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kvn 发表于 2015-6-10 21:46:28

六看大理郑家庄生动样本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郑家庄,一个由汉、白、藏、彝、傣、纳西、傈僳7个民族组成的村庄,500多名村民相处融洽,童叟怡然自乐,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样本村。第三次深入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采访,我们试图通过“6看”看出其“7个民族一家亲”的奥秘。

从一条路
看一种力量
从三营镇通往郑家庄的公路有些颠簸,而一拐入郑家庄,入村道路平坦宽阔,车子也立刻平稳了下来。
道路的两旁,行道树一人多高,整齐排列。太阳能路灯耸立着,像在欢迎每一个入村客人。
“要是没有村民的团结一心,这条路修不起来。”村民小组长王庆荣凭着回忆给我们讲述修建这条路的经过。
2006年,郑家庄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省里拨下来25万元建设经费。如何用好这笔钱?村民议事小组反复开了几次会,又开了户长会,经过民主投票,最后决定重修入村道路。
这条路长2.4公里,工程巨大,村里本打算请个施工队来修,可到施工队一问价格,25万元只够买材料,这可急坏了村干部。
“路一定要修,钱不够我们就自己干。”村民们主动找到了村干部,表示要投工投劳,决心坚定。说干就干,全村群众积极参与进来。王庆荣记得,村民们拿上工具,不分昼夜地干起来,有的人家全家出动,连老人都来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硬是只用了1个多月就把这条进村路修了起来。如今,整洁的水泥路直通村里,连接每家每户。
点评:一条被全村人用汗水筑起来的路,不但改善了村里的交通环境,也连接了人心。事实证明,只要民族团结、勇于拼搏,形成的力量能战胜任何困难。

wekvn 发表于 2015-6-10 21:46:28


从一个帮扶小组
看一种担当
郑家庄有村民525人,其中党员就有38人。在村里人和村外人看来,这个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强,是村子发展的坚强堡垒。
为了不让一户人家掉队,党支部经过商量决定实行党员挂钩联户制度,把有能力和条件的20个党员聚拢起来,组成党员帮扶小组,重点挂钩帮扶村里的困难户。
村民小组长王庆荣的帮扶对象是王八妹、王东初、王金花家,隔三岔五,他都要到这三户人家里坐坐,喝喝茶、聊聊天,了解每户人家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
从1997年开始,王庆荣就挂钩联系王东初家至今,当时王东初家比较困难,只有3间土坯房,靠种水稻和玉米维持生计。王庆荣建议他家养奶牛,结果当年就增加了近万元收入。后来经济逐渐好起来,王东初准备盖砖房,但由于预算不足,房子盖了大半就没钱了。王庆荣知情后,先后拿出好几万元,帮助王东初把房子盖了起来。
多年来,党员帮扶小组帮助困难群众的例子不胜枚举。在相互帮助下,困难群众逐渐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村庄也变得更加团结、和谐了。
点评: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郑家庄党组织通过党员帮扶小组,心手相牵、互帮互助,不让一个群众掉队,在推进村子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凝聚着党心、民心。
记者 尹瑞峰 图片均由记者李秋明 陈飞 摄

wekvn 发表于 2015-6-10 21:46:28


从一个本主庙
看一种和谐
在郑家庄村南,一座红墙石瓦的本主庙刚刚修葺一新,庙前台阶处,红香慢慢燃烧。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宗教信仰,是一种多神崇拜,各地或各个村寨本主庙内都塑有自己的本主神。
郑家庄的本主庙距今已经有25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白族所建。后来,藏族、彝族、傣族、傈僳族、纳西族迁入村里以后,在相互学习、相互包容中,这个本主庙也成了大家共同供奉祭拜的地方。
本主庙里面不但供奉着白族的本主,还供奉着佛教的菩萨和藏族的喇嘛。村中的老人介绍,每到初一和十五,他们会一起到本主庙上香祭拜。尤其是大年三十,全村7个民族都会到本主庙进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健康平安。已婚的男女,无论是哪个民族都会在新婚的第七天到本主庙里祭拜,成双成对磕头烧香,祈求本主保佑,一生幸福美满、平平安安。
点评:包容,体现在郑家庄的方方面面。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郑家庄人在文化上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各民族之间实现了深度融合。包容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建造了村民休戚与共的心灵家园。

wekvn 发表于 2015-6-10 21:46:28


从一个湿地公园
看一种奉献
郑家庄位于洱源县,洱源,即洱海的源头。流经郑家庄的三营河,最终汇入洱海,也是洱海的源头活水之一。
保护好源头水,洱源县高度重视,郑家庄人更是高度自觉。这要从村里那个优美的湿地公园说起。
正值盛夏,站在村边的广场上,阵阵荷香飘来。放眼望去,不远处有亭台水榭、栈道走廊。村干部介绍,那就是村里的湿地公园,占地17.6亩,不但增添了村里的美景,还发挥着净化污水的重要作用。
几年前,为响应保护洱海源头的号召,郑家庄决定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但是如何处理?想来想去,只有建湿地这个办法能够一举两得。
可拨下来的钱不够,该怎么办?在和群众的沟通过程中,大家一致表示,愿意无偿拿出土地。建湿地公园总共涉及10户群众,大家都自愿捐出土地,最多的一户拿出了近两亩地。捐地群众说:“建湿地既美化了村庄,又造福了子孙,捐点土地出来不算什么。”
如今,郑家庄每家每户都建了三格化粪池,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流入湿地公园,再经湿地公园的净化后流入三营河,确保了河流的清澈干净。
点评: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无偿捐地建湿地公园,郑家庄人的大公无私令人敬佩和感动。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每个人都有高度的责任感,都愿意为之付出和担当。

wekvn 发表于 2015-6-10 21:46:28


从一支药材商队
看一种境界
去年,郑家庄的经济总收入为437万元,其中中草药经营收入就达到270万元。
郑家庄人做中草药生意历史悠久。在和村民的交谈中,大家都提到一个人——村党支部书记和国祥,是他带头经营中药材,并从村里带出了很多“徒弟”,让郑家庄走出了这条致富路子。
和国祥家是藏族,多年前迁入郑家庄,得到了原住村民的巨大帮助。他子承父业做起了藏药生意,率先致富。出于感恩,和国祥毅然带着各族村民出去经商。
王洪康就是和国祥的“徒弟”之一。和国祥带领王洪康走南闯北卖药,手把手地教。几年后,王洪康有了卖药经验,和国祥又自掏腰包让他“自立门户”。经过7年的打拼,王洪康收入可观,2008年在家里盖起了30万元的楼房。
“没有和书记的倾囊相助,我哪里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在感激和国祥之余,王洪康也从他身上学会了如何帮助别人。如今,村里村外跟着他出去做药材生意的人已经有10多人。
村民小组的藏族小组长杨秀弟、汉族小组长王庆荣也都带富了一批村民。如今,村里超过60%的人忙时务农、闲时经商,把药材生意做到了北京、上海、新疆等地,很多人家靠此富裕起来。
点评:“一人致富不算富,全村致富才算富”。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形成了这支中草药经商队伍,不仅增加了村子的财富,也让郑家庄与外部世界紧紧相连。

wekvn 发表于 2015-6-10 21:46:28


从一支联防队
看一种追求
每天晚上8时左右,郑家庄都会出现3名身穿制服、手拿齐眉棍和强光电筒的人,他们排成小队沿村中道路巡逻。
这是郑家庄治安联防队队员在巡村。这一治安联防制度,在郑家庄已坚持23年。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农村偷盗频发,村民们提心吊胆。1991年,郑家庄村民小组党支部决定组建“护村队”。起初,“护村队”只是一支民间队伍。1993年村党支部向当地派出所递交了成立村治安联防队的正式申请,经公安部门依法审定和培训指导,“郑家庄治安联防队”挂牌成立。
郑家庄有125户,525人,村民们商定:每户出一名年轻劳动力,每三户一组、每组一周,全村分为36个小组,轮流值班。每晚7时至次日早8时,沿村巡逻3遍以上。
近几年,村里外出经商、打工的人增多,为保证每家都为治安出力,村民们讨论决定,不能参与巡防的农户每户每晚出资20元,用来聘请村内其他人员代为巡防。
当地干部介绍,附近的村子也曾组建过治安联防队,但都没有坚持下来。郑家庄为何能坚持至今?村民小组长王庆荣给出的回答是:“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值得!”
23年来,郑家庄没有发生过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没有发生过一起社会不稳定事件。
点评:23年坚持治安联防巡逻制度,这是村民自治的典范,源于民族高度融合之后,村民对和谐村庄的共同价值追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六看大理郑家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