起,却让那些缠绵的情歌变得有迹可循,让那些唱哭过我们的旋律坐实了根据。
可能是因为,这一次相遇,彼此都已经落地生根了,和十一年前相比,少了提携的嫌疑,和张柏芝那段相比,少了动辄生生死死的壮烈。他们都是真正的“大人”了,经济独立,行动自由,吞得下爱恨,也担得起责任。他们的相处,至少就报道来看,轻松、愉快、不轰烈、不苦情,和二萧比起来,可能在精神层面的深度是差了点,可画面却是好看多了。
萧红一辈子追求解放,渴慕自由,却一生都为钱所困为情所苦,她的世界随时摇摇欲坠,一场病一段情都能将其摧毁。反观王菲,有孩子也有房子,有真爱也有真金白银。她的良好状态,一方面得益于肉毒杆菌玻尿酸,另一方面也来自生活的稳固。由此可见,“黄金时代”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当你有能力安排自己的生活,你才有能力不拖泥带水、不含杂质地爱一个人。
真的,不管学生时代的初恋画面多么唯美,不管人们怎么把文艺青年的仓皇出逃标榜为“海阔天空”,我仍然相信,两个摸爬滚打过污浊尘世,犯过错挨过打受过骗的人,用不再干净的手捧出真心的刹那,最动人。(来源/人人小站,文/倪一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萧红和王菲:活出来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