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县简介大全
鹤庆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大理州的北大门。地跨东径100°01′~100°29′、北纬25°57\'~26°42′。东有金沙江与永胜县分津,东南以鸡足山与宾川为界,西部马耳山与剑川、洱源接壤,北与丽江市毗连。总面积2395平方公里。辖辛屯、草海、云鹤、金墩、松桂、西邑、黄坪、六合、中江、朵美共10个乡镇。总人口261606人,其中白族149782人,占总人口的57.3%。其它还有汉、彝、傈僳、苗、回等民族。县城云鹤镇位于鹤庆坝子中部,离省城昆明480公里,距州府大理128公里,离丽江机场14公里。大丽公路贯通境内6个乡镇。鹤庆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汉代属西南夷,唐时是大理国谋统郡,宋、元、明、清曾在鹤庆设立路、府、州建制。1949年7月1日鹤庆解放,同年10月1日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丽江地区,1956年11月改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鹤庆是滇西北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然景观奇秀,人文景观独特。自然天成的鹤阳大、小八景,神奇美丽的龙潭、洞穴,风光秀丽的新华白族旅游村,古朴典雅充分展示白族居民特色的鹤庆古城,各具风姿神韵。建于明代的云鹤楼,被徐霞客誉为\"甲于滇中\"的文庙建筑群,龙华十八寺、菩提寺、朝霞寺以及众多的民间故事、传说,古籍诗文,石碑雕刻,书画珍品等充分体现了鹤庆丰厚的文化底蕴。
鹤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县,民族文化辉煌灿烂。白依人、黑话人、利朴人民风民俗古朴奇异,甸北姑娘、甸南新娘和六合白依人绚丽典雅的服饰,吸引着许多中外民俗专家和游客;鹤庆白族集体舞《阿达跳》,集中展示了鹤庆的白族风情,广为流传,深受中外游客赞赏。传统手工制作的金、银、铜工艺品琳琅满目,精美无比,令人赞叹不已。
鹤庆人才辈出。仅元、明、清时期就有翰林3人、进士29人,举人292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教育事业空前发展,高考升学率均居全州前列。
鹤庆土地肥沃,盛产甘蔗、蚕桑。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银、铜、铁、锰、煤等高品位的矿产资源。名优特产品众多。有火腿、猪肝胙、乾酒、蚕丝、当归、白棉纸等,深受中外游客喜爱。
鹤庆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自加压力,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保持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OO三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7002万元,比上年增长10.5%,财政总收入6949万元,以上年增长12.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2889万元,比上年增长6.95%,完成工业总产值31574万元,比上年增长10.61%,旅游社会总收入4340万元,比上年增长17.9%。
自古以来,鹤庆坝子就是大理和丽江之间的交往门户。明朝崇祯年间,旅行家徐霞客就是由 鸡足山下来,经过鹤庆进入丽江的。
鹤庆这个名称的由来与鹤的传说有关。传说鹤庆坝子原来是一个高原湖泊,湖边经常有成群的白鹤栖息。白族话称鹤庆为“熬凯”,就是“双鹤”的意思。又传说,大理国在这里设立谋统府建府城,城楼竖柱立梁时是个吉祥的日子,白鹤云集庆贺,因此改名为“鹤庆”。
实际上,现在的鹤庆城是明代才修建的。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有位叫孙伟的府官在衙门前建起一座牌楼,叫“安丰楼”,这座楼后来毁于兵火。直至两百年之后,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通判佟镇重修,这时修建的城楼比原来的高大雄伟,成为城中心的高层建筑,但楼名仍然叫“安丰楼”,民间则称“钟鼓楼”。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3月13日夜,楼东民房失火,殃及钟鼓楼。当时有首民谣说:“光绪二十三,火烧东门前,带牵钟鼓楼,连累府门前。”过了四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有位在外地做官的武官丁槐回乡探亲,出资重修钟鼓楼,也就是现在的这座楼。丁槐字衡三,县城里的汉族。他曾参加过清政府镇压滇西少数民族反清的斗争,但又在反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屡立战功 ,因此升为广西提督;辛亥革命后与蔡锷有交往,晚年为家乡做了一些公益事业,如捐资编修《 鹤庆州志》和修复钟鼓楼。
这次钟鼓楼修好后,大家认为楼名用“安丰”虽然好听,但“丰”与“风”谐音,风助火烧,不吉利,于是就以鹤的传说改名为云鹤楼,取“云中白鹤”的意思。
云鹤楼为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高19.4米,东西长18.6米,南北宽14米,通道拱门长16米。中间4根粗大笔直的木柱从底至顶承负重力,外面绕以檐柱,里面斗拱纵横交错,对缝对榫没有一颗铆钉。楼外观是三层重檐,里面实际是四层。当时,最高一层供奉玉皇大帝塑像,中层供奉“三星”,旁边放置钟和鼓。在城里,云鹤楼耸立城中心,气势雄伟,古人曾形容它“隆然高耸”,“城如印,楼如纽”,如“人之冠盖”。民间则有顺口溜:“鹤庆有座钟鼓楼,半截柱在云里头。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
公元1951年,鹤庆发生强烈地震,云鹤楼向东倾斜了0.5米,成了危楼,而且又在“十年浩劫”中遭到部分破坏。近年来,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云鹤楼进行加固维修,楼顶改铺琉璃瓦,并对内外部分作了油漆、彩画,损坏部分作了修补,使楼焕然一新。由于这座楼年代较久,承袭了我国古代楼台式建筑的传统,并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被公布为大理州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以来,有关云鹤楼的楹联不少,现悬挂的长联是清代鹤庆举人杨金和仿昆明大观楼长联所撰,近代作家宣白超书写:
小结构到底何奇?想洞纪龙眠,石传象跪,诗题竹树,果证菩提,为儒为释为帝王,蕞尔微区,其中大有人在;
真逍遥当前即是。看朝霞红映,夜月蟾辉,宝岭秋光,漾江春色,好山好水好景物,取之不尽,此外匪我思存。
这副楹联点出了鹤庆四大名景,即:“石宝天光”(宝岭秋光)、“朝霞红映 ”、“夜月蟾辉”和“漾江春色”;四大传说,即:“洞纪龙眠”、“诗题竹树”、“石传象跪”和“果证菩提”。
鹤庆西汉至南朝均为叶榆县地。南诏时期为剑川节度地。大理国时置谋统府,为当时八府之一。兀至兀十二牛(1276年),改置为鹤庆路。明代为鹤庆府。清代改鹤庆州,属丽江府。民国2年(1913年),改鹤庆州为鹤庆县,直属省。1949年10月后,属丽江专区。1956年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属大理州。
鹤庆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始建于宋大理国时,称龟城,元末倾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鹤庆知府改筑新城,凡四年而城成。城墙高2丈2尺,厚2丈,有东西南北四门,建有城楼。城为长方梯形,设碉楼8个,在古建筑学上称为马面。城内有8条街,19条巷,西城墙下有暗洞引黄龙潭、西龙潭水人城,遍绕各街巷,然后汇人仓河从东城三眼水洞排人漾弓河。
鹤庆城现名云鹤镇,距下关158公里,是鹤庆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多年建设,云鹤镇面貌焕然一新,1950年初拆除了城墙,改修为环城公路,邓川至丽江的公路环城而过。城内先后新建了政府办公楼、人民礼堂、灯光球场、医院、商店、供销社、一中教学楼等新的建筑。改造了老城区街逾500米、下水道2 280米,街道两旁进行了绿化。1984年后,制定出了县城总体规划,原则是改造老城,依托旧城,向西发展开拓新区。已征地100多亩,对新城区的街道、街心花园、招待所、电影院、农贸市场、风景区都作了统一布局。新建房屋面积已达2 000多平方米。
云鹤镇内现有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小学各1所。幼儿园 3所。文化体育设施建有广播电视站、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滇剧院、工人俱乐部、灯光看台球场等。坐落城中央的云鹤楼,修建于康熙年间,是大理州现有最高的钟鼓楼,是鹤庆重要的文物古迹。县人民政府1981年拨出专款,将云鹤楼翻修一新,金碧辉煌,重现英姿。镇西南鹤庆一中内的大成殿,始建于明代,扩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殿宇宽敞巍峨,殿容肃穆,飞阁流丹,古趣盎然。
鹤庆县城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县城。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由宾川进入鹤庆,23日中午进入鹤庆县城,经丽江石鼓胜利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1976年4月 23日,为纪念红军长征过鹤庆40周年,中共鹤庆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