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数字乡村
大理州十三五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大理州农业局二〇一六年十一月规划编制组
编制单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大理州农业局
领导组:常瑞甫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研究员
李跃兴云南省大理州农业局局长
主持人:杜楠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工程师
张茂云云南省大理州农业局产业化办公室主任
编写组: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付海英高级工程师
闫伟昌工程师
童俊工程师
张忠明高级工程师
毛翔飞高级工程师
李杰高级工程师
龚芳高级工程师
徐鑫工程师
张正尧工程师
张汝楠工程师
云南省大理州农业局张华发展规划科科长
……
目录
第1章..... 规划背景... 11.1 规划提出与意义... 11.2 规划范围与规划期... 21.3 上位规划与方针... 21.4 规划依据... 7第2章..... 发展条件与基础分析... 92.1 交通区位条件... 92.2 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 11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32.4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142.5 优势与机遇... 182.6 存在的问题... 21第3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 243.1 指导思想... 243.2 基本原则... 243.3 发展目标... 253.4 总体布局... 263.5 发展路径... 30第4章..... 重点产业... 324.1 粮食产业... 324.2 特色产业... 374.2.1 烟草产业... 374.2.2 核桃产业... 414.2.3 畜牧产业... 474.2.4 蔬菜产业... 544.2.5 水果产业... 594.2.6 中药材产业... 644.2.7 马铃薯产业... 694.2.8 蚕桑产业... 734.2.9 高山生态茶产业... 764.2.10 特色花卉产业... 80第5章..... 新兴产业... 875.1 休闲农业... 875.2 淡水渔业... 98第6章..... 重点区域... 1056.1 三中心一平台... 1056.2 100万亩洱海流域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1076.3 100万亩高原盆坝现代农业示范区... 1116.4 1000万亩山地林畜茶果药生态产业带... 114第7章..... 支撑服务体系... 1197.1 农业科技研究推广... 1197.2 农产品质量安全... 1247.3 农业信息化... 1257.4 农业机械化... 1287.5 农业防灾减灾... 129第8章..... 重点工程... 1318.1 工程项目... 1318.2 规划投资... 1328.3 效益分析... 133第9章..... 体制机制创新... 1359.1 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1359.2 建立新型生产经营体系... 1369.3 创新市场营销体系... 1389.4 打造农业投融资平台... 139第10章... 保障措施... 14110.1 加强组织领导... 14110.2 加强考核评价... 14110.3 增加资金投入... 14110.4 加强宣传引导... 142附表:重点工程项目一览表附图:1.地理区位分析图2.地形高程分析图3.资源环境分析图4.土地利用规划图5.总体布局示意图6.三中心一平台建设重点示意图7.100万亩洱海流域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示意图8.100万亩高原盆坝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示意图9.1000万亩山地林畜茶果药生态产业带建设重点示意图10.粮食产业布局示意图11.核桃产业布局示意图12.畜牧产业布局示意图13.蔬菜产业布局示意图14.水果产业布局示意图15.中药材产业布局示意图16.马铃薯产业布局示意图17.蚕桑产业布局示意图18.高山生态茶产业布局示意图19.特色花卉产业布局示意图20.休闲农业布局示意图21.淡水渔业布局示意图
第1章 规划背景1.1 规划提出与意义大理州生态环境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是云南省典型的高原特色农业生产区,素有“中国核桃第一州市”、“中国茶花之乡”、“中国水果之乡”、“乳牛之乡”等称号;是滇西农产品物流中心,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大理州着力夯实高原粮仓,大力培植十大特色产业,2015年种植业、畜牧业产值分列云南省第二、四位,核桃、乳制品和水果产值位列第一位。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云南省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产业扶贫开发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决定》等,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大理州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全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有利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差别,提高扶贫开发效率,加快边远地区脱贫致富,促进“五化同步”和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高原湖泊水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有利于加强对外开放,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1.2 规划范围与规划期规划范围:大理白族自治州全境,总面积29459平方公里。包括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共1市11县,110个乡镇。规划期:2016-2020年。规划以2015年为基准年。1.3 上位规划与方针1.3.1主体功能定位根据《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大理州地处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战略格局“六大区域板块”中的“滇西区域板块”,重点发展粮食、畜牧、核桃、水果、蔬菜、茶叶、水产品、特色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及绿色食品;境内的宾川、鹤庆、洱源、云龙和巍山县是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大理州地处全省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三屏两带”中的“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西北端,重点保护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发挥保障滇中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生态安全的作用;境内的剑川县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漾濞、永平和南涧县是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大理州地处全省城市化战略格局“一核一圈二廊三带六群”中的“滇西城市群”、“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昆明-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对内开放经济走廊”,是聚集全省人口、经济和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核心区域之一,是我国连接缅甸、南亚、印度洋的黄金通道,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的重要节点和窗口;境内的大理市、祥云县和弥渡县是省级重点开发区域。http://www.ynagri.gov.cn/uploadfile_Temp/document/20170222091119525001.jpg图1-1 大理州主体功能区分布图1.3.2区域发展定位根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大理州属于西南适度发展区。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立足资源环境禀赋,适度挖掘潜力、集约节约、有序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突出小流域综合治理、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和解决工程性缺水,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通过修筑梯田、客土改良、建设集雨池(窖),防止水土流失,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发展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经济林,开展退耕还林还草,鼓励人工种草,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发展生态畜牧业。严格保护平坝水田,稳定水稻、玉米面积,扩大马铃薯种植,发展高山夏秋冷凉特色农作物生产。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滇西边境山区是全国14个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大理州12县市均列入该连片特困地区,其中有9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省级贫困县。根据《滇西边境山区(大理州)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纲要》,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基本效益。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大理州是国家重要的水稻、奶牛、肉牛、核桃、蔬菜、特色水果、特色粮油、中药材、水禽等农产品优势区。根据《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的区域布局,云南省是生猪产业“潜力增长区”。结合《大理州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大理州农产品优势区域分布见下表。表1-1 大理州农产品优势区分布
类型优势区品种优势县(市)
优势农产品长江流域水稻优势区水稻大理、洱源、巍山
西南肉牛肉羊优势区肉牛、黑山羊南涧、巍山、漾濞、永平、云龙
特色农产品特色蔬菜优势区芋头弥渡
山药永平
辣椒弥渡、祥云
花椒洱源、剑川
特色果品优势区葡萄宾川
特色梨巍山、云龙、祥云
核桃全州12县市
特色粮油优势区芸豆大理、祥云、弥渡、巍山、云龙、洱源、剑川
红小豆巍山
蚕豆大理、祥云、宾川、弥渡、南涧、巍山、永平、洱源、剑川、鹤庆
豌豆大理、漾濞、祥云、弥渡、南涧、巍山、永平、云龙、洱源、剑川、鹤庆
荞麦云龙、漾濞、祥云、洱源、鹤庆
啤饲大麦鹤庆、祥云、弥渡、南涧、巍山、洱源、剑川
特色纤维优势区蚕茧祥云、鹤庆、大理
特色生物药业优势区重楼巍山、永平、云龙、剑川、鹤庆、洱源、祥云、弥渡、南涧
金银花永平、云龙、巍山
附子宾川、鹤庆、云龙、剑川、洱源
灯盏花南涧、弥渡、剑川
当归鹤庆、剑川、宾川
特色草食畜优势区奶牛、奶水牛、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洱源、大理、剑川、巍山、鹤庆、宾川、弥渡、祥云、南涧
特色猪禽蜂优势区特色猪云龙、永平、剑川
地方鸡南涧、云龙、巍山、永平
特色水禽洱源、剑川、鹤庆、永平
特色水产优势区鳟鲟鱼洱源、剑川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2012)、《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意见》(2014)、《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2015),全省农业要全力打响“四张名片”,即“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重点建设“六大特色农业”,一是努力夯实高原粮仓,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经作,三是积极发展山地牧业,四是加快发展淡水渔业,五是全力推进高效林业,六是着力打造开放农业。突出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三大目标,以改革为动力,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本规划立足以上各级规划中明确的大理州主体功能定位和农业产业定位,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结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绿色化,谋划全州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1.4 规划依据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4.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5.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6.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7.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8.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9. 《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10. 《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11.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决定》(2015);12.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意见》(2014);13.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2012);14.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2015);15.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16. 《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17. 《大理州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30)》;18. 《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19. 《大理州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20. 大理州统计年鉴。
第2章 发展条件与基础分析2.1 交通区位条件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理坐标为东经98º52′-101º03′,北纬24º40′-26º42′,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和临沧市,西连保山市、怒江州,北接丽江市,是滇西城市群中心城市和昆明进出滇西七地州的交通枢纽。大理州地处“一带一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与长江经济带联接点,是我国西南地区对内、对外经济发展与交通物流的重要节点和窗口。大理州交通便利,是滇西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国道214、大丽高速和国道320、杭瑞高速构成了大理州公路交通纵横两大骨干;广大铁路、大丽铁路和建设中的泛亚铁路从境内穿过,昆大高铁即将通车;大理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的多条航线。由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http://www.ynagri.gov.cn/uploadfile_Temp/document/20170222091125994002.jpghttp://www.ynagri.gov.cn/uploadfile_Temp/document/20170222091229107003.jpg图2-1 大理州区位和交通图2.2 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2.2.1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形地貌复杂。大理州地处横断山脉南端,滇中高原与滇西谷地结合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以山地为主。地貌复杂多样,同时拥有高原湖盆、河谷、低山、中山、高山等多种地貌类型,点苍山以西主要为高山峡谷区,点苍山以东主要为中山盆坝复合地形。海拔高差大,最低点为云龙县怒江边的红旗坝,海拔730米;最高点为北部剑川县雪邦山,海拔4295米。http://www.ynagri.gov.cn/uploadfile_Temp/document/20170222091235441004.jpg图2-2 大理州地势图2.2.2气候大理州地处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四季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温12.3-19℃,年有效积温3500-6800℃,年平均日温差11.1-15.3℃,最冷月均温4.3-12.4℃,最热月6月均温18.9-24.4℃,年日照时数1860-2700小时,年降雨570-11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66%。大理州气候垂直变化明显,随海拔上升依次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2.2.3水资源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大理州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有大小河流160多条,呈羽状遍布全州,分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四大水系;境内分布有洱海等8大湖泊,其中洱海为云南省第二大内陆淡水湖。全州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99.12亿立方米,占全省的4.48%;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785.37立方米,不足云南省平均的60%。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从时间来看,5月至10月的雨季降雨量占全年85-95%,11月至次年4月的旱季降水仅占全年5-15%。从空间来看,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西北部的高山地区降雨多,东南部尤其是干热河谷地区降雨少。2.2.4土地土壤全州国土总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的7.49%,位列云南省各州市第五位。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3.4%,平坦的坝区仅占总面积的16.3%。在册耕地298.3万亩,耕地保有量447.75万亩,主要集中在坝区;草地1676万亩,其中可利用1359万亩;林地2839.8万亩;园地140.5万亩。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酸性紫色土、山地红壤、黄棕壤、黄红壤、棕壤、暗棕壤等土壤类型,分属于8个纲、13个土类、26个亚类、76个土属、236个土种。其中,紫色土类分布最广,占土地总面积的31.75%,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红壤土类占27.7%,土质相对贫瘠。2.2.5生物与旅游资源大理州位于我国川滇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现有10个自然植被类型,169个群系,涵盖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寒带高山和干热河谷、湿地及水生等植被类型。全州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9个,各类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24个,苍山地质公园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大理州旅游资源丰富,现有旅游风景名胜区(点)达130余处,其中,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5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和42个。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015年末大理州常住人口358.4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56.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28.4%。大理州属少数民族聚居区,世居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1.7%,主要有白族、彝族、回族等,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人均水平较低。2015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1.1亿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93.4亿元、357.1亿元和350.5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1.5:39.6:38.9。人均GDP为25485元,低于云南省29100元水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但收入水平依然不高。2015年大理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06元,略高于云南省26373元的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66元,高于云南省8242元的平均水平,但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7%。表2-1 2015年大理州居民收入情况
大理州云南省全国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766824211422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271062637331182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11.010.57.5
城镇居民收入增速(%)9.08.76.8
2.4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状况2.4.1总体状况高原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州实现农业总产值366.7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84.55%。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总产值分别为203.8亿元、9.6亿元、134.3亿元和9.7亿元。农业结构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6%;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6%。2.4.2主导产业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农业资源,造就了大理州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大麦、蚕豆为主,其中大麦和蚕豆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基本形成了烟草、核桃、畜牧、蔬菜、特色水果、生物药业、马铃薯、蚕桑、高山生态茶、特色花卉10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表2-2 2015年大理州粮食和特色农业生产情况
品种播种面积、存栏量(万亩、万头、万只)产量、出栏量(万吨、万头、万只)
粮食475.25175.65
烟叶50.197.50
核桃1015.5329.30
生猪333.77468.07
奶牛10.81
家禽2063.362223.29
肉类-54.42
奶类-43.29
禽蛋-10.33
蔬菜67.55120.29
水果65.4662.17
中药材41.67.90
马铃薯(鲜薯)29.9049.59
蚕桑24.10.77
茶叶19.980.65
花卉13.93(含药用食用花卉)-
肉牛102.3361.42
肉羊170.36150.32
2.4.3特色农业产业分布特色农业产业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特色水果、蔬菜、蚕桑、生猪等产业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宾川、祥云、弥渡的坝区和河谷地区;核桃等特色经济林产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南部漾濞、永平、云龙、巍山、南涧的低山地区;乳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北部的洱源、大理、剑川、鹤庆等地;肉牛主要集中在西部、南部的南涧、巍山、云龙、永平等地;特色中药材和高山生态茶主要集中在剑川、南涧、永平、云龙的高山地区;薯类主要集中在北部剑川、鹤庆的山区及中南部大理、弥渡、南涧的坝区。特色花卉主要集中在以大理为核心的环洱海地区。2.4.4农业设施装备全州共建成各类型水库608座,其中中型20座,其余全部为小型水库。有效灌溉面积255.2万亩,占耕地保有量的57%。年亩产400公斤以上高稳产农田面积累计达到220万亩,占实有耕地面积的39.3%。建成并认定园艺作物标准园12个,其中蔬菜9个、水果1个、茶叶2个。全州农机总动力290.3万千瓦,农机耕种收作业面积960.2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7%。全州设施农业面积6735亩,温室大棚达到7910座。建成13个州、县(市)农业信息网和大理数字乡村新农村建设信息网,依托已建成的“三农通”,州、县(市)级发布平台为全州110万多移动手机农民群众用户提供信息。在大理州农科院建设大理州高原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平台“一会一馆三网两端”,其中大理特产网已正式上线运营。2.4.5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初步形成。2015年,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26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5家,省级示范社115家,州级示范社112家,合作社社员达到9.26万人,带动农户16.36万户。有家庭农场638户,其中州级示范家庭农场40户,家庭牧场250户。建成现代农业庄园28个,其中省级8个,州级20个。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86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79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228.4亿元,带动农户49.8万户。创中国驰名商标商标4个、云南名牌41个、云南省著名商标69个,云南名牌农产品39个。2.4.6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农业科研与推广实力较强。全州有州农科院、大理大学、省林科院漾濞研究院、州林科所、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大理技师学院等,组成农业科研教育体系。全州共建立256个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其中州级5个、县市级251个;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条件建设项目,乡镇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基本完善。州农科院设立“7所1站”,编制人员165人,其中研究员10人、高级农艺师53人,在蚕豆、马铃薯、高原粳稻育种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制种产业基础良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6万亩左右,产种1500-2000万公斤,剑川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具备了较大规模。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4%。2.4.7农产品质量安全大理州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在较高水平。201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为98.34%,累计认证“三品一标”289个,认证基地面积达474万亩。初步建成了“州-县(市)-乡镇-市场、企业”四级质检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项目,12个县(市)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110个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2015年,宾川、弥渡、洱源、剑川4县申报创建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77.48万亩。2.5 优势与机遇2.5.1宏观环境良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现代农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期。云南省2012年做出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提出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大理州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大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发〔2012〕1号)、《关于进一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意见》(大发〔2013〕2号), 2014年以来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庄园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核桃产业提质增效的意见》、《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等10个实施意见,从组织上和政策上强势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为大理州特色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5.2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大理州地处云南省对内、对外两条重要经济走廊的交汇处,既是连接昆明与西部七州市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交流的重要门户。大理州交通便利,已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立体交通网络。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推进和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大理州内联外引的区位交通优势将更加显著。2.5.3自然条件优越大理州自然环境独特、生态条件良好,为生产优质农产品提供了条件。全州地处低纬高原,光照充足,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和品质。地形复杂导致多种气候并存,有利于农产品周年上市。生态良好,空气质量优良,森林覆盖率高,水质良好,境内无严重污染工矿企业,为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创造了良好条件。2.5.4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使得大理州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农业优质种质资源及农产品种类众多,邓川牛、南涧无量山乌骨鸡、云龙矮脚鸡、永平鹅、剑川赤骨羊、乌骨羊、大理高原黑猪、云南裂腹鱼、诺邓火腿、下关沱茶、漾濞核桃、宾川葡萄、宾川柑桔、弥渡蔬菜、祥云野生菌、剑川红洋芋、洱源梅果,以及红梨、冬桃、高山苹果等农产品独具特色、品质优良。2.5.5旅游休闲带动能力强大理州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201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928.6万人次,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达到3天,大量的游客为大理州农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通过游客的宣传推介提高了大理农产品的知名度。大理市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剑川稻麦复种系统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2.5.6优质农产品市场空间广阔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期,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农产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从吃饱向吃好转变,这就对优质、安全的特色农产品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大理州特色农产品种类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品质优良,符合当前和未来农产品消费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2.6 存在的问题2.6.1资源环境约束加大随着高投入、高效益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剧增,2015年洱海流域的洱源、大理两县市使用化肥29731标准吨、农药339吨,为预防和控制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地方政府引导和鼓励少用农药与少施化肥,与2010年相比,化肥减少2046吨,农药使用量持平,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依然较大。优质耕地资源不足,陡坡耕地和劣质耕地比重较大;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云南省平均的60%,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农业发展的资源制约愈发突出。2.6.2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大理州农业结构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比重低,各产业之间尤其是种植业与畜禽养殖之间尚未形成有效配合,一方面,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需要的有机肥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畜牧业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尚未得到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62:1,不足全国平均水平(2.1:1)的三分之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效益提高。2.6.3物质装备制约依然明显大理州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依然较低。水库、塘坝等蓄水设施和机井、渠道等灌排设施配套不完善,全州呈现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局面,山区缺水问题尤其严重。农业机械化水平依然不高,广大山区和经济作物种植主要依靠人工作业。养殖场基础设施薄弱,缺少配套的防疫设施和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自动喂料、舍内环境控制、机械清粪等自动化设备普及率低。基础设施的不足和机械化水平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抵御旱灾能力严重不足。2.6.4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经营呈现老龄化和低素质化倾向,农业生产主体对科技成果接受能力不足。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滞后,优质种苗、畜禽良种供应能力不足。水果、蔬菜、核桃、中药材等种植过程较粗放,重栽轻管现象突出,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导致产品优质率不高。2.6.5农业经营小而分散受山区地形限制,人均耕地面积小;小农户分散经营加剧了土地的细碎化,地块小且分散。土地流转缓慢,2015年全州土地流转面积37.7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为16.9%,土地的分散经营限制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合作社带动能力有限,社员及其带动的农民数量仅占农户总数的16.6%。2.6.6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发展相对滞后,产品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业链条较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普遍存在不信任感,龙头企业更倾向与自建生产基地,而非带动农户共建基地。市场营销落后,缺少有较强辐射影响力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外地客商上门收购,产品缺乏区域公用品牌。
第3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3.1 指导思想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战略部署,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夯实高原粮仓,着力扶持烟草、核桃、畜牧、蔬菜、水果、中药材、马铃薯、蚕桑、高山生态茶和特色花卉十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淡水渔业两大新兴产业,构建“1+10+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大理州打造成为云南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滇西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西南山区和高原湖泊高效生态农业样板区及国际著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胜地,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探索具有高原特色、大理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之路。3.2 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环境友好。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农业发展与湖泊环境治理、山区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互促进。——聚焦特色,突出效益。突出特色品种、特色品质和特色时段,打响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品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产业效益,带动农民脱贫增收。——重点突破,梯次推进。针对全州特色产业多、区域差异大的特点,采取差别化扶持政策,集中力量促进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率先发展,示范引领全州农业现代化建设。——科技支撑,主体引领。把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把产业提升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紧密结合,以新型主体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3.3 发展目标到2020年,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跨越式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高原特色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区域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表3-1 大理州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表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2015年2017年2020年年均增长(%)
农业产出与效益农业总产值(亿元)366.74125006.4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亿元)228.4291.642013.0
休闲农业收入(亿元)20.9274013.9
粮食产量(万吨)175.651791851.0
蔬菜产量(万吨)120.291301464.0
核桃产量(万吨)29.335459.0
肉类产量(万吨)54.4258.8666.214.0
奶类产量(万吨)43.2945.0447.802.0
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8.34>97>97-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766106551400010.0
农业物质与装备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4070110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55-0.6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0.75560
科技应用与推广粮食单产(公斤/亩)3703753800.5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09395
农业科技贡献率(%)55.45760
大专学历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占比(%)74.567780
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元)10453126481683410.0
农业信息化指数(%)-80100-
现代经营与管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16.92025
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31.63642
(年出栏50头以上)
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29.33440
(年存栏5头以上)
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16.62045
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保有量(万亩)447.75447.75447.75-
森林覆盖率(%)60.3- 62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708095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08490
注:[ ]内为累计数。
3.4 总体布局按照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自然地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规划构建“三中心一平台”和“两区一带”的现代农业发展空间格局。——三中心一平台。以大理市创新工业园区和祥云县财富工业园区为驱动,辐射大理市大理镇、银桥镇、下关镇、凤仪镇、海东新区及祥云县祥城镇等周边区域,联动滇西地区。充分发挥滇西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打造滇西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加工流通中心、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心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中北部洱海流域高效生态农业区。以洱海流域大理市、洱源县为核心,辐射剑川县、鹤庆县西北部,老君山-点苍山脉以北,洱海、洱源茈碧湖、剑川剑湖、鹤庆草海等高源湖泊密集,立体气候明显,物种资源丰富,以林果、乳畜、马铃薯、中药材、生态渔业、特色花卉等特色产业和休闲农业为重点,突出洱海流域环境保护和治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规划期内着力建设100万亩洱海流域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中东部高原盆坝现代农业区。包括鹤庆县东南部、宾川县、祥云县、弥渡县、巍山县东部及南涧县东北部,云岭系列山脉以东、金沙江流域及红河流域,海拔较低,河谷坝区盆地较多,光热水相对充沛,以粮食和水果、蔬菜、生猪、肉牛、家禽、水产品等精品“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工为主,重点推进节水灌溉、设施高效栽培和农业机械化等,突出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引领全州农业现代化进程。规划期内着力建设100万亩高原盆坝现代农业示范区。——西部山地林畜茶果药生态产业带,包括云龙县、永平县、漾濞县、巍山县西部及南涧县大部分地区,清水朗山-无量山脉以西、澜沧江流域,海拔较高,地势以山地为主,生态优异,以核桃、中药材、高山生态茶、优质梨等特色经作及肉牛、高原黑猪、山地鸡等山地牧业为重点,综合开发林下生态养殖、林下中药材自然种植、野生食用菌保护及利用等林下产业及高山生态茶、高山水果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规划期内着力建设1000万亩山地林畜茶果药生态产业带。http://www.ynagri.gov.cn/uploadfile_Temp/document/20170222091240863005.jpg图3-1 总体布局示意图
表3-2 总体布局一览表
布局县市乡镇(区)
三中心一平台建设区域(6)大理市(5)大理镇、下关镇、凤仪镇、银桥镇、海东新区
祥云县(1)祥城镇
中北部洱海流域高效生态农业区(30)剑川县(8)金华镇、甸南镇、沙溪镇、马登镇、老君山镇、羊岑乡、弥沙乡、象图乡
鹤庆县(7)辛屯镇、草海镇、云鹤镇、金墩乡、松桂镇、西邑镇、六合乡
洱源县(9)茈碧湖镇、邓川镇、乔后镇、三营镇、右所镇、凤羽镇、牛街乡、炼铁乡、西山乡
大理市(6)上关镇、喜洲镇、湾桥镇、双廊镇、挖色镇、太邑乡
中东部高原盆坝现代农业区(35)鹤庆县(2)黄坪镇、龙开口镇
宾川县(10)金牛镇、宾居镇、州城镇、大营镇、鸡足山镇、力角镇、平川镇、乔甸镇、钟英乡、拉乌乡
祥云县(9)沙龙镇、云南驿镇、下庄镇、普淜镇、刘厂镇、禾甸镇、米甸镇、鹿鸣乡、东山乡
弥渡县(8)弥城镇、新街镇、红岩镇、寅街镇、苴力镇、密祉乡、德苴乡、牛街乡
巍山县(5)永建镇、大仓镇、庙街镇、南诏镇、巍宝山乡
南涧县(1)南涧镇
西部山地林畜茶果药生态产业带(39)云龙县(11)宝丰乡、关坪乡、团结乡、检槽乡、长新乡、苗尾乡、民建乡、诺邓镇、漕涧镇、功果桥镇、白石镇
永平县(7)博南镇、杉阳镇、龙街镇、龙门乡、厂街乡、水泄乡、北斗乡
巍山县(5)紫金乡、马鞍山乡、五印乡、牛街乡、青华乡
漾濞县(5)富恒乡、太平乡、瓦厂乡、龙潭乡、鸡街乡、苍山西镇、漾江镇、平坡镇、顺濞乡
南涧县(7)宝华镇、公郎镇、小湾东镇、拥翠乡、乐秋乡、碧溪乡、无量山镇
3.5 发展路径推进科技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强良种引进试验研究和良种繁育推广。加快普及关键技术,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为核心,集成推广粮食高产创建、经作高效栽培管理和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加快培育职业农民。推进信息化发展。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完善物联网、大理州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电子商务服务功能。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推进从产地到市场全程可控化。推进组织化发展。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能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家庭牧场,培育骨干农民队伍。推进规模化发展。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结合土地确权颁证和规模化流转,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庄园、标准园及养殖小区(场),以其作为基本单元,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进生态化发展。大力发展长周期作物间套种豆科牧草养畜及畜禽粪便还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以特色养殖、有机肥加工、沼气工程和秸秆综合利用为纽带,强化种养有机结合。开展林下种草养畜,加强山区多样性保护和水土保持。推进设施化发展。针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实际情况,重点加强山区、半山区中小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集约化育苗和设施高效栽培。推进机械化发展。重点突破水稻机插、玉米机插机收等环节,推进粮食全程机械化。重点针对饲草加工、饲喂给料、粪污清理等环节,推进畜牧业机械化。围绕病虫害物理防控、灾害性天气防预等,推进防灾减灾机械化。推进品牌化发展。加强“三品一标”产品基地建设和认证力度,突出品质和特色优势。创建名优特品牌,全力打造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品牌农产品,充分发挥区域品牌效应。加强市场品牌推介,着力构建大理特色农产品“生态、优质、安全”的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
第4章 重点产业努力夯实高原粮仓,着力扶持烟草、核桃、畜牧、蔬菜、水果、中药材、马铃薯、蚕桑、高山生态茶、特色花卉十大特色产业,形成高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4.1 粮食产业1. 现状与问题大理州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大麦、蚕豆为主。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475.25万亩,总产量175.65万吨,平均亩产370公斤。水稻播种面积90.98万亩,总产量48.98万吨,平均亩产538公斤。玉米播种面积165.24万亩,总产量72.48万吨,平均亩产439公斤。大麦播种面积73.97万亩,总产量19.41万吨,平均亩产262公斤。蚕豆播种面积为47万亩,总产10.46万吨,平均亩产222公斤。单产水平高,区域差异大。大理州光热资源丰富,水稻平均亩产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高21%,较云南平均水平高41%。玉米平均亩产水平亦较云南平均水平高出34%。但是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县市间单产水平差距较大,水稻单产水平最高的弥渡县达到了671公斤/亩,是单产水平最低的剑川县的2倍以上。部分品种育繁能力强。大理州蚕豆育种技术国际领先,育成“凤豆系列”蚕豆品种16个,蚕豆自有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已育成高原粳稻“凤稻系列”品种33个,其中“凤稻18号”等水稻品种抗寒能力强,适于冷凉高寒地区。杂交玉米制种已有30年历史,制种面积6万亩左右,制种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基础较好。大理州拥有嘉士伯大理啤酒厂、宾川县云南足丰种业、神农集团大理大力生饲料公司等10余家涉及粮食、饲料加工、制种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其中省级3家、州级6家。存在的问题:一是大理州山区多,平坝少,农作物多种植于山区、半山区的坡耕地,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条件差,防灾减灾能力低。二是水稻品种耐寒性和抗病性仍需提高,粮食作物专用品种有待进一步丰富,如菜用型和饲用型专用蚕豆品种等。三是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思路与目标按照“调整结构、主攻单产、稳定产能”的基本思路,逐步扩大玉米、大麦、蚕豆等旱作粮食比例,加大良种选育与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产创建示范为抓手,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夯实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特色的高原粮仓。着力提升种业发展水平,打造“西南优质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到202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70万亩,总产量达到185万吨。良种覆盖率和单产逐年提高,种植结构逐步优化。建成10万亩稳定且集中连片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表4-1 粮食产业发展目标表
指标单位2015年2017年2020年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475.25470以上470以上
粮食产量万吨175.65180185
单产水平公斤/亩370375380
粮食产值亿元85.03 90100
粮食加工产值亿元21.742840
良种覆盖率%959798
杂交玉米制种面积万亩6.5810
3. 发展重点
提高苗种生产能力。依托水产科研院所,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加强土著鱼类驯养繁育,加快水产原良种供应体系建设。建设州、县级水产良种培育场和乡镇级苗种繁育场、增殖放流站。重点建设完善1个裂腹鱼水产原种场,完善4个省级水产良种场,满足全州水产苗种需求,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
发展健康生态养殖。加强标准化、规范化水产健康养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完善现有池塘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改善养殖水域环境,规范养殖生产行为,减少病害发生,提高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最大限度减少自身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健康的养殖方式,如稻田养鱼养虾养蟹、净水养鱼、鱼鸭混养、种青养鱼、流水养殖、网箱养殖、网栏养殖等,积极开发占地少,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无污染的新型渔业。同时,加大以湖泊、水库为主的大中型水域的开发和利用,摸索发展大水面渔业的最佳模式。
培育新型主体。积极探索运用工业化理念和管理模式发展设施渔业,鼓励、引进、扶持有意愿、有实力并有一定技术的养殖企业或个人,借鉴国内成熟先进的工厂化养殖管理技术,选择品质高、市场前景好的名优品种进行半工化和工厂化养殖。大力扶持水产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形成“渔民+公司+市场”、“种苗基地+渔民”、“饲料厂+渔民”、“水产品批发市场+渔民”等多种互利联合体。加大家庭农场示范户创建力度,建成一批示范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新型养殖大户。
延伸产业链条。改善水产市场流通环境,结合养殖基地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水产品冷冻加工企业,建设冷藏保鲜设施、信息化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等现代化实施,培育水产品运销体系。加强水产品精深加工,开发鱼干、鱼罐头、鱼火腿肠、鱼丸等食品,产品定位于国内和国际市场,扶持创建产地知名品牌。
注重资源养护。加强流域性水生生物资源调查评估,科学确定捕捞限额指标,完善捕捞限额和捕捞许可制度。加强库区水产养殖承载量的研究,科学确定库区网箱养殖面积、区域布局、养殖容量、养殖品种。加快各类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有效遏制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水生生物种类数量减少、资源衰退的趋势。依据水源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和养护需求,切实抓好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工作,规范在天然水域开展的群众性自发放生行为。认真贯彻执行长江、洱海、青海湖、西湖、剑湖、草海禁渔制度,加强澜沧江渔政执法监管力度。切实加强对境内重点涉渔工程水生生物资源补偿措施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
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加强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以水产主管部门为主导,加强与渔业协会和养殖户的紧密联系。加强鱼病监测与防控体系建设,以州级水产部门为基础,配置完善监控设施设备和人员,建立由水产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参与的鱼病及时报告制度和防控制度。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州、县、乡三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产品追溯制度。加强渔政管理与执法体系建设,充实和完善现有渔政队伍,改善渔政执法装备,提高渔政执法水平。
加强安全监管。强化渔业生产安全监管,把渔船安全生产作为渔业生产安全监管的重点工作,巩固平安渔业的良好局面。抓好水域环境变化的监测与预警,加大渔业水域污染事件的查处力度,规范渔民群众自发性引种行为,确保水生生态安全。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强化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和违法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水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龙头带动、政策扶持等手段,培育一批生态与风情结合、旅游与休闲结合、人与自然结合的“农家乐”经营体,提高档次和综合服务水平,拓宽渔农民增收渠道。培育和发展10个规模较大的休闲渔业基地,吸引游人前往垂钓、观赏、品鲜、度假、体验鱼文化等,打造一批精品型乡村休闲渔业示范点。
4. 产业布局
重点布局在祥云(下庄镇、禾甸镇、沙龙镇等)、弥渡(红岩、新街、弥城、寅街等)、宾川(钟英乡)、剑川(金华镇、甸南镇、沙溪镇、老君山)、鹤庆(辛屯镇、草海镇、龙开口镇)、洱源(茈碧湖镇、右所镇、邓川镇等)、云龙(功果桥镇等)、南涧(小湾东镇等)。
大宗水产品养殖:布局在大理、巍山、祥云、宾川、弥渡、洱源六县市,总面积38766亩。
冷水性鱼类冷流水养殖:布局在鹤庆、剑川、漾濞、云龙四县,开发100亩冷流水。
电站库区网箱养殖:布局在金沙江龙开口、鲁地拉,澜沧江漫湾、小湾、功果桥、苗尾等电站的17万亩库区水面,开发利用网箱养殖200亩。
第6章 重点区域
围绕发展目标,依据总体布局,综合考虑区域特点、重点产业、发展基础等因素,规划重点建设“三中心一平台”和100万亩洱海流域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100万亩高原盆坝现代农业示范区、1000万亩山地林畜茶果药生态产业带,辐射带动大理州高原特色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6.1 三中心一平台
“三中心一平台”建设在昆瑞经济带中部,是滇西八州市的交通枢纽,属于大理州重点开发区,区内交通便捷,农业科研院所集聚,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规划依托现有科研院所、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及高新技术企业,新建与改(扩)建相结合,打造滇西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加工流通中心、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心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1. 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心
抢抓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和东中部产业转移机遇,以大理创新工业园区、祥云财富工业园区为核心,联动周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加工园区、农产品交易市场,打造贯通西南、连接泛珠合作区域、辐射南亚和东南亚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心。
重点建设以核桃、乳品、啤酒、生物制药、饲料、生物有机肥为主导产业的大理创新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以蔬菜、野生食用菌、果品、茧丝绸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祥云八里路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以生物技术创新、生物产品开发、生物企业孵化、生物制药为重点的大理生物产业园,以精制茶、果蔬饮料、蔬菜加工为主导产业的银桥食品加工产业园,以中药材交易、中药饮片加工为主的云南滇西中药材物流经营中心,以原产地鸡蛋批发交易为主的祥云滇西禽蛋交易市场和中国(大理)-东盟果蔬拍卖交易中心,大理农产品交易市场、滇西蔬菜批发市场。
2.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
依托大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理研究院高原特色农业研发中心、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云南省林科院漾濞核桃研究院、大理州农科院、大理州林科所、大理州家畜繁育指导站等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力量,打造滇西辐射南亚、东南亚集科技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引进试验示范、农业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重点建设大理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海东新区、大理州家畜繁育指导站搬迁扩建项目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
3.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心
充分利用大理立体气候特征显著、生物多样性优势明显、物种资源聚集、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农业科技先进等优势,运用现代育种技术,研发利用优质资源,积极打造滇西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农产品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心。
重点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核桃种质资源库、动物遗传资源保种场等。
4. 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大理州作为滇西特色农产品集散地的优势,建好“一馆三网”(淘宝特色中国・大理馆、大理特产网、大理农产品交易网和大理农业科技网), 着力打造滇西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重点建设大理州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创业园,抓好阿里巴巴 “千县万村”宾川试点县建设,积极推进“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
6.2 100万亩洱海流域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6.2.1区域范围与特点
100万亩洱海流域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涉及中北部洱海流域高效生态农业区的30个乡镇,其中大理市6个、洱源县9个、剑川县8个、鹤庆县7个。该区域是全州内联外引的交通要塞,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地处横断山脉南沿、“三江”并流区,地形、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农耕历史悠久,近年来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是大理州高海拔农业的主要产区。区域农业发展面临着洱海环境保护压力大、耕地资源短缺、抗灾能力不强、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等艰巨挑战。
6.2.2建设思路
以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一控两减三基本” (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地膜、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为目标,发展以绿色种植、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种养结合为特点的生态农业,重点开展农田环境生态化示范、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种养结合与循环农业示范、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示范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建设30万亩粮食生产基地、15万亩中药材基地、10万亩生态菜园、10万亩生态果园、5万亩特色花卉、5万亩生态桑园,10万亩种质资源保护及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人工牧草、 2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万亩生态湿地及淡水渔业基地,打造100万亩洱海流域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6.2.3建设重点与布局
1. 绿色种植示范基地
调整农业种植品种结构,积极发展需肥少、用药少、经济效益高的作物新品种,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增施有机肥、控氮、减磷、增钾、补充微量元素”为主的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水田集中区建设优质粳稻-鲜食蚕豆轮作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基地30万亩。利用山区高寒气候特点,建设以红豆杉、重楼为主的中药材和玛咖示范基地15万亩。控制湖区蔬菜发展,建设以春马铃薯、大蒜、常规蔬菜为主的绿色蔬菜示范基地10万亩。建设洱源梅果生态果园5万亩;发挥洱海流域温带气候优势,建设以蓝莓、车厘子、优质梨、高山苹果、冬桃为主的生态示范果园5万亩。在大理市沿214国道、鹤庆草海镇结合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特色花卉示范基地5万亩。利用坡耕地,在鹤庆建设绿色蚕桑种植的生态桑园5万亩。
2.种质资源保护与现代种业示范基地
围绕洱海流域区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中药材和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体系,建设现代种业示范基地。依托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建设以马铃薯、水稻、蚕豆、啤饲大麦、玉米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在漾濞建设核桃种质资源库;在苍山、老君山建设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在洱源建设邓川牛保护场,在剑川建设乌骨山羊、红骨绵羊种质保护与开发利用基地;在鹤庆县辛屯镇建设裂腹鱼原种场、驯繁殖场。
3.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严格控制大理市、洱源县的奶牛、生猪养殖总规模,重点在鹤庆、剑川发展奶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根据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环境纳污能力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实现种养平衡;利用荒坡荒地种植牧草,推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实现草畜平衡;推广生态养殖技术,配套环保工程设施,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重点建设12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其中,建设奶牛标准化规模场30个(存栏300头规模场20个、存栏500头规模场6个、存栏千头规模场4个);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及种猪扩繁场50个(种猪扩繁场5个、出栏500头规模猪场30个、出栏千头规模猪场12个、万头猪场3个);建设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年出栏300头规模场10个、出栏500头规模场7个、出栏千头规模场3个);建设蛋鸡、肉鸡、乌骨羊、红骨羊规模养殖场20个。建设以紫花苜蓿、黑麦草、箭舌豌豆为主的优质人工牧草基地10万亩,推广农作物秸秆及全株玉米青贮技术;建设畜禽粪便收集站、有机肥加工厂和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牛(猪)-有机肥(沼)-菜(果、粮、菌)”循环农业模式。
4.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结合退耕还湖、退塘还湖,以生物净化为重点,建设生态湿地合理开发示范基地5万亩。其中:以洱海环湖区、近湖源头区和洱源右所镇东湖片区、西湖片区、茈碧湖片为重点,发展以莲藕、水芹、水生薄荷、香菜为主的水生蔬菜基地1.5万亩;沿环海路发展以荷花、千屈菜、菖蒲、水葱、芦竹、芦苇,睡莲为主的水生花卉0.5万亩;剑川县、鹤庆县发展以裂腹鱼、鲤鱼、鲟鱼为主的淡水鱼生态养殖3万亩。
5.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和现代农业庄园
以芸豆、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等加工为主导产业,建设剑川剑阳农产品加工物流园;以乳品、大蒜、梅果、饲料等加工为主导产业,建设洱源德源山高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依托环洱海区域主导产业,以花卉庄园、水果庄园、马铃薯庄园、畜禽水产庄园、蚕桑庄园和综合庄园为重点,扶持培育现代农业庄园10个。
6.3 100万亩高原盆坝现代农业示范区
6.3.1区域范围与特点
100万亩高原盆坝现代农业示范区涉及中东部高原盆坝现代农业区的35个乡镇,其中宾川县10个、祥云县9个、弥渡县8个、巍山县5个、鹤庆县2个、南涧县1个。该区域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多山间盆坝,光热条件较好,尤其适宜葡萄、柑桔等优质水果和香葱、大蒜等特色蔬菜生长,素有“天然温室”、“热区宝地”的美称;产业基础较好,宾川县是全国县级最大的早熟鲜食葡萄生产基地、弥渡县是国家级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宾川、祥云、弥渡三个县均是云南省重要的出口水果、蔬菜商品生产基地县,同时,该区域是大理州畜牧业商品化生产重点区,也是实施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的优势区,具备市场、信息、品牌等先发优势。区域农业发展存在土壤肥力普遍下降、质量安全风险加剧、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
6.3.2建设思路
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实施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设施高效栽培、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化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业基础设施提升等现代农业工程,利用大理州东部金沙江流域温热资源优势,建设50万亩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20万亩果蔬水肥一体化栽培、15万亩葡萄标准化栽培、10万亩设施蔬菜高效栽培、5万亩柑桔无病毒生态果园,200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着力建设100万亩高原盆坝现代农业示范区。
6.3.3建设重点与布局
1. 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在巍山、祥云、弥渡开展粮食全程机械化示范50万亩。玉米全程机械化重点示范深松整地、免耕播种、收获、秸秆还田机械、化肥深施等机械化作业技术。水稻全程机械化重点示范带土育秧、插秧、联合收获、烘干等机械化作业技术。其中包括玉米制种基地12万亩,分布在祥云、弥渡、巍山坝区;水稻良种繁育基地4万亩,分布在祥云、弥渡。
2. 绿色果蔬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
为提高水肥利用率、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宾川、鹤庆建设特色果树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10万亩,主要示范果树测土配方施肥、重力滴灌、灌溉施肥制度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在祥云、弥渡建设绿色蔬菜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10万亩,主要示范测土配方施肥、微喷灌(喷灌、雾灌)、灌溉施肥制度等技术的集成应用。
3. 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
发挥金沙江低热河谷气候优势,在宾川坝区建设15万亩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重点开展避雨栽培、间作套种、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三带整形、防灾减灾、一年两熟、控产提质、土壤改良、种养结合等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示范,实现优质葡萄错季上市、周年供应。
4. 设施蔬菜示范基地
在祥云、弥渡建设设施蔬菜示范基地10万亩,以茄果类、瓜类等冬早春蔬菜生产为主,重点示范节水灌溉、绿色病虫害防控、土壤有机质提升等技术;配套蔬菜采后预处理车间,配备蔬菜采后清洗、分级、预冷、保鲜、包装等商品化处理设施,示范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经营模式。
5. 优质柑桔标准化示范基地
以优化熟期结构、黄龙病防控为重点,在宾川大营镇建设柑桔晚熟品种选育与脱毒种苗繁育基地500亩;在宾川、鹤庆适栽区建设柑桔无病毒生态果园5万亩,推广脱毒种苗和矮化、密植、丰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开展标准果园认证。
6. 畜禽产业化示范基地
培育生猪、蛋鸡、肉鸡、奶牛、肉牛产业化集群。重点建设23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种畜禽场,其中,建设种猪场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个(大体型华系核心育种场1个、种猪扩繁场9个、出栏500头规模猪场50个、出栏千头规模猪场30个、万头猪场10个);建设奶牛标准化规模场20个(存栏300头规模场10个、存栏500头规模场7个、存栏千头规模场3个);建设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0个(年出栏300头规模场15个、出栏500头规模场10个、出栏千头规模场5个);建设蛋鸡标准化规模场50个(存栏1万羽规模场30个、5万羽规模场15个、10万羽以上规模场小区5个);建设肉鸡标准化规模场及种鸡场30个(扩建祥云温氏肉种鸡场、年出栏5万羽规模场20个、出栏10万羽及以上规模场9个)
7. 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和现代农业庄园
建设年屠宰100万头生猪的屠宰及精深加工厂和祥云禽蛋交易市场。以葱蒜加工,葡萄、柑桔等特色果品仓储保鲜、商品化初级加工、包装、运销,果品包装物生产等为主导产业,建设宾川金牛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园;以外销蔬菜加工为主导产业,建设弥渡外销蔬菜加工产业园;以肉制品、农作物商品种子、中药制药、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建设巍山甸中农产品加工及畜产品交易流通产业园。依托盆坝区主导产业,以蔬菜庄园、畜禽水产庄园、水果庄园和综合庄园为重点,共扶持培育现代农业庄园20个。
6.4 1000万亩山地林畜茶果药生态产业带
6.4.1区域范围与特点
1000万亩山地林畜茶果药生态产业带涉及西部山地林畜茶果药生态产业带的39个乡镇,其中云龙县11个、永平县7个、巍山县5个、漾濞县9个、南涧县7个。该区域属于大理州典型的贫困山区。森林植被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但山高坡陡、海拔高、气候寒冷,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社会经济和农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6.4.2建设思路
充分发挥漾濞、永平、云龙三个百万亩核桃产业大县的优势和畜牧业传统生态养殖的优势,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庄园、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重点实施600万亩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工程、250万亩林下种草养畜工程、25万亩生态茶园建设工程、25万亩生态果园建设工程、100万亩仿生中药材种植示范工程,着力打造1000万亩林畜茶果药生态产业带,带动山地生态农业发展。
6.4.3建设重点与布局
1. 核桃抚育标准化管理基地
以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漾濞核桃研究院、大理州林科所等等林业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以建设核桃抚育管理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万亩,推进600万亩核桃抚育标准化管理。开展核桃幼林抚育、品种改良、丰产栽培、气化无烟烘烤技术等科技试验示范,配套集雨水窖、节水灌溉等水利设施,优化核桃品种结构,开展核桃标准化抚育管理,建设优质核桃绿色生产基地。
2. 林下种草养畜基地
选择树龄在5年以上、地形坡度在30°以下的核桃林地和水果园,建设250万亩核桃林下种草养畜示范基地。林下种植三叶草、紫花苜蓿、黑麦草等适应性强、产草量高优质牧草,采用林下放养、割草圈养的方式,发展无量山乌骨鸡、云龙县矮脚鸡、永平黄焖鸡原料鸡、漾濞黄鸡、巍山县山地鸡、云南鹅和高原黑猪、肉牛、肉羊生态养殖,集成推广合理饲养密度、轮牧间隔、适生牧草品种、牧草种植方式等林下养殖技术,形成畜禽吃虫草,畜禽粪便肥园的良性生物循环链。
3.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实施林畜、果畜、茶畜、药畜一体化生态种养模式,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在云龙县、永平县发展以诺邓黑猪为主的特色养殖,配套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加工厂,保障诺邓火腿加工原料供应,在云龙建设集保种、选育、开发、利用为一体的诺邓黑猪生态养殖项目。在南涧发展无量乌骨鸡规模化养殖,建设澜沧江、红河源头2个肉牛规模化养殖区;在巍山、永平、祥云等县建设10个肉牛规模化养殖区。
4.生态茶园改造示范基地
沿澜沧江海拔2000米以上的适宜地区建设生态茶园改造示范基地25万亩。改良茶叶品种结构;在茶园山顶、四周、路旁和风口处营造防护林,梯壁梯岸种草护坡,行间套种绿肥,间隔种植经济林果,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配套以蓄水池、蓄水坑为主的蓄排系统,实现雨水截留排涝;安装虫情测报灯、物理杀虫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设施;开展茶园林下养殖,散养山地鸡、鹅等家禽。
5.生态水果基地
以巍山红雪梨、云龙麦地湾梨、漾濞玉香梨、高山生态苹果为主,建设25万亩高原生态果园。推行果园种植豆科牧草、果园养畜和畜禽粪便还园,建设生态果园。推进标准果园建设,建设园区公路、机耕道、集雨窖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工、仓储、冷藏设施和杀虫灯、色板、性诱捕杀器等绿病虫害绿色防控,引进物联网技术,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重点示范标准化种植、产品加工、品牌打造、电子商务等集成技术。
6.中药材仿生栽培基地
采用生态工程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模拟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的自然生态系统,开展中药材的仿生栽培100万亩。其中:利用山区、半山区连片坡耕地、未利用地,在云龙a江沿岸发展10万亩金银花栽培示范基地;在南涧无量山镇、宝华镇等乡镇建设以三七、重楼、石斛等为主的10万亩中药材栽培示范基地;在澜沧江流域山区推广建设80万亩林下仿生中药材生产基地。
7.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和现代农业庄园
建设年屠宰20万头高原诺邓黑猪及万吨诺邓火腿精深加工项目;年屠宰700万元山地鸡及冰鲜鸡外销项目。以生物药业、茶叶、核桃加工流通为主导产业,建设南涧生物药业及生态茶叶加工产业园;以核桃干果、核桃仁、核桃油等加工为主导产业,建设永平曲硐核桃加工流通产业园;以精深加工、核桃产业综合利用为主导产业,建设漾濞苍山西镇核桃综合利用加工产业园。依托西部山区主导产业,以核桃庄园、生态茶庄园、中药材庄园、畜禽庄园和综合庄园为重点,扶持培育现代农业庄园20个。
第7章 支撑服务体系
7.1 农业科技研究推广
1. 发展思路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和主攻方向,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聚焦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绿色增产与节本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农业防灾减灾减损等领域技术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前沿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关,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农业科技实用成果转化率达75%,技术集成推广率达到8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
2. 发展重点
一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业科研单位改革。优化改革方案,强化分类指导,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落实科研单位在编制管理、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完善符合创新规律、职能定位清晰的治理结构,依据学科领域、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团队。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建立与科技评价相配套的薪酬体系。推进农业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农科教、产学研、育繁推合作,消除资源共享的障碍。改进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农业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鼓励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带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工作或创办企业。依法依规实施科技成果入股工作,规范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参与技术入股。
二是健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争取在现在实施的水稻、玉米、奶牛3个综合试验站、水稻、玉米、生猪、蚕桑、奶牛、马铃薯9个区域推广站的基础上,强化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培育,遴选一批发展潜力巨大、对全州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蚕豆、生物药业、水果及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凝练科技需求,以壮大规模、提高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重点,按照“龙头企业+创新团队+基地”的发展模式,每个产业由几家龙头企业牵头,1-2位知名专家为领军人物,带领一个科研团队,企业提出科技需求,提供一笔科研资金,建立一批生产基地,省州县三级科技管理部门联动,立项持续扶持,组织产业重大科技攻关,以技术链支撑产业链,加快成果转化,把做大做强科技型龙头企业作为重要抓手,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推进科技力量整合和资源共享,巩固强化联合、协作的新格局。建立院校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围绕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组建一批联合攻关协作组,集聚合作农业科技优势资源,探索建立市场需求导向、项目任务带动、平台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推动的新型高效协同创新机制。围绕本地区农业发展需求和生态条件、资源禀赋开展协同攻关。优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持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重点是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力度,让农业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厚积薄发。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管理制度,管好用好科研项目和经费。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对从事基础、前沿、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
三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依法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实现管人与管事的有机统一,发挥县乡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坚持不懈地抓实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把一批优秀的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成农业科技示范户,不断完善“主导产业+产业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带动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农技推广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实施项目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打造农业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利用手机3G、4G网络,利用好农业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系统设计和架构,用好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重点是按照“体系是基础、数据是关键、服务是根本”的思路,将农业科研体系、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连为一体,打造贯通全国农业科教系统的云平台,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水平和农技推广效能,为广大农民和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精准、全程顾问式的科技服务。鼓励以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加强技术转移,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主要用于研发与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让农业科技人员获得更多合法权益。
四是提升农业科技条件能力。各地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与科研、推广、教育机构的对接,实现科技与生产、集成与示范、教育与推广紧密结合。发挥企业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探索面向市场的运行与服务模式。稳定支持基础性长期性农业科技工作。对农业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水、土、气等科学观测,动物流行病学研究及菌毒种鉴定、保藏等,给予稳定支持。加强农业科技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长期连续、全面翔实的基础数据。
五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强化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加强聘用管理,严格上岗条件,对部份专业人员紧缺的岗位,各县市可根据需要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所需费用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中列支。广泛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每年组织1000名农技推广骨干赴异地参加不少于10天的短期培训。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出台中级以上职称农技人员分层分类评价办法,健全激励机制。强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健全“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每年培育认证4000人。组织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吸引年轻人到农村创业兴业。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完善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精品课、精品教材、田间学校和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基地建设。
六是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涉农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或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涉农企业参与政府科技计划,开展农业应用技术研发和重大产品创新。面向企业建立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指导农业科教单位开发共享科技资源,建立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开放机制。通过金融服务扶持农业企业增强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面向生产一线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和培训。鼓励涉农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聚集优秀人才,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探索完善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加强农业科研单位与企业对接,通过人才和项目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7.2 农产品质量安全
1. 发展思路
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体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建设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0个。
2. 发展重点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州、县(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质检能力;完善110个乡镇农产品质检站,配备人员设备,强化乡镇基层检验检测和监管能力;扶持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和主导产业基地等建立120个速测站点,构建覆盖全市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在试点工作基础上,重点针对蔬菜、果品、畜禽等农产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不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兽药等农业投入品行为,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以农兽药残留限量为重点、品质规格标准相配套、生产规范规程为基础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尽快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要点转化为生产者能用、会用、爱用的生产操作规范。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促其快速发展。
开展可追溯管理试点。以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为突破口,以推行生产档案制度为重点,建立长效机制,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标准化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全面推行生产日志,科学用药,进货查验,购销台帐等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投入品记录、销售记录等档案。
7.3 农业信息化
1. 发展思路
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推广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引进开发经济实用的农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完善大理州高原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为农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2. 发展重点
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围绕农业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构建以“一个中心、三个系统、一个平台”为核心的大理州“互联网+”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即: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大理州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有效对接。
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步伐。大力引进和推广物联网信息技术、农业智能装备等在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领域的应用。创建大理州农业大数据中心及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作物大面积测产、自然灾害评估,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构建智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系统引进和应用,引导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探索信息技术应用模式,探索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互联网农业生产管理模式。自主研发,培育培植农业物联网产业化研究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科技转化平台和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进入大理州农业农村领域,扶持发展以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电子商务,鼓励和引导大理州涉农企业开拓电子商务业务,加快大理州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园建设进度,培育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成为农村电商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推进农村电商全面发展。深入推进“一馆・三网”及其他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建设,建立州级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推动大宗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接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建设,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州级公共服务平台、县级公共服务中心、乡级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为核心架构的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体系。
强化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大理州“数字乡村”网等各类网站,建立覆盖全州、适时更新的病虫害、土壤、气象、品种等涉农基础数据库,实现各级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共享。加大“三农通”农业电话信息服务,架起农民与专家、农民与政府之间互动沟通的桥梁。强化“进村入户”的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建设,充实信息员队伍,提高信息报送质量和时效性,建设55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和300个村乡信息服务点。加快完善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系统,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走上信息化规范化轨道。加快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开发“互联网+”现代农业执法平台和“互联网+农村环境”监管等系统,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农业管理与服务领域的应用。
7.4 农业机械化
1. 发展思路
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建设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扶持发展农机化服务组织,强化农机安全监管,加强农机化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管理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州农机总动力达到330万千瓦,农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
2. 发展重点
完善农机管理和社会服务和管理体系。完善州、市(县)级农机化推广服务站,建设乡镇维修服务点110个,稳定完善农机服务队伍,不断引进充实农机科技人才,有计划地组织在职人员科技培训,增强农机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扶持50个农机合作社、500个农机大户,使其成为农机化服务的主力军,提高农机组织化程度。
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农机作业、农机供应、农机维修市场的执法、监督和检查,提高农机管理行政执法水平。加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机化培训,严把机车入户、审检及驾驶员考证关,提高培训质量,保障农机作业安全。
大力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引进推广水稻机播机收机械、玉米机收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械、高效配套农机具、设施农业机械、微量化植保机械、畜牧养殖机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仓储设备等配套新机具,重点发展玉米机收、棚室机械生产、秸秆还田等新技术,因地制宜制定机械化作业技术模式,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
7.5 农业防灾减灾
1. 发展思路
突出抗旱防涝、病虫害防治和疫病防控,切实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次生灾害和突发性、流行性农作物灾害的预测、预警准备率,扩大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加强灾害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政府对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落实好农业保险政策。
2. 发展重点
完善气象灾害预防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气象危害监测预警防御建设,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调控服务体系、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决策服务系统,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提供科技支撑。提高人工干预天气能力,开展抗旱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农业抗御旱灾、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效的服务。强化乡镇和农村气象防灾信息的服务和传播,每个乡镇建立1个多功能乡镇气象站和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布设自动气象监测设备,扩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网络和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络,逐步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视频到乡镇、音频到村庄,提高农村易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
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区域体系。提升农作物爆发性、迁飞性、流行性和危险性重大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警与控制能力,确保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准确。申报建设6个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区域站,完善设施设备,提高技术水平,实现可视化公布。加大专业化防治力度,推进绿色防控、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扶持120个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组织,购置防治药剂、田间作业防护用品、机械维护用品和病虫害调查工具等。
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继续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重点抓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改善各级兽医部门在动物疫情测报、诊断、防疫监督管理和兽药监察等方面的硬件设施和工作条件;实施动物防疫工程,以重大疫病防控为重点,力争免疫密度达100%;加强对动物疫病控制的技术支持和物资保障,建立起反应快速、保障有力的应急指挥系统。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建立可追溯、标志管理等相关配套制度。
第8章 重点工程
8.1 工程项目
依据大理州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8.1.1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提升工程
整合多渠道资金,实施高标准农田、节水农业、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项目,推进农田水利、机耕道路、防护林网、输变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70万亩。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健全农机监理和技术服务体系,提升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及农机作业公共服务能力。
8.1.2重点产业培育工程
以良种繁育和推广为重点,着力提升良种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和保障能力。加强种植基地、标准园和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强产业加工能力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8.1.3农业产业化促进工程
培育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促进产业集聚。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资市场,加快改善市场交易条件,提升物流效率。
8.1.4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围绕提升农业综合服务能力,重点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信息化、农业防灾减灾等工程项目,使农业支撑服务体系达到手段完备、功能完善、保护有力、监管规范的要求。
8.1.5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积极防治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养殖总量,开展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养殖废弃物处理和秸秆综合利用等相关建设,促进洱海流域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态消纳和循环利用、种植业与养殖业融合发展。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农田生态净化,实施节水灌溉,保护洱海水源,改善好洱海水质。
8.1.6现代农业庄园建设工程
围绕大理州特色优势产业,打造50个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现代农业庄园,为全州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板,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8.2 规划投资
规划重点实施六大工程,总投资218.4亿元。按照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原则,由政府、银行、企业和农户等各种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建设,其中政府投资99.0亿元,占总投资的45.3%,包括争取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州、县(市)及乡镇财政投入;银行、企业和农户等社会资金119.4亿元,占总投资的54.7%。
表8-1 规划投资汇总表
单位:万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