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gbhbbs 发表于 2012-8-25 23:28:42

发达的盐业曾使诺邓成为滇西商业中心

发达的盐业曾使诺邓成为滇西商业中心
    “诺邓”村名见诸于史籍已经有1138年的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诺邓”这个名称一直延续至今。诺邓过去一般称为“诺邓井”或“诺井”。“井”就是盐井。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云龙为比苏县,汉朝设置比苏县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地方产盐。
    从有明确记述的唐代开始,诺邓村的演变发展完全依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南诏时期“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公元1383年,明政府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有“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即在诺邓,所谓五井即指诺邓井、山井、师井、大井、顷荡井。到明朝中后期,五井提举司年上缴中央政府的盐课银达38000多两。李元阳纂《嘉靖大理府志》记载:“后开五井,始分行盐地方台井之盐,专行大理;五井之盐,专行永昌”。可见诺邓等五井地区所产食盐在滇西早已负有盛名。《雍正云龙州志》记:“诺邓、顺荡(盐)味更咸,不必浇灶,而遂能成沙”。因诺邓盐质非比寻常,保山、腾冲一带自古以来都十分喜欢食用“诺盐”。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在《嘉靖大理府志》所列市肆中地位重要。古代诺邓的“茶马古道”,东向大理昆明,甫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兰坪丽江,四方商贾云集,百业昌盛。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村中保存较完整的古盐井以及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是研究云南古代盐业经济文化的宝贵活教材。
诺邓“盛产”进士、秀才
    尽管云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两朝还是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诺邓村的科举,在云龙中“进士”的为最多(清代三人中诺邓就有二人),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目前仅从几户诺邓人家族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40余名,秀才则有200多人。如村中有一杨姓人家号称“贡爷院”,世代均系贡生出生。清代康乾年间,诺邓村举人黄桂是声噪一时的文化名人,被誉为“滇中一儒杰”,云南最早的诗歌总集《滇南诗略》曾收选黄桂诗词数首。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诺邓的孔庙建筑精巧,尤以大成殿规格严谨细密,每年祭孔活动规模都十分隆重,缛礼繁节,传统的儒门意识形态在诺邓村的反映非常明显。
诺邓村民人口概况
    按行政区划分,诺邓村山前岭后有十多个小自然村,2000年全行政村总户数为547户,总人口为2039人,当年人均纯收入1004元,人均口粮504公斤,目前在云龙县各行政村中,其经济发展水平偏中等。而诺邓村本村2000年户数则为283户,人口993人。
    历史上诺邓村最兴盛时期,其本村就有近400户人家,常住人口2600多人,还有为数众多的经商、务工、杂艺等等流动人口。后来由于盐业经济转入低潮以至消失,人口大量外迁,诺邓村本村人户逐渐减少,许多居民房屋或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或因地质变异而坍毁,或因人为因素被拆除。清末以来,诺邓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民居消失了,现有的这283户人家,有单家独院居住的,也有许多是两三户人家共同住一院(以弟兄分家立户等形式)。
多民族融合的白族大家庭
    诺邓村民素有“九杨十八姓”的说法。自元、明以来,南京、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山西等地陆续有移民或因经商仕宦之故迁来,在同当地原住居民融汇结合后,形成了诺邓村现有居民诸家族。从这些家族族谱分析,最先到诺邓居住的各家族先人去世后均为火葬。经过几代人同原住民的融汇,他们既保持着内地的传统习俗,也同当地的主体民族--白族结合为一个新的群体,因此,清代至今,诺邓村民已全部成为白族居民,他们一直都保持着完整的白族语言和白族风俗特征。如在宗教信仰上,白族的本主崇拜在诺邓村仍十分有影响,诺邓的本主是明朝三征麓川的领导人王骥,称为“三崇”。除了“本主信仰”,诺邓村“三教一体”的特征也十分明显,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尤其是在宗教活动和庙宇建筑上,道教的特点更为突出。诺邓村庙宇建筑在康乾时期甚为鼎盛,至今犹存玉皇阁庙宇建筑群及香山寺、古岭寺、云崇寺、观音寺、王母寺、龙王庙等,此外还有文昌宫、三崇庙、城隍庙、魁星阁、财神殿、关帝庙等20余处遗址,这些寺庙建筑绝大多数都体现着道家建筑风格,而村里旧时举行的祭祀、迎神赛会、接祖、节庆典礼等诸多活动都带有儒道两门特色。
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诺邓村四面环山,村子最低处海拔为1900米,最高处诺邓玉皇阁海拔为2100多米,高差较大。除了东面山麓“龙王庙”后有一小块稍为平坦的台地外,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建筑在山坡上。
    诺邓村民居建筑式样基本同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建筑布局,但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奇巧变化,风格也呈多样性。无论是四合院,还是“三方一照壁”式结构,平面组合都结合山形地势特征,因而诺邓村民居建筑又呈千姿百态的外观,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
    诺邓民居建筑重视工艺精美,门、窗、木梁、柱、檐都讲究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山墙、院墙上都有绘画或图案。每户人家正房、厢房、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都各有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两家来。白族建筑的照壁是十分需要讲究的,而诺邓村的照壁由于主房、厢房和厅房因山势高低错落,所建的照壁就显得高大而又顺应各家自然特征。诺邓民居建筑中“大门”式样最为丰富,门向也不尽相同,其风格气派豪华而不失文雅。此外,各家正房“堂屋”的风格,都体现庄重古朴典雅,很多人家至今还保留着明清以来的家俱、古董、什物。现存民居建筑中,主要有明、清时期的建筑,有一部份是民国的建筑。
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诺邓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万寿宫”。据记载,“万寿宫”为元代建筑,当时是外省客商的会馆,明初,将会馆改作寺庙,称为“祝寿寺”,明末清初又改名为“万寿宫”。诺邓村现存庙宇建筑及牌坊、词堂建筑十多处。村中有盐井龙王庙、黄氏题名坊(旧五井提举司衙门)等建筑物,村后北山腹地有黄家祠堂。往上行,便到了大理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诺邓玉皇阁”庙宇建筑群,这里古木参天、阴翳蔽日,殿阁如聚。宏伟壮观的三层阁楼式建筑玉皇阁大殿高耸云霄,大殿建在3米左右的石台上,殿高16.4米,阁面宽13.8米、进深13.3米。殿前院内植修竹奇花,还有数百年树龄的紫薇、扁柏、金桂、古梅。大殿前有“弥勒寺”;后有“静室”;殿右有“武庙”(关公庙)及“文庙”(孔庙),尤以文庙建筑别具风采。诺邓村周围现存庙宇还有东山方向的香山寺、古岭寺和王母寺,都是两进院式建筑;北面山中有观音寺等建筑,西南面古道上还有两道贞节牌坊。至于古墓、碑刻等建筑则遍布四山。
1、玉皇阁道教建筑群
    1988年被列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庙宇古建筑主要有:①玉皇阁大殿,三层阁楼式建筑,最早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代道光咸丰时期曾数度被焚,后重建。②静室(三清宫)最早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时重建。②弥勒殿,建筑年代相当于三清宫。④关帝庙,即武庙,民国初年由村口小河旁庙址移关公塑像于玉皇阁左侧。⑤文庙,即孔庙,清代乾隆年间修建。⑥棂星门(即“腾蚊、起凤”木牌坊),建于孔庙前,清代乾隆年间修建。
2、黄氏题名坊
    村中石牌坊,原为明代五井提举司衙门旧址,后为黄氏家族科举题名坊,镌刻有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黄氏家族历代举人、进士功名。
3、万寿宫
    最早为元朝时期外省客商会馆,后改作庙宇,原称“祝寿寺”,清初改名“万寿宫”,现古建筑犹存部份木架结构,前楼基本完好。
4、诺邓村民居建筑
    北山黄家宅子:现存民居建筑属明清时期所建的约20余处院落。
    北山主体民居建筑:现存明、清两朝古建筑40余个院落。皆因山就势构建,且有古街铺、古市肆等,街向纵横交错,风格特异。
    河东民居建筑群:现存明清建筑30余个院落。其中四合五天井串连递进式院落等风格奇巧,各具特色。
    河头民居建筑:现存明清建筑约10余处,其中“银匠家”等院落建筑古老、特殊,建于300多年前。
5、盐井
   最早开凿当在汉朝,至今二千余年。最初形成“诺邓井”之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现存盐井外在井房及煮盐大灶建筑等。
6、古驿道、古桥
    古代诺邓村北抵丽江,东向大理,南往保山,西去片马腾冲的驿道和桥梁,多由石板铺就,至今遗踪尚存,蹄迹长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达的盐业曾使诺邓成为滇西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