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jhgjgjk 发表于 2016-4-19 00:34:27

帮孩子寻找分享的快乐_学前期(3-6岁)

  经常会有家长提到,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允许小朋友动自己的玩具,或者不肯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糖果,就会紧张的不得了,认为自己的孩子太“独”了,有独生子女的霸道毛病。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家长犯了操之过急的毛病。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识,建立我、你、他的关系,然后再经历物权关系的建立过程,并在社会交往实践中逐步感受到与人分享的快乐之后,慢慢建立起来自觉的分享意识,整个过程需要历时几年。也就是说,对于不到两岁的宝宝来说,他拒绝与他人分享食品或玩具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状态,事实上,他对于自我、他人的关系要到两岁左右才能初步建立。最明显的征兆是在两岁左右,他的语言中开始出现我、你这样的人称代词,开始的时候还会“你我”不分,出现若干混乱,不过很快他就能搞清楚自我的存在,与他人、与环境的对立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他逐渐建立物权的概念了。

在这个自我建立的过程中,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一个自觉的行为。作为家长,往往不需要强迫孩子去分享,就会发现孩子的一些分享性的行为。比如这个时候的宝宝,有时会把好吃的东西往家长嘴巴里塞,有时甚至是从自己的嘴巴里抠出来塞进妈妈嘴里,或者是把正在玩的好玩的玩具塞进家长手里以希望家长可以陪他一起游戏,其实这就是最初的分享行为的萌芽。对于这些动作,家长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加以鼓励和赞许,但应尽量避免呵斥和漠然处之。事实上,在孩子最初的成长,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分享每一秒美妙的亲子时光,就是对孩子最早的分享启蒙。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家长,他们似乎在不断地“测试”孩子是否大方,总是不停地问,“饼干给奶奶一块好不好?”等到孩子真拿给她,她又不要了:“乖吃吧,奶奶不要,奶奶逗你玩呢!”这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而是在扼杀孩子的分享意识。分享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外人对这个孩子的评价是大方不抠门,并因此而博得他人的好评,而在于孩子能从分享这个行为中和他人构筑友善和谐的关系,体会到人与人良性交往中所拥有的快乐,从而达到心灵沟通的美好感受与满足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故此,让孩子从分享行为中获取到快乐就变得十分重要。在逗弄孩子以检测其能否分享的过程中,孩子的分享行为得到的却是一种被欺骗,而不是对方因为他的分享行为而感觉到愉悦的分享结果,久而久之这种不断的刺激会造成孩子的分享行为本身丧失愉悦感,从而破坏孩子正常的分享意识建立。因此,如果家长想通过主动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就一定要让孩子能从你的反应中,看到他分享行为的结果――你感谢他的行为给你带来的快乐。 1 2 3 后1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帮孩子寻找分享的快乐_学前期(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