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老神秘南诏国与大理国的兴衰

2
回复
23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5 09: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揭秘古老神秘南诏国与大理国的兴衰/ H6 Z: J3 j+ q: j

) A. I$ _1 [& q, {3 y% Q) t2 B' y8 z& i大理,云南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大理月月好风光,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有着丰富暖人的生活气息。近年来,到大理旅居生活、工作、投资、创业的“新大理人”约有30万,而民宿、酒店等比较受“新大理人”的青睐,因为一间房,一座小院,而爱上一座城。大理的民宿产业在苍山洱海间、古城、古镇、古村、旅游度假小镇形成了集群化、村落化发展模式,产值预估约100亿,民宿酒店产业带动就业约30万人次,同时带动乡村闲置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提升了村民的收入与幸福指数;大理州民宿客栈从数量上、规模上已是云南先行区,赶超浙江,全国领先,小而美的民宿酒店已成为旅游要素里最靓丽的名片,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客人前往大理旅游度假、旅居生活,同时,大理州的民宿客栈产业也成为了全国各省市党政考察团前来大理考察学习交流的示范。6 o7 {' j3 Y& \, k  T
. i5 @3 e1 |+ {) Q6 U7 [0 J# N
大理,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北部。从云南的省会昆明出发,沿滇缅公路西行四百公里,就来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下关市。
在这里,举目远眺,巍峨的苍山高耸入云,秀丽的洱海明媚如镜。苍山和洱海之间的肥沃平原中部,那就是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的大理古城。早在三千多年前,大理地区最古老的居民就已经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洱海西岸的古代文明自此以后,大理先民的子孙们又在这里写下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历史篇章,留下了大批珍贵的文物古迹南诏国。
在这个奴隶制王国崛起于大理之前很久,有着古老文明的大理先民,就同祖国内地建立了联系。秦汉以后,尤其是在汉武帝的强盛时期,为寻找通往身毒国的道路,西汉使者曾不断进入四川和云南地区。公元前109年,为了开发祖国的西南边疆,西汉政府又在大理地区设置了益州郡管辖的叶榆等县。东汉时期,叶榆县改属永昌郡。三国时代,又改属蜀汉新设的云南郡。
唐朝初年,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较大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的酋长叫做“诏”,故史书上称为“六诏”。其中的蒙舍诏,因在其他五诏之南,又称南诏。唐王朝为了削弱吐蕃在这一地区的势力,支持实力最强,“率种诚归,累代如此”的南诏王皮罗阁,于公元738年前后,兼并了其他五诏,灭了西洱称为“河蛮”的许多小部落,占领了整个洱海地区。此时,唐王朝封南诏王皮罗阁为云南王,赐名归义。南诏于次年迁都太和城,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
南诏是以乌蛮蒙姓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联合云南境内各民族而建立的奴隶制的地方政权。它是一个军事行政的联合体。南诏王下设清平官六人,相当于宰相;大军将十二人,掌管军事。下面设六曹长分掌具体事务的执行。就是这样一个政权,乘唐朝“安史之乱”和吐蕃忙于争夺河西、陇右地区,无力南顾之机,进行扩张,逐渐统一了云南全境,其疆域东接贵州,南辖西双版纳,东南到越南,北达大渡河,西至缅甸。南诏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在其统治中心的洱海,以及滇池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有较大的发展,二牛三夫的新耕作方法的使用,精美的幢华布的生产,锋利的浪剑和郁刀的出口,还有驰名的南诏马和新兴的商业城市一羊苴咩城等,这一切构成了南诏的经济特色。而在南诏统治的其他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有的以畜牧业为主,还有的是以原始的狩猎,采集为主。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的文化发展也不一样。

* h1 |8 c& F9 C/ K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09: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语言文学方面,南诏统一之前,白语中已有不少汉语成分,统一以后,又进一步吸收了汉文化。唐樊绰在《蛮书》中记载:“言语音,白蛮最正,蒙舍蛮次之,诸部落不如也,但名物或与汉不同及四声讹重。”所使用的文字,与汉字大同小异。所不同的地方为借汉字,解释他们民族有特定含义的事物。唐朝西泸县令郑回,被南诏王阁罗凤俘虏后,尊为蛮师,让其教化子弟,传播中原文化。
后来他还做了异牟寻的清平官,为了学习汉文化,南诏还派遣子弟到长安和成都学习,结果是“人知礼乐”、“辞藻焕然”。除此,南诏君臣都善诗文,在《全唐诗》里面,就有南诏人杨奇鲲、段义宗等人的诗篇。在建筑、碑刻方面,著名的《南诏德化碑》,碑高3.02米,宽2.27米,厚0.58米,是云南现存最大的一块古碑。由清平官郑回撰写的正面碑文,歌颂了南诏王阁罗凤的功绩,叙述了南诏与唐友好,以至关系破裂的大体经过,表明了对唐王朝的友好愿望。
这是我们研究唐代历史疆域的重要证据。此碑文由唐朝流落在大理的御史杜光庭所书,共计五千多字,字体道劲,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上品。除此碑以外,座落在大理县城三里远的崇圣寺三塔,是云南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也是在国内享有盛名的塔群。始建于南诏晟丰祐时期的千寻塔,高69.13米,为十六级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它造形精美,极其壮观,与西安小雁塔、河南嵩岳寺塔相似,为典型的唐代塔式建筑。分列在大塔稍后的南、北两小塔,建筑时间稍晚,均高43米,是一对十级密檐式八角形实心砖塔。
这三塔成鼎足之势,历千年风雨和多次地震,仍屹立于洱海之畔,给秀美的大理风光更点缀上了神奇雄伟的色彩。1979年在维修千寻塔时,又在塔顶和塔基中发现了唐宋时期的珍贵文物六百多件。其中的经卷、金银器、佛像、塔模等,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的价值。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南诏国的石窟艺术。位于大理剑川县城西约三十公里的石钟山石窟,是其典型的代表。石窟分布在山上的石钟寺、狮子关、沙登村三个地区,共计十六窟。
造像的题材大部分是佛教内容,诸如如来、阿难、迦叶、观音、八大明王等。其中第七窟的甘露观音,容貌端庄、体态窈窕,线条流畅。石钟寺区第二窟为《阁罗凤出行图》,窟高1.46米,宽1.52米,成宫廷模样,全窟共雕十六人。王者坐在正中龙椅上,背后刻有八个武士,每人拿一杆旗。又有两个武士执着两把长柄扇,称“翼”,站在王者左右。王者的右侧坐一个撑曲柄伞的和尚,前面有一执铎鞘的武羽长,两旁坐着身穿唐服的清平官。艺术大师对这些雕像的着力刻画,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八、九世纪时,南诏国人的衣冠相貌和当时的制度。
狮子关区第三号刻有“波斯国人”字样的造像,虽头部已毁,但身后披劂,脚履毡靴,仍可判明身份。这表明了当时同西面各国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沙登村区第一窟中的“天启十一年七月二十日题记”,则确切地标明了这些石窟建于南诏第十代王晟丰祐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在南诏国发达的古代文化中,除我们提到的这些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外,在艺术方面的《南诏铁柱》《南诏中兴国史画卷》,也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w" s! s4 Y% q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09: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位于唐王朝和吐蕃两大势力范围之间的南诏国,其历史大致可分为依靠唐反对吐蕃,依靠吐蕃反唐,以及向外扩张三个阶段。虽然其间南诏曾派兵征掠过成都,唐王朝也派兵征战过南诏,这种战争有时甚至进行得非常残酷,但由于双方在经和文化上的日益密切的交往,以及人民间的友好往来,南诏国在其十三代王中,接受唐封号“登台郡王”、“云南王”“南诏王”等就有九代。
总的说来,唐王朝和南诏仍保持着君臣的关系,从而也就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和祖国的统一。后来,由于连年的战争和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公元903年,权臣郑买嗣反动政变,历时165年的南诏国至此灭亡。大理国。后晋天福二年,通海节度使白族首领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的乌蛮武装,推翻了郑买嗣的政权,改南诏的羊苴咩城为首府,建立了“大理国”。从此,“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
大理国为封建农奴制的国家,在生产力方面比奴隶制的南诏国有较大的发展。“大理刀”吹毛透风,非常锋利。“大理马”在当时名闻全国,畅销中原各地。此外,甲胄和漆器也很有名。在上层建筑方面,由于汉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和佛教义理也渗透到大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来,洱海的白族文化已提高到了汉族的水平。白文的产生,白文写的《白史》、《国史》等著作的问世,诗歌、曲本、经书的广为流传,极大地促进了大理国文化的发展。
佛教在大理国中也极为流行。元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记载:“此邦之人,南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善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就是在这个被称为“妙香国”的地方,佛教除了消极欺骗的一面以外,在客观上对文学艺术的繁荣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张胜温在1180年以佛教为题材,所画的《大理画卷》,被誉为“南天瑰宝”。
著名的《大理国梵文经幢》,也是这一时期的遗物。史书上曾有“宋挥玉斧”之说,似乎宋太祖赵匡胤以大渡河为界,割断了大理同内地的联系。其实,大理国同中原王朝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宋朝文献中看到,大理国作为云南的一个地方政权,仍然接受宋朝封号、赏赐,并主动向宋朝廷上贡。大约在公元976年时,宋太祖册封大理国“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公元1117年,宋朝又正式册封大理国王段和誉为“大理王”,而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更是从未中断过。
来源:搜狗  趣史揭秘
9 y8 ?( h0 X6 [! N4 t0 s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