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孩子会成为领导者?_幼儿成长与发展教育
阳光儿童之家孩子们的年龄从2.8岁到6岁不等,4岁以上的孩子在一楼海豚班,二楼海螺班的都是4岁以下的小不点儿。我们观察到海螺班的孩子有时会下到一楼,混迹于海豚班的大孩子之中,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尤其是来儿童之家比较久的大孩子后面)走啊、跑啊、跳啊、说啊、笑啊,有时会模仿大孩子游戏和工作。而在海螺班的小不点儿当中,也很明显的有模仿者和被模仿对象,只是模仿者和被模仿者都不固定。在阳光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当中,现在为止还没有谁是固定不变的“领导者”,因为每个孩子都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因为阳光儿童之家只有尊重、平等、规则、爱和自由,没有强权、权威和斗争,因此,没有必要结成小团伙,出现个“领导人物”。前段时间,6岁的毓航“领导”大家搞了一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彻底纠正了大年打人的问题。事情是这样的:4岁的大年因为种种原因,有段时间很有攻击性,常会无缘无故地攻击别的小朋友,还嬉皮笑脸地说他只是跟别人开玩笑,几个孩子都说不同意大年这样对待他们。老师们和大年妈妈做了很多同理、建立规则的工作,可是情况一直没有改观。有一天毓航号召海豚班的几个大孩子说:“他(大年)打人,我们都不要跟他玩了。”几个孩子颇有“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意思,海豚班“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式展开。大年被海豚班的其他8个孩子排除在外,很是孤立。他又不屑于去二楼找小不点儿们玩,自己一个人很是无聊。老师们没有插手干预这件事情,我们只是观察,看看大年和其他孩子会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件事情。大年跟在珈铭后面求珈铭跟自己玩:“珈铭,你跟我玩吧?”珈铭说:“你打人,我才不要跟你玩。”大年又去找郑植:“郑植,你为什么不跟我玩?”郑植回答:“因为你打人。”然后他们都走开了。大年思考了一两天,忽然地,就完全地转变了:他不再攻击任何人,9个孩子又变成了一个整体,他们又笑着玩到了一块儿。之后毓航或其他任何人就没有再号召过什么事情了,6岁的毓航中午饭之后还是一个人静静地做手工,其他孩子则都进卧室听故事睡午觉。老师们都很惊喜:孩子们有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呢,我们根本不需要焦虑和干预。领导人自然出现又自然消失了。
5岁的珈铭进入儿童之家比4岁的郑植晚,有时候他会模仿郑植,郑植有时候也会模仿珈铭。更晚进入儿童之家的顺顺有时候会模仿他们俩,有时候会静静地观察。
海螺班的小不点儿们呢,有的对“社会交往”还没有兴趣,一门心思想回到妈妈的怀抱;有的开始懵懵懂懂地想和“朋友”“分享”东西了;有的孩子是1/3时间想妈妈、1/3时间工作、1/3时间和小朋友玩耍(这种情况改变得很快,一般来说只有一周左右,然后他们就能快快乐乐地工作和玩耍了)。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3岁的含笑会模仿3岁的福林,福林也会反过来模仿含笑,不到3岁的彬鸿则常常一个人呆着,有时会跟定一个老师,有时会跟小朋友分享,有时则把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一直攥在手里,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多数小不点儿都喜欢观察:他们常常看啊、看啊,然后就笑着走开了。
这些情况都是非常正常的,孩子们一直在观察、探索并去发现如何交朋友、如何与人相处。只要父母不焦虑、不干涉,给孩子爱和自由,同时建立相应的基本规则,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一定会在实际的交往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增强。
但是父母们通常都很关心:我的孩子怎么老跟在别的孩子屁股后面学呢,有时别的孩子还打他(她)、抢夺他(她)的玩具、欺负他(她),他(她)什么时候才能成为“领导者”呢?
什么样的孩子会成为“领导者”呢?父母又如何支持孩子成为“领导人”呢?
自2岁、2岁半左右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渐渐出现,他(她)开始说并能分清楚“我”、“你”、“我的”、“你的”。在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之后紧随而来的是秩序和执拗的敏感期,然后是诅咒、占有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通过这些敏感期,孩子开始了认识自我、形成自我基本框架的历程。3岁之后,孩子在自我意识产生的基础上才能开始最初的社会性交往:3-4岁的孩子已渐能脱离妈妈爸爸的怀抱,探索更为广大的空间了。 1 2 后1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