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开心zcw 发表于 2016-6-23 23:41:47

亲子互动的误区_婴幼儿用药须知

对孩子同样的行为,父母用不同的养育方式处理就会有不同的反应。父母不同的反应又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后继行为,这就是亲子互动。

    ——教育学博士、教授对谈中国新爸爸妈妈亲子互动的典型方式

    主持人:有一个故事,请大家看完后发表各自的意见。

    刚下过雨,地上有一些积水,3岁的点点正跟着爸爸妈妈往家走。突然“嗨”一声响,点点故意踩进了积水里,鞋子、裤子都弄湿、弄脏了,爸爸妈妈也未能幸免。

    如果你是点点的父母,这时你会怎么做?有两位父母的做法可能代表很大一部分家长对这个问题所持的态度。

    父母A:

    我很生气,会骂点点,还会忍不住打他,谁叫他故意的?如果不加禁止,下次他还会照样做。打骂孩子当然不好,我心里也疼啊,但我觉得还是要严格管教。否则,行为不好很容易惹人厌的。今天我对他严格了,他改了,那对他今后可是受益非浅的。虽然我们也知道3岁的孩子其实就是调皮,可做父母的不能纵容,不是说“3岁看老吗?”

    父母B:

    我会说孩子两句,但不会很在意,毕竟是小孩子嘛,不过贪玩罢了。我们小时候不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吗?如果他不听,继续这样“恶作剧”,那我干脆不理他,小孩子的行为很多时候你越是当回事,他就越得意,越要去干。何况书上不是经常讲2、3岁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吗?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硬来,他也会很倔,倒不如干脆不理他,他弄得没意思了,也就不做了。

    主持人:两位父母的做法是否妥当,请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教授和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的徐博士给予具体评判。请专家跟大家聊聊,面对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父母到底怎么做才合适。先看专家给出的第一个观点:

    “积极拒绝”弊端最多

    陈教授:确实像父母A所说,现在就一个孩子,“谁不‘疼’啊?”可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疼”的方式,尤其在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时候。之所以将“行为问题”加上引号,是因为这里主要是指孩子在父母眼里的不好行为,比如,点点的踩水行为。那么从孩子的角度讲,他为什么这样做呢?真的有“恶意”吗?

    其实,“踩水坑”这样的事情很多孩子都会做,或者曾经做过。在孩子眼中,那只是一滩水,是一个不同于“无水路面”的地方,走进去肯定不一样,肯定很好玩。2~3岁的孩子一般只会考虑到“好玩”,而不会去注意“脏”与“他人”的,毕竟其社会性还没有发展得那么好!因此,孩子的本意并无“恶意”,只是一种本能的冲动,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可一旦成人对这个行为做出了反应,就等于给了该行为一个反馈,根据行为理论,一个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将决定该行为是否会再次出现。简单讲,就是如果一个行为得到了鼓励,那就可能还会出现;而如果得到了惩罚,则可能降低出现的频率。这里的鼓励与惩罚,决不是简单的表扬或者打骂,而是一种确实能让孩子理解的行为反馈。 1 2 3 4 5 6 后1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亲子互动的误区_婴幼儿用药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