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景点
弥渡县景点天生营
在弥渡县城南约80公里的磨刀箐后山,是哀牢山北段的主峰,海拔2784米。地势陡险,仅北面一条小路较平缓,形成天然军事要地,故名。清咸丰六年四月初七(1856年5月10日),以彝族李文学为首的哀牢山各族农民在此誓师起义,并在密滴(今牛街)建立农民政权,坚持反清斗争20余年,后为清军所镇压。当年起义军扎营时的石砌屋基、作战壕沟和碉堡,遍布山岗。还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立的大司藩庙石碑。山顶有大司藩庙,供奉李文学塑像。天生营位于牛街乡瓦卢村后山主峰,海拔2784米,是李文学起义的誓师地。义军建立的水城、旗墩、战壕和碉堡等遗迹尚存。
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
位于弥渡县牛街乡哀牢山区,包括天生营、帅府、龙王庙、大青树四个点。
帅府
位于牛街乡密滴村,南距天生营10余公里。1856年李文学起义,将汉族庄主李平阶住宅定为帅府。为上下两院民居建筑,占地545平方米。
段龙王庙
位于帅府南侧,李文学起义后,为义军首领的重要住所。《哀牢夷雄列传》作者夏正寅所撰长联挂于庙内。
大青树
位于龙王庙前,是义军首领接待民众,集结军队的场地。
李文学(1826-1874年),
又名李正学,哀牢山区弥渡县瓦卢村的彝族贫苦农民。在太平天国和杜文秀起义的影响,于咸丰六年四月七日(1856年5月10日)与王泰阶、李学东等人率领彝汉农民5000余人在天生营誓师起义。李文学被推为“夷家兵马大元帅”,建立农民政权,坚持抗清斗争达二十年之久。1965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永增玉皇阁
位于弥渡县城西北8公里新街乡永增大横阱口,始建年代不详。原仅为一龙祠及两耳房,至光清绪二年(1876年),扩建为一座包括一祠两耳一阁六厢三殿外加山门、戏台在同的三进三院古建筑群。占地面积3866平方米,现存古建筑面积1409平方米,是弥渡全境保存最完好、规模较大的古建筑。199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大寺
位于弥渡县东南40公里五台山。始建于明初,清雍正间增建,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民国以后历经修葺。大殿三阁五殿(今玉皇阁已圮)。总占地面积1831平方米,是弥渡现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1979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双树王母阁
位于弥渡县城西5公里太花乡双树村后,由一阁、两耳、两厢一照壁组成三坊一照壁的院落。其北尚存莲花庵、地母殿、诸天寺等古建筑,总占地2990平方米,建筑面积894平方米,系清光绪元年(1875年)群众捐资建成。其地坐山临水,竹木掩映,历年来为避暑、游览胜地。1979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山观音阁
位于弥渡县城南6公里之观音山。相传明万历时,开挖银矿至此,矿洞倒塌,得观音大士解救,故建阁祀之,现存观音阁为清代建筑。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谷女寺
又名高娘寺。位于弥渡县红岩镇西北2公里之古城村后。因传一高姓婢女乘白猪化象升天,又传寺北山泉曾有谷米流出故名。据明万历《赵州志》载,始建年代不晚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原寺由一殿、两厢、照壁组成。寺北有莲花岩,岩上建观音阁,居高临下,俯眺弥川。阁下岩边清泉自石中涌出,终年不息。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恩荣坊
位于弥渡县城西南7公里寅街乡大庄村。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褒扬李彪(见本书李彪墓条)被清廷赏加内阁中书而建,为重檐歇山式牌楼,建筑面积55平方米。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文笔山古塔
位于弥渡县城东门回龙山。又称回龙塔。始建年代不详,但明万历《赵州志》及《徐霞客游记》有载,推断塔建于明代。为六方形十一级密檐式砖塔,高约15米,基础高1.8米, 塔身底部周长11.5米。由于地处城边,成为弥渡的城镇标志。1979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天马关桥
位于弥渡县红岩镇西北6公里,左由白崖通大理之古驿道上。据《新纂云南通志》载,此桥建筑年代不晚于明代中期。桥高6.3米, 长11米, 桥面宽3.7米,为单孔石拱桥,孔径9米。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云津桥
在弥渡县城西南8公里昆雄江上。原名大庄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多次修葺。八孔石拱桥,通长61.6米,桥下七个大小不等的分水石墩,上铺巨型石梁桥面,南北桥头建有门坊一座,为白崖与开南(今景东)间的唯一通道,迤南往来之要道。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龙头关石房
位于弥渡、巍山两县交界的龙庆至丫口道旁。石房内崖壁刻画“王少爷”像,当地彝族奉为土主。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铁柱
又称天尊柱。在弥渡县城西南约6公里的铁柱庙。高3.30米,圆周1.05米,重约2吨。柱顶已残,柱身由五段衔接铸成,直列题识一行,阳文正书“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建极是南诏景庄王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相当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附近的彝、白族群众都到铁柱庙祭祖。是研究南诏宗教祭祀及冶炼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1988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白崖城及金殿窝遗址
白崖城,又称彩云城、文案洞城。位于今红岩镇西北2公里古城村前,占地面积91000平方米,现存城基宽12米以上,城墙夯土层厚8-10厘米,城北山泉丰富,与史载“引水环流”相符。城址出土大量有字瓦,为《蛮书》所载唐天宝十一年(752年)阁罗凤重修之“旧城”。金殿窝,位于白崖城东北,现存“跑马场”、“洗马塘”、“旗墩”及金殿窝遗址。遗址出土有大量字瓦,其字形、瓦质均与巍山、大理金梭岛出土有字瓦同。为《蛮书》所载唐大历(772年)所筑新城。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师范墓
位于弥渡县东南15公里寅街乡蔡家地后山。原墓有翰林谷西阿题碑,举人张登瀛作铭,今仅存土冢。师范(1751-?),弥渡县人,清乾隆十九年(1774年)中举,选任安徽望江县令等职,终生著述丰富,有“滇系”等史作。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李彪墓
位于弥渡县西南大庄街后山。土冢,现尚存墓碑。李彪字菊村,号星海,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举后,隐居浙江天目山研史著文,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因著述得名,赐翰林加内阁中书衔。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谷际岐墓
位于弥渡县城南50公里的密祉乡兰谷地,总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墓地葬坟五冢,自左至右为曾祖金翁、祖父世勋、祖母、谷西阿、西阿子谷暄。谷西阿名际岐,字凤来,清乾隆乙未(1775年)进士,入翰林曾主讲昆明、扬州书院,为一代名士。故坟建造十分壮观,惜多年失修,仅存高宽各2米的五个土冢。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龚勃墓
位于弥渡县城西南20公里龙马塘村西龚氏墓地。围石封土墓,墓碑为雍正癸卯(1723年)恩科进士苏霖渤题书。龚勃,字逐可,号学耕,弥渡寅街乡新野村人。清乾隆丙辰(1736年)进士,入翰林,官侍讲,曾任《八旗姓氏通谱》、《大清会典》纂修。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天生桥
位于弥渡县城东约4公里的天生桥山,是弥渡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它不但有众多的摩崖石刻,而且从清代以来当地的士绅在天生桥东西两端修建了老君殿、灵官殿、龙王庙、观音阁以及彩虹桥等风景设施。特别是巨大的石桥横跨东西岩壁之间,桥下流水,两岸石壁耸立,天生石桥,而得名。桥通高30米,长21米,宽17米,桥孔高达7米,万花溪水从桥下流过,十分壮观。沿桥身有奇岩、岩洞,人们攀岩凿壁修筑了童子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