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东风,再吟一曲风雅
古今多少往事,多付笑谈。</p>我喜欢宋,不因它的繁华与飘摇,只因它与闽北息息相关。所以,宋于我是镜花水月,我于宋却是根脉相连。众所周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移至南方,撇开战乱抑或经济文化,它已经给南方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闽北。我所在的地方,是宋时的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以建本闻名于世,且誉为“图书之府”,鉴于渊源深厚,就必会带有探究心理去品读此书。
有天开会,我带了此书去看,当时有位老师问我,这书写了“建盏”吗?我翻阅全部,有提及“擂茶”的制作和茶艺分布在闽粤赣地区的信息,多多少少有些粗略。当然论细,岂是一本书能涵盖得清?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宋重文轻武,其文化、科技甚至经济的繁荣都是有目共睹,诗词曲赋、渔牧工商都有了井喷式的发展,文人骚客,商贾名流都来往于市街小巷,他们或在勾栏沉醉、或在茶坊品茗、抑或在樊楼独酌,这热闹不息的景致是宋朝繁盛的一角,他们似卷轴之画,斑斓之彩,在宋之地域里,上演一笔浓墨生香的画作。
我喜欢孟元老,这个老饕穿梭于宋迹,一本《东京梦华录》装满了宋的回忆,他尝遍珍馐,挥金如土,只为舌尖之欲,他游走酒楼瓦肆,听堂倌唱喏,品美味佳肴。
人常说口不绝吟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宋朝是以“崇文养士”为宗,他们不仅重文且重食,一份“太学馒头”能让文学家岳珂写下“流诞才合慰馋奴”可见伙食之极好,已不用多言,更不必说那些物类繁多的美食之名。
此书虽放置了多幅《清明上河图》,但都以宋为基点去步步渗透,小到房租琐碎,凿冰消暑,大到击鼓鸣冤、暴力缠足,甚至是纵火酷刑等等,你会觉得以史为镜是一种正确的态度,很多方式都是承接历代又超于过去,这点是非常可取的一面,最让我欣慰的不是重于文学,而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模式让人折服。我个人认为晨昏定省是一个人生活的态度,它高于学问的深浅,且需要持之以恒,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态度学习,它的学问必然大增。
当然我很欣赏宋代对女子学艺的普及,一个“力稍不足,不能用也”就能看出对技艺要求之精,班门弄斧只能面临淘汰,比起美貌,才艺也不可或缺。
说到才艺,不能不提到宋代的妆容以及他们高高的发髻,珠翠、步摇、发簪,这些饰品随着时间演变,它们带着秋水含情,盈盈沁人的美,鲜活于世。
他们也富有情趣,可被浪红翻、赌书泼茶,可踢踢蹴鞠、逗逗憨猫,时不时去一趟瓦舍勾栏,要不就附庸风雅的听听曲艺,这一路观之,宋代是适合怡情的存在,包括最后的婚嫁,自由也罢,不自由也已过往。
这一曲离殇,这孩提结尾都是一种万物复苏之感。
这幅宋代画卷就这么匆促的尾声,我粗粗草草,尚未精透,但也甘之如饴,很是舒畅。
题外话:此书有个诟病,是代入式的情绪。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换个角度,个人言语也是一种观点,只是略微不当。
但不影响此书的美。
<p>它如往事,如东风,如一曲风雅,在此相逢。(《风雅宋》书评/蓦烟如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