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vng 发表于 2016-6-23 21:37:47

警惕“小胖墩”和“豆芽菜”_婴幼儿生长发育常识

  “小胖墩”和“豆芽菜”是儿童发育中的两种极端现象,儿童肥胖会埋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隐患,所以,目前人们对“小胖墩”已引起了重视。对于瘦弱的“豆芽菜”,许多父母则错误地认为,只要没病就好。真的是这样吗? </P>  什么是“豆芽菜”体型呢? </P>  豆芽菜体型有比较明确的医学标准,即看胸廓(胸围)的大小。胸围过小者说明孩子属于或趋向于“豆芽菜”体型。在刚出生时,新生儿头部最大,头围平均约34厘米,胸围平均约为32-33厘米,因此新生儿的胸围一般小于头围约1-2厘米。随着以后的发育增快,胸廓的发育速度明显快于头部,儿童在一周岁左右时胸围就与头围基本相同,都是46厘米左右。周岁以后儿童的胸围逐渐超过头围,超过的数值大约等于儿童的岁数,例如,6岁孩子的胸围大于头围约6厘米,12岁的孩子胸围大于头围约12厘米。如果测量得出的胸围明显低于孩子的年龄,如12岁的孩子胸围只比头围大六七厘米,就可以认定孩子是“豆芽菜”体型。而“豆芽菜”体型除了说明胸廓包括胸部的皮下脂肪、胸部肌肉与骨骼较小外,还表明胸腔内的脏器如心脏、纵隔以及肺脏的发育质量不太好。“豆芽菜”体型将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健康发育,严重的还会造成相应的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缺锌等病症。 </P>  营养不平衡是“元凶” </P>  “豆芽菜”体型是如何产生的呢?有趣的是,虽然“豆芽菜”与小胖墩在形式上看起来是两个相反的极端,但它们产生的原因却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膳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营养不全面、不平衡,缺乏锻炼等都是“豆芽菜”和小胖墩的主要成因。当然,遗传、内分泌及发育较晚也是造成“豆芽菜”的重要因素。 </P>  偏食、挑食产生“豆芽菜”。有不少瘦弱儿童,不肯吃煮ji蛋,嫌有腥味,其他海鲜一类的东西更不用说了,都因有腥味而被列入禁忌之列。肉类食品惟一能吃的是鱼香肉丝,但是,如果味道不好或肉不好(只要里脊部分的肉炒菜),也不吃,蔬菜是更不用说了,也常常嫌味道不好不吃。久而久之,“豆芽菜”体型就形成了。 </P>  进食无规律减弱消化功能。有些学生的父母均为双职工,上班单位离家很远,一大早就得出门,所以事先把早餐的钱给孩子,让他在上学路上解决早餐。刚开始这位学生还能自己买些东西吃。但自从下半学期迷上电子游戏后,就总想着攒一些钱来买新的游戏光盘,或者花钱到电子游戏室玩游戏。到了夏天,他还把早餐的钱全部省下来买冷饮和零食,每天的冰棒、冰淇淋等不少于6个。父母到很晚才回家,自然无法也无力关照他一整天的活动与饮食,渐渐地这位学生的体型开始变化了。学生的营养按科学的比例是,早餐占全日热量30%左右,午餐占40%左右,晚餐占30%左右,但是这位学生长期不吃早餐空腹上课,就减去了全天1/3的营养,到了习惯成自然时,他的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已经适应了没有早餐的消化与营养,加上总是吃零食和吃冷饮,导致正餐时食欲不振,胃肠功能不可避免地减弱,营养不良也就成为必然。 1 2 3 后1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警惕“小胖墩”和“豆芽菜”_婴幼儿生长发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