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不中的结局,找不到的意义
又一架飞机失联成为这几天的热门话题。看到有人说:“我希望自己在那架航班上,这样我就能知道发生了什么,总好过坐等一个等不到的结局。”这个提法很有意思,联系到这本《没有你的天堂》,可以想象出很多奇妙的事情。最初还以为这本书是爱情小说,顶多是加上穿越、科幻等因素。细读之后才发现书中奥妙远不止这些,爱情故事里面掺杂悬疑的成分,每个涉及其中的人都有各自清晰的故事脉络,错综复杂结合在一起构成整个故事的因果,作者讲故事的能力太强大。
我特别喜欢男主角本的角色设定,他的职业是“结局作家”,专门帮人家写影视剧或者小说的结局。那些或悲伤或开放或有争议的结局证明了他的才华,他在小圈子内得到了业界认可,可是他一直隐姓埋名。这像是一个谶语,预示了他和妻子爱情故事的不可预见性;也像一个讽刺,在拟定了若干故事的结局之后,他万万想不到自己的结局会怎样。
妻子玛丽安意外去世,本决定自杀殉情。人死之后究竟是怎样的?谁都没死过,谁都不知道。作者在书中想象出一个“彼界”,死后的人在那里得到修复、重生。有些人会得“死后抑郁症”,因为他们以为死了就完结了,没想到还有另一番旅程要走。而本从来就是相信死并非完结,所以他一心想要在“彼界”找到妻子,跟她再续前缘。在漫长的寻找过程中,他发现了一系列家族秘史,以及妻子“意外”的真相。和妻子重逢的那一刻,却跟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结局果然是猜不中的。
“我开始了解,我们比肩存在不是由现实决定的。我开始了解,如果回忆是你爱我的方式,我必须尊重你,也会以我自己的方式记得你。你也珍视你的回忆。为了放手,我需要这趟旅程的每一足印。我需要这全部的旅程,只为了失去你,然后在我内心重新找到你。”
死亡,往往被称之为救赎的一种方式,或谢罪,或殉情,或终结,一弹指,一闪烁,我们就能将自己抛进生命的邪恶甬道中。可是谁能肯定,救赎之光一定存在于甬道尽头呢?在CIS里,葛瑞森拿起坠楼死者的眼镜看了一眼说:“这是他杀。”警察问他为什么凭一个碎裂的眼镜就断定他杀。葛瑞森说:“一个胆小得要自杀的人,是没有勇气看着自己死的。”如果死亡那么难以直视,如果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你选择死,还是选择生?
没有结局。这是结局作家本面临的最大困惑。本书的英文书名是 the world of the end,直译就是“尽头的世界”。可是当你发现没有尽头,脚步要如何迈开?
这本小说如一瓶信息丰富的香水,前调是甜蜜的爱情,中调是浓郁的亲情,余调回味悠长,是整个人生。通过彼界中漫长的摸索和等待,本终于明白:“自从我执笔开始写作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不在乎结局如何。那对我没有意义。毕竟,是谁说每一段旅程,无论是真实或虚幻,都一定要指向一个目的地?有时我们只是渴望旅程本身,如此而已。实际上,我现在觉得,出发点才是真正关键,不是吗?正是那一点,让我们动身出发,向外探险,漫无目的闲游,那正和人生一样。”
动身出发,向外探险,漫无目的闲游。这样的过程本身才是我们苦苦追寻的意义。(《没有你的天堂》书评/张躲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