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长……,那么孩子……_幼儿家教误区
如果家长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习惯于以战争的方式待人接物,比如制造同事和同学的分裂,与领导制造矛盾,与爱人制造不和……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成家中的“小皇帝”,那么,孩子便很有可能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不要理解和体会别人。
如果家长常在孩子面前表现不良的夫妻关系,如吵架或冷战,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把“夫妻通过战争来生存”承袭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再创造出一个类似的家庭关系。
如果父母之间因某一方出轨而苦恼、争吵、冷战、行同陌路……并让孩子感知,那么,孩子便有可能以极端不良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重视,长大后,他/她也有可能在自己的婚姻中创造外遇情结。
如果父母一方因工作忙或各种原因忽视对孩子的关注,那么,孩子便会以各种应对方式将忙碌的一方“拉回家来”。如学习成绩不佳,走神儿,不写作业,淘气,惹祸……如果老师请家长,或把外地的家长叫回来,那么,这个孩子便达到目的了。
如果父母把孩子长期放在老人身边而疏于关注,那么,孩子便不会太生动活泼,比较呆板;长大后,他/她有可能很习惯戴着面具,或不太善于与人产生亲近和信任的关系。
如果妈妈总希望孩子再多吃一口,而不在乎孩子是否爱吃或是否吃饱,那么,孩子或者过度肥胖,或者厌食。长大后,急躁、暴躁、自卑、自负、眼高手低、力不从心……便与之相伴。
如果妈妈不许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不许交换礼物,不许到他们家玩……,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长大后不会与人相处,进而不会做生意。
如果孩子摔倒时家长表现为大呼小叫,那么,孩子承受逆境的心量便不会太大。
如果家长总催促孩子“快点,快点”,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便习惯于强迫自己。比如在等人时会总处于不安的状态。
如果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或表现不良时,总摇头叹气,那么,孩子会认为自己没出息,进而会形成“我什么都不行”的自我暗示,长大后,他/她真有可能什么都办不成。
如果父亲长期不在身边,母子过于相依为命。那么这个听话的儿子,便是一个小大人。后果是:他总觉得“自己无法令所爱的人的满意”;他也会急躁和极端,眼高手低,强迫被对方接受,尤其在临门一脚时惯于力不从心。
如果母亲总当着孩子的面抱怨父亲,那么孩子便不再相信任何男人,进而会认为身边女人的不幸与自己有关,并习惯拯救她们。
如果老师总让学生打小报告,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将来沉溺于“向领导打小报告”和“挑拨离间”。
1 2 后1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