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雪飞了啊 发表于 2017-2-20 23:59:03

为了“母亲湖”洱海的洁净与美丽


加快施工进度,让洱海常清。 本报记者 胡梅君 摄
从古至今,洱海常清是大理人对“母亲湖”的深深祈愿。
洱海的治理与保护,是大理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治湖”到“护湖”,大理从未停止探索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新思路,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新年伊始,大理州以“等不得”的紧迫感、“歇不得”的危机感、“慢不得”的使命感,按照“目标倒逼、工期倒排、挂图作战”的工作要求,通过细化工作任务,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在2565平方公里洱海流域实施保护治理抢救模式“七大行动”,誓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采取断然措施
重拳整治两违有成效
大理州委、州政府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系统思维、适用管用”原则,采取超常规措施,迅速开展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执法监管、全民保护洱海“七大行动”,实现洱海周边农村建房规范有序、餐饮客栈等服务业得到有效管控、农业面源污染根本改善、工程治理全面提速、入湖污染负荷有效削减、洱海水质达到国家和省、州考核目标,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提升,洱海水质得到根本改善。
春天的洱海,碧水连天,水天一色。湛蓝的湖面上,白鹭、海鸥翩翩起舞。苍洱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目光。
随着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大理旅游业持续升温,洱海流域的土地和空间成为投资盈利的核心资源,各类投资者迅速聚集,环洱海客栈、餐馆呈“井喷式”发展,粗放式无序开发导致超标建设、私搭乱建等乱象丛生,大理市的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严重挑战。
为此,大理市按照“管住当前、消化过去、规范未来”的思路,全面打响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通过重拳出击、铁腕整治、依法治理,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使得洱海周边违法违章建筑得到有效遏制。
“大理镇是旅游核心区,整治任务更加艰巨。”大理镇副镇长杜耀辉说,“我们这两天对龙龛、西门、东门、小岑等12个行政村进行复核,目前已全面暂停农村建房审批,叫停辖区内258户在建户,完成141户的复核,查处违建户14户,拆除违章建筑面积557.42平方米。截至1月31日,关停未取得国土规划手续、排污许可证、营业执照的经营户98户,其中客栈81户,餐饮17户。”
“在实施流域‘两违’整治行动中,我们划定了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全面暂停了洱海流域农村建房审批,对洱海流域所有客栈餐饮等服务业一律暂停审批,对现有客栈餐饮等服务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建档立卡。”大理州洱海流域保护局副局长熊仲华向记者介绍。
抢救行动实施以来,大理市共暂停农村建房4234户,查处违法建设310户,依法强制拆除违章建筑92户、10489平方米,排查沿湖餐饮客栈经营户2193户,已关停违规经营313户,已安装达到一级A标污水处理设施的261户。洱源县共排查酒店宾馆173家,餐饮饭店445家,并对茈碧湖周边和下山口等温泉洗浴重点区域进行了专项环境监察。
建设生态屏障
截污治污工程全提速
“洱海就是一面能看到我们人类实际行为的镜子,治理刻不容缓。”熊仲华说,“洱海清,大理兴”,治标更要治本,要治理好洱海的环境污染,第一步就是先把污染截住,才谈得上治理。
按照“依山就势,有缝闭合,分片收集,集中处理”的原则,2015年10月,大理州“环湖截污(一期)PPP项目”正式开工,批复投资45亿元,该项目也是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
“项目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在挖色、双廊、上关、湾桥、喜洲、古城共新建6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总规模5.4万立方米/天;在环洱海东岸、北岸、西岸铺设污水管(渠)234.2公里,铺设尾水输水管34.82公里。”站在洱海月湿地公园截污干渠的施工工地上,项目负责人孟建伟指着正在施工中的地下截污箱体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沟槽开挖41.9公里、接管41.22公里、回填38.52公里,干渠支护稳步推进。
为推进“七大行动”,大理市加快洱海环湖截污工程建设速度,将洱海环湖截污一期工程建设工期从三年缩短到两年半,力争再提前。2017年底前完成兴盛桥至天生桥段综合管网工程建设, 2018年6月底前完成洱海环湖截污一期项目建设。今年3月,将启动实施洱海环湖截污二期工程,力争2019年6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实现截污治污全覆盖运行。2018年底前完成大理市34条、总长163公里的主要入湖河道生态化治理。
截污也要治污。生态湿地被称为“洱海之肺”,保护与建设生态湿地不仅是一项为洱海“清肺”之举,也是洱海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可有效净化流入洱海的尾水中携带的部分有机污染物、营养盐等物质。
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项目办专业技术人员李宏亮告诉记者:目前,“北三江”湿地恢复建设工程完成上关湖滨湿地绿化隔离带及部分房地基清除工作,开始工程招标,两标段已完成验收,其余标段地形水网构建工作已完成,正在开展植物配置及附属工程。
位于洱海畔的上关镇,这里的农户多以种植经济作物大蒜为主,农田面源污染较严重,大蒜为高肥作物,但化肥的利用率只有20%至30%,剩余的则顺着小沟小渠进入到洱海。“我们将这些小沟小渠的水引入湖滨湿地,通过湿地水网的构建,对水流进行合理分布,对水生植物进行合理搭配种植,如种植以梭鱼草、水葱、香蒲、菖蒲、鸳尾、纸莎草、芦苇等为主的挺水植物,同时搭配金鱼草、黑藻、苦藻等沉水植物,尽可能使各方面达到最好的配置,让水体在湿地当中得到有效充分的净化,最大限度减少水体对洱海的污染。”李宏亮说。
通过湖滨带生态修复建设等系列工程的实施,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周边环境得到了改善,整个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也将得到极大恢复。
开启抢救模式
保护治理刻不容缓
“在环湖截污工程未建成前,我们采取新建环保设施、库塘及污水外运等‘土洋结合’的应急抢救方式,不断健全完善城乡污水收集、垃圾收集清运处置工作机制,确保全市村镇污水、垃圾得到有效收集处理。”熊仲华介绍。
“我们一家5口人,以前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接个管子就淌出门外,没有那么多的讲究。现在政府支持力度大,帮我们装上了污水收集罐,统一处理。村子里的环境也是越来越好,个个都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环境好了,我们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谁不愿意洱海水长清,这是造福子孙的好事情啊。”家住洱源县右所镇社畔村河东组村民何宣会高兴地与记者拉着家常。
“安装污水收集罐,也是抢救模式之一。”洱源县右所镇副镇长李伟说,污水收集罐有1立方或2立方的,由一家或两家共用,每天的生活污水经由改造后的管道全部流入收集罐,由污水收集车(吸污车)每天抽吸后拉到就近的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处理。目前全镇已完成150个污水收集罐安装,3月前将完成380个污水收集罐安装。
初春,洱源县右所镇永安江两岸近50米的生态隔离缓冲带上,大红的木瓜花在朝阳下更加鲜艳夺目。
“永安江绿色流域生态隔离带建设工程属于2017年洱海流域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内容之一。‘七大行动’中将永安江、罗时江、弥苴河下段3条主要入湖河流两侧100米划定为大蒜禁种区,在永安江河道两则每边采取租用方式退田50米建设以木瓜种植为主的生态隔离带,开挖串珠式多塘系统、修建生态截污沟。采用退田还湿、多塘系统沉淀净化、截污沟渠引入湿地方式,解决周围种植大蒜和农田尾水直接进入河流和湖泊问题。目前已完成永安江两侧50米1200亩木瓜树种植。”李伟向记者认真地讲解着。
随着“七大行动”地不断深入推进,在实施面源污染减量行动中,大理市将通过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每年推广施用有机肥不少于1万吨,积极发展绿色生态、观光休闲农业,从源头上减少洱海流域内大蒜等高水高肥农作物种植面积。
同步加快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项目。抢救行动以来,大理市已建生态库塘24个,在洱海流域布置了500个农业面源污染检测监测点,喜洲镇和上关镇种养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和大理镇、银桥镇3.2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2个试点项目已完成部分设备类采购招标公示。洱源县加快实施永安江两侧50米1200亩生态隔离带建设,目前已完成800亩,栽植35000棵木瓜苗。
在实施节水治河生态修复行动中,大理市推进节水灌溉工作,5个农田水利改革试点村中周城村已成立用水合作社,其余4个村正在筹备。全面开展无序取水整治工作,共排查地下井34151个、取水口252个,并建档立卡。全面推进“三退三还”工作,对洱海1966米界桩以内未清退的2900亩农田、130院房屋、42户客栈、20亩鱼塘进行清退。全面启动非煤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对洱海流域挖砂采石矿山一律关停,将已依法关闭的采矿点和重点工程建设形成的取土场、石料场等作为治理重点,进行生态修复。规划实施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治理两万亩。
尊重自然,科学规划;保护自然,全面控源;行政问责,全民参与;让洱海生命永续健康。大理在全国湖泊保护治理中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并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的路子。随着“七大行动”的有力推进,这条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道路将越走越宽,风花雪月之魅力大理的图景也正渐行渐近。
记者 胡梅君 庄俊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了“母亲湖”洱海的洁净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