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铣湟梅 发表于 2014-12-8 20:59:49

心中的诗

之前就写过一篇读后感记录我初读本书的感受,后来又仔细阅读本书做了一些摘录和小感想,放上来与喜欢读古体诗的人一些分享。——写在前面。
马一浮曾说诗是:”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与我心中的诗是可以百般琢磨,每读每有所得,可以让人生津止渴,口齿留香。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来源,是我作文的源头活水。
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在《谈诗》一文中引用了红楼梦的例子,用黛玉教香菱作诗的故事,来表达出他对自己诗作理解,同时也是探讨曹雪芹的诗论见解。你会读到曹雪芹对于新手学诗应该从王维、杜甫、李白和陶渊明的诗读起,要是跟陆游学就要坏事,失之作诗的本意。犹举王维一联: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示意在诗中如何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
且看我们本书的作者是如何教新手作诗。
P173:学作诗应当怎样入手呢?没有读熟若干首古人的诗,不宜急于习作,即使要作,也不宜嫌作律诗和绝句。
他推荐要先读《古诗十九首》、曹植、阮籍、左思、陆机、陶潜、大小谢、鲍照各家的诗,挑自己所喜爱的,每种读熟一两首打好基础。
其次要从唐人的五律中选一二十首,这要读的更熟些,推荐读王维、杜甫的诗是必读。七律要读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七古要读杜甫、白居易二人的诗作。
做法是挑出诗中一联,替换字词,依傍古人,把经典的用词造句做范本“临摹”,当做最实用的练习法。
看来这一点学诗、作诗与曹雪芹不谋而合,但是作者的教程更为详细、贴近生活。喜欢的作诗的不妨一试。
同样《学识浅说》中有同样很多的诗论,便是作者研究古体诗的心得。例如:
作者说:凡是好诗一定富于想象,一定从虚空处着笔,悟到这个道理,就可以论诗。
P140:学诗的人只要熟悉唐以前的主要流派,而选择一个唐代的主要作家从事学习,就能打好基础,取得成就。达到这一步以后,尽可随意泛览清代的诗,遇到有可吸收的有点,自然会吸收到自己的怀抱中。
除了诗论另外做的一番词论格外引人注目:唐诗已经登峰造极,宋诗不过抓住唐诗的某一点再加充分发挥而已。元明人不必说,清代诗家虽然费了不少气力想独出心裁,究竟形式上逃不出唐宋诗的范围,只有宋人的词,才是脱离了唐诗的形式,另辟境界,所以我们熟悉了是以后,不可不知道一些词的特性,因而扩大欣赏的范围。
词的做法究竟怎样不同于诗呢?第一,词中不能用典,或者是只能暗用而不能明用,或者只能用极熟的典而不能用稍生的典。
第二,词中的话不能直说,或者有时话虽然可以直说,而意境景象必须保持半虚半实,若有如无,使人反复玩味,不致一览无余。
第三,词中不能多用语助字,词意的线索脉络要自然分明。
对于我们现在接触的白话文来说,古体诗显得更加遥远,远到我们心中、脑海中仅存的那一些诗歌,对于前辈这样用心研究古体诗的作者,更不敢多说什么,只因为内心的空白,读的诗太少太少。那么我么读这样一本关于学诗、作诗的书的意义在于哪里?应该是梳理我们心中对传统诗歌的脉络,帮助我们回溯曾经的经典诗歌作品,理清我们的对古体诗的认知系统,以助于我们更好的静下心来读一些经典的作品,回味曾经在记忆里深刻的那些诗歌,这些诗歌的美好之处,便可以温故知新。
《学诗浅说》更多的是教给读者如何去读诗,读懂诗。至于学习如何作诗自然是读懂诗后的周边产物,读诗烂熟于心,声律、平仄、措辞了然于胸,诗则是不吐不快的情感释放。学习旧体诗也是一番复古拟古的做法,好的文章自来就是带着脚镣跳舞,在固定的格式中发挥,最后比较的诗谁更下功夫,所以才会说“功夫在诗外”。(《学诗浅说》书评/烟波浩渺198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中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