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案例:博士生辞职当“全职爸爸”_宝宝家长教育
“现代私塾”理念一:在游戏中学知识昨天中午记者来到袁鸿林的家时,他刚刚带女儿小逸从海盐著名的园林“绮园”回来,正在吃午饭。从今年7月起,袁鸿林几乎每天都会带女儿去绮园逛一个上午,一边玩,一边给女儿上课。“绮园风景优美,到处都是绿色,这么好的环境下,孩子一边玩一边学,学习的兴趣也特别高!”袁鸿林解释说。
袁鸿林称之为“现代私塾”的培训教室显得有点乱,随处可见各类幼儿书籍和碟片,内容有英语、日语、古汉语等,角落的小书桌上还摊着纸笔砚墨,墙上贴着小逸平时写的字、画的画,桌子底下还竖着一块围棋棋枰。记者发现,在采访的两个多小时内,小逸先后读过英语、日语、汉语拼音、写过毛笔字,最后还拿起小提琴拉。每样东西“玩”的时间都不长,但却都有板有眼。袁鸿林说,他就是这样让女儿慢慢“玩”出学习兴趣来的。
“现代私塾”理念二:多种语言一起教
5岁的小逸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与父亲之间时不时就冒出几句“I’mcoming”、“Ok,noprob-lem”这样的日常对话。袁鸿林说,女儿的语言能力比较强,在10个月大时就能说一些话了。由于他自己英语比较精通,因此他在小逸两岁时,便有意识地教女儿说英语。“最开始我也不教她什么ABC,我只是买来英文歌曲的磁带,反复地放给她听,然后慢慢地教她唱。小孩子很喜欢唱歌,平时几乎曲不离口。学会一首后我又教她下一首,等两个月后她的英文歌模仿得有些基础了,我才慢慢带她入门。”
有很多教育专家不赞同孩子太早接触外语,对此袁鸿林却有自己的想法:“孩子就好像是一台计算机,母语是贮在内存里的,而后期学的外语好比是存在硬盘里,内存的调用速度要比硬盘速度快得多,因此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将第二外语和母语共同放进‘内存’,那将来对外语的应用有很大好处。”
袁鸿林认为,3-8岁的孩子在听力、语言模仿能力、思维兼容性都处于最佳阶段。另外由于语言是高级思维的载体,这一年龄段学习外语,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是思维能力的提高。现在,小逸已能阅读《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中的课文,差不多相当于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另外,袁鸿林已开始着手教她日语的日常对话。记者发现,袁鸿林在教女儿记忆日语单词时,经常随机问她同一意思的英文单词是什么,小逸几乎不用想便答了上来。“在几种语言间随时转换,让孩子习惯用外语的思维思考问题。”再过一段时间,袁鸿林考虑要教女儿第三门外语:法语。
“现代私塾”理念三:懂心理再教孩子
除了外语,袁鸿林还带领女儿广泛涉猎书画、音乐、古汉语等领域。这外人看来似乎有些“填鸭式”的教育,在这对父女间却进行得特别顺利。
翻开他为女儿制定的每天学习和活动安排表:英语两小时,日语、汉语、小提琴、绘画、各科知识(含算术、讲故事)各半小时,文化娱乐(含看电视、碟片)一个半小时,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3小时。为了弥补自身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袁鸿林还准备过段时间教女儿上网,在网 1 2 3 后1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