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概述、古城概述
古城概述大理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人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
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
养花种树,已成为传统的习俗,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小不等的花园,名贵的大理山茶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傲雪开放,各种红花绿划伸出墙外,连成一条条花巷,芬芳的花香四时不绝,弥漫了全城。清洌的泉水,从苍山上流进城里,穿街绕巷,经过一家家门前,洗净污垢污染,大街小巷,叮咚的水声不绝于耳,如弹奏的三弦。“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名不虚传。
历史悠久,极负盛名的一年一度民族传统盛会“三月街”,就在城西的苍山脚下举行。
云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的“世祖皇帝平云南碑”,就耸立在三月街街场上。
在古城西北1公里处,就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理三塔,与古城西南角的弘圣寺一塔遥遥相对,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灿烂的色彩。
古城历史
大理城,又名叶榆城,紫城。
大理是祖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洱海周围就已生活着白族先民。秦汉之际,通过蜀(四川)身毒(印度)古道,洱海地区与内地发生经济和文化交流。西汉元封年间始设叶榆县,属益州郡。东汉改属永昌郡。蜀汉属云南郡。东晋、南朝属东河阳郡。唐初属姚州都督府辖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诏第四代首领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其他五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南。宋时称大理国。元时属大理县。明、清为大理府治。民国2年(1913年),撤府设大理县。1958年9月,合并大理、下关、凤仪、漾濞4县(市)设大理市。1961年分设下关市、大理县和漾濞县。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大理县、下关市建制,合并组建为大理市。
现今的大理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由大理卫指挥使郑又将城的东南西面加以拓宽,是明、清大理府治和术和县治的所在地,也是历史上滇西商业贸易交流的中心。大理城背靠苍山中和峰,面迎洱海,方圆6公里,城墙高8米,厚7米,墙体内部用土石,外表用特制的城砖修砌,十分坚固。城设有四门,城上建有敌楼群 15座,垛口1560个,城外有护城河,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经历了多次战争破坏,同时也不断进行修缮,到1949年,城门、城墙尚完整。在“文化大革命”中,东西城门、城中五华楼及部分城墙被拆除。
洋人街
改革开放以来,古城大理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无数游客,特别是来自五大洲的外国游客,被古城大理的石头路,石头墙,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和“三坊一照壁”民居建筑群所吸引,陶醉在“风花雪月地,玉洱银苍景”中,在城内护国路形成了一条有名的“洋人街”。
在这条街的餐馆和商店里,各国旅行者可领略到白族人民古朴的民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去大理古城的游客,都爱去寻访“洋人街”。
护国路有以“牛脑火锅”为主的太白楼、西方风味为主的“荫阳咖啡”店,港味为主的“哆来米”餐馆,中餐风味为主的“拉拉菜”馆。
还有好几家装璜漂亮的文物店、首饰店。
这条街上外国游客较多,随时可以看见不同肤色、不同种的外国游客。他们有的购物,有的闲逛,有的悠闲地坐在路边上喝咖啡、侃大山。
阳苴咩城遗址
大理古城西外,至今保留着2公里长的墙垣,即为阳苴咩城遗址。
此城原为唐代初期河蛮所筑,夯土建筑兼用石块砌成。
唐大历14年(公元779年),阁罗凤时期扩建,以后遂成为南诏、大理国国都。
直到忽必烈灭大理国后,羊苴咩城才结束了为时500余年国都的历史。
到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在此城内新建今大理城,旧城废弃。
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世祖平云南碑
在大理古城西约1公里的苍山龙泉峰下(现今三月街广场上),产有《元世祖平云南碑》,粗石为框,立在一个大石龟上,俗称“乌龟碑”。
碑高4.44米,宽1.65米,碑额书“世祖皇帝平云南碑”,左、右浮雕双龙捧日图,背刻三坐佛。
内文行书,内容是元大德年间,主管云南的官员追颂元世祖忽必烈平云南的功绩,刻录了忽必烈在云南各地设立群县的行政区域划分。
碑立处,为当年元军破城会师之地。
元世祖平云南碑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杜文秀墓
杜文秀墓在大理古城外东南方约1公里的七里桥下兑村,墓为石砌,呈伊斯兰式歇山顶墓体。
墓高5.7米,墓碑正面为汉字书写“杜文秀之墓”,碑阴面刻阿拉伯文。
1983年重修,并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世纪中叶,云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号召,爆发了回民起义。1856年8月,大理城被攻下,各路义军推举回族领袖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了大理政权。起义军势力迅速扩展到滇西、滇南的50余个州、县,动摇了清廷在云南的统治。
后因大理失守,杜文秀愿舍一身。为救城中数万百姓免遭屠杀,便将孔雀胆掺以毒药服下,命人抬至下兑村的清军大营。清军取下他的首级后,还是进城大理屠杀百姓。
杜文秀的英雄气概受到滇西各族人民的称颂,他的故事至今还广为流传。
南诏德化碑
南诏德化碑位于下关至大理古城途中的太和村,立于公元766年。
碑高3.97米,原碑文3800余字,现存256字。
碑文记述唐天宝年间,唐三次派兵讨伐南诏,南诏投向叶蕃等史实;记载了南诏内部建置改革、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养马、矿冶、纺织以及用温泉治病等情况,为后研究南诏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
南诏德化碑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德化碑所在的太和城,为南诏国都城,是南诏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城面积3平方公里,如今尚存南北两道城墙。
弘圣寺塔
弘圣寺塔位于大理古城中和镇西南原弘圣寺前。
该塔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圣寺塔始建年代为南诏晚期。
寺毁于明初,塔为唐代建筑。
塔高43.87米,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基座三层均为正方形。
塔身各层之间用砖砌出叠涩檐,逐层收分。
第二层东西南面设佛龛,内置石刻佛像,第三层东西面设券洞,与塔心相通,塔刹宝盖为八角形。
1981年维修时,在塔项发现珍贵文物400余件,其中塔模61件。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