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wm33 发表于 2017-12-27 22:13:07

聚焦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外长会 澜湄情暖大理古城


12月15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外长会在大理举行。 记者 黄喆春 摄
12月15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外长会在冬樱花盛开的云南大理举行。这是在澜湄合作从培育期迈向成长期的关键阶段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6国外长和各国有关代表,在深冬时节的古城汇聚出温暖人心的澜湄情。而澜湄合作这个年轻的合作机制,也为云南与区域国家的合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机遇。
“推土机”推出澜湄速度
此次外长会会场旁,专门设置了一个澜湄合作成就展展区,展示近2年来澜湄各国在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跨境经济合作等领域的合作成果。参观者不时激动地举起手中的相机,定格这些画面。“超出意料,没想到1年半左右的时间内,我们能取得如此多的成绩。”“项目推进速度非常快,让人难以置信。”这是诸多参会者对于澜湄合作最大的感受。
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确定的45个早期收获项目全部在按计划推进,其中多数已经完成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成就展中,云南的身影显得尤为亮眼。今年1月,云南民族大学与瑞丽市政府签署共建“澜湄国际职业学院”正式协议。今年5月,云南省与国家文物局和老挝信息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办了澜湄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研讨会,发出了《澜湄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昆明倡议》。2017商洽会期间,云南省整合资源,将澜湄文化节、跨境旅游论坛、澜湄省州长圆桌论坛、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东南亚商务论坛等5项会期活动纳入2017澜湄合作系列活动范畴……
“目前,大约有3000余名老挝学生在云南学习。去年,这个数字仅为2000人左右。我们之间的合作,速度惊人。”老挝驻昆总领事坎蓬·冯桑迪用这样的例子向记者表达澜湄合作带来的变化。“澜湄合作不做高大上的‘清谈馆’,要做接地气的‘推土机’”。这句被反复引用的话语,成为澜湄合作的“座右铭”。更多的项目落地、更多的机遇被挖掘、更多的朋友相互认识,这台“推土机”已经在云南“推”出了一片新天地。今年6月,澜湄合作中国秘书处专门在云南设立了联络办公室。该联络办公室也是澜湄6国成立的第一个地方协调机构,通过该机构,湄公河5国将更便捷地和中方联系。以澜湄合作为全新载体整合各项合作机制和发展资源,云南与澜湄国家的合作明确了新的方向,迸发出新的活力。
“云之桥”沟通澜湄文化
在鹤庆瓦猫的展位前,来自澜湄国家的外交官们频频按下相机快门。本次外长会现场设置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吸引了不少参会者的目光。
“我们非常希望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彼此,更容易开展合作。”一位观展者告诉记者。3.26亿人口、6种语言、4880公里,次区域横跨多种文化、海量人口、不同社会形态,携手并进的发展需要许多方面的契合点。为此,澜湄机制创立之初,各方就提出了打造“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澜湄文化。
而云南,正是寻找这一精神内涵的最佳地点。本次外长会上,谈到云南在澜湄合作、在澜湄文化中发挥的作用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桥梁”一词。云南,之于澜湄合作可谓“云之桥”。老挝外交部经济司司长宋干·峦慕尼通说:“通过云南,很多老挝人能到中国的其他省份,了解当地的文化。而通过云南,也有很多中国人能来到老挝,前往泰国、柬埔寨等国,了解区域国家各自的文化。”柬埔寨特梅特梅网记者昌瑞提拉说:“云南,为我们架起了凝聚共识的桥梁。”
本次会议的举办地大理位于澜湄流域,这里曾被誉为“亚洲的文化十字路口”,曾上演过文化交融的伟大历史。当澜湄外长齐聚于此,感受的是今天的云南在新时代沟通澜湄文化、塑造澜湄精神的决心。而在澜湄合作机制之下,澜湄沿岸的国家和城市,也看见了年轻合作机制带来的新生机。一位外长在此次会议上说,澜湄合作虽然还只是一个2岁的婴儿,但已经开始快速奔跑,奔向6国共同发展的未来。
云报全媒体记者 韩成圆 张若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聚焦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外长会 澜湄情暖大理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