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概述# I+ D" {" H" @0 L
大理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 p, W" t: \( o, M A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人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k9 e4 X$ `; p7 F! @
7 `" E) v' `% S) e' P
大理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 y' ?- S3 w% f# P, k5 o5 P
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
9 a; s( e( W" l% `$ T' E# a 养花种树,已成为传统的习俗,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小不等的花园,名贵的大理山茶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傲雪开放,各种红花绿划伸出墙外,连成一条条花巷,芬芳的花香四时不绝,弥漫了全城。清洌的泉水,从苍山上流进城里,穿街绕巷,经过一家家门前,洗净污垢污染,大街小巷,叮咚的水声不绝于耳,如弹奏的三弦。“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名不虚传。3 P1 _, I+ O2 X3 I6 M/ E. T3 t5 M* ?) J) E
历史悠久,极负盛名的一年一度民族传统盛会“三月街”,就在城西的苍山脚下举行。
- p5 O7 u1 e" \/ `2 E0 w4 D 云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的“世祖皇帝平云南碑”,就耸立在三月街街场上。' r* c1 O) z" J9 K6 ?" |4 X9 ^
在古城西北1公里处,就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理三塔,与古城西南角的弘圣寺一塔遥遥相对,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灿烂的色彩。
& X. j2 R/ U! C古城历史
" M& J' S$ N; k4 p! v 大理城,又名叶榆城,紫城。' n- v0 Y) ^3 Y. k' O. v9 \
大理是祖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洱海周围就已生活着白族先民。秦汉之际,通过蜀(四川)身毒(印度)古道,洱海地区与内地发生经济和文化交流。西汉元封年间始设叶榆县,属益州郡。东汉改属永昌郡。蜀汉属云南郡。东晋、南朝属东河阳郡。唐初属姚州都督府辖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诏第四代首领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其他五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南。宋时称大理国。元时属大理县。明、清为大理府治。民国2年(1913年),撤府设大理县。1958年9月,合并大理、下关、凤仪、漾濞4县(市)设大理市。1961年分设下关市、大理县和漾濞县。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大理县、下关市建制,合并组建为大理市。- T' I) W) Z# r' ~
$ K- _. @: B; ]) m" E" F 现今的大理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由大理卫指挥使郑又将城的东南西面加以拓宽,是明、清大理府治和术和县治的所在地,也是历史上滇西商业贸易交流的中心。大理城背靠苍山中和峰,面迎洱海,方圆6公里,城墙高8米,厚7米,墙体内部用土石,外表用特制的城砖修砌,十分坚固。城设有四门,城上建有敌楼群 15座,垛口1560个,城外有护城河,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经历了多次战争破坏,同时也不断进行修缮,到1949年,城门、城墙尚完整。在“文化大革命”中,东西城门、城中五华楼及部分城墙被拆除。
% l1 `. a* Z; n7 q洋人街
# E# t2 @0 B' a" K1 {5 U: q+ T% A 改革开放以来,古城大理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无数游客,特别是来自五大洲的外国游客,被古城大理的石头路,石头墙,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和“三坊一照壁”民居建筑群所吸引,陶醉在“风花雪月地,玉洱银苍景”中,在城内护国路形成了一条有名的“洋人街”。# Y" H6 F: W6 A) L+ U F
在这条街的餐馆和商店里,各国旅行者可领略到白族人民古朴的民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2 ~$ {5 j* N5 F* m, y. D- T 去大理古城的游客,都爱去寻访“洋人街”。
" m; @5 `7 n" S& q" g0 C% K- N
" t, w' d1 ~) s& Z- W' k 护国路有以“牛脑火锅”为主的太白楼、西方风味为主的“荫阳咖啡”店,港味为主的“哆来米”餐馆,中餐风味为主的“拉拉菜”馆。% R, S+ _' J" Q5 A
还有好几家装璜漂亮的文物店、首饰店。
% M1 c! X- U$ ?9 M! {/ ] 这条街上外国游客较多,随时可以看见不同肤色、不同种的外国游客。他们有的购物,有的闲逛,有的悠闲地坐在路边上喝咖啡、侃大山。6 [$ w% V n3 b% O1 A% I+ \
阳苴咩城遗址* k# C8 l j3 |2 X* M# }# s& Q& U
大理古城西外,至今保留着2公里长的墙垣,即为阳苴咩城遗址。
, u+ {9 m& v8 D7 r& K B, r 此城原为唐代初期河蛮所筑,夯土建筑兼用石块砌成。
6 l: p _" a# ~5 w( p ^ 唐大历14年(公元779年),阁罗凤时期扩建,以后遂成为南诏、大理国国都。
& m: k, B9 S. ^0 e* W) C; I 直到忽必烈灭大理国后,羊苴咩城才结束了为时500余年国都的历史。
6 P- X% g) E2 n! J0 Y 到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在此城内新建今大理城,旧城废弃。
# e6 v: ]5 d' E$ J/ `5 O 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t% P$ [' L0 w
元世祖平云南碑
5 U, r) y- y$ u7 Y* Y 在大理古城西约1公里的苍山龙泉峰下(现今三月街广场上),产有《元世祖平云南碑》,粗石为框,立在一个大石龟上,俗称“乌龟碑”。
9 @2 D9 F) w- Q 碑高4.44米,宽1.65米,碑额书“世祖皇帝平云南碑”,左、右浮雕双龙捧日图,背刻三坐佛。0 a9 L! y5 [* u) ]) }" I) w( L. y
内文行书,内容是元大德年间,主管云南的官员追颂元世祖忽必烈平云南的功绩,刻录了忽必烈在云南各地设立群县的行政区域划分。
9 I0 ^# z- v& u8 ~* {# f- n* Q 碑立处,为当年元军破城会师之地。: y9 L R! r! p; f
( a* r/ F* F+ Z; } 元世祖平云南碑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 _. i5 i* V8 f杜文秀墓
( b; d2 y l7 e* W 杜文秀墓在大理古城外东南方约1公里的七里桥下兑村,墓为石砌,呈伊斯兰式歇山顶墓体。' m# a, r; n4 d% a
墓高5.7米,墓碑正面为汉字书写“杜文秀之墓”,碑阴面刻阿拉伯文。
2 w1 F4 [9 T6 s 1983年重修,并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 E/ j8 ]- x, m 19世纪中叶,云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号召,爆发了回民起义。1856年8月,大理城被攻下,各路义军推举回族领袖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了大理政权。起义军势力迅速扩展到滇西、滇南的50余个州、县,动摇了清廷在云南的统治。: d/ Y4 s7 |. G; E& S/ z7 j8 J9 d% ~; a
后因大理失守,杜文秀愿舍一身。为救城中数万百姓免遭屠杀,便将孔雀胆掺以毒药服下,命人抬至下兑村的清军大营。清军取下他的首级后,还是进城大理屠杀百姓。
$ ]6 D T" R; }- B9 s( X 杜文秀的英雄气概受到滇西各族人民的称颂,他的故事至今还广为流传。
4 p" ^% z0 Y% J9 V南诏德化碑+ i8 Z; r/ K: A6 H- w$ d' M
南诏德化碑位于下关至大理古城途中的太和村,立于公元766年。
6 p6 Z$ E7 R, g2 d C& b' Y9 `6 j9 K h* c 碑高3.97米,原碑文3800余字,现存256字。
3 _) w% f% n) | 碑文记述唐天宝年间,唐三次派兵讨伐南诏,南诏投向叶蕃等史实;记载了南诏内部建置改革、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养马、矿冶、纺织以及用温泉治病等情况,为后研究南诏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
' f' J. V/ @! H6 @' ^ 南诏德化碑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m; _3 E' k2 j/ V
1 |- b( p' Y' s! I! w 南诏德化碑所在的太和城,为南诏国都城,是南诏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城面积3平方公里,如今尚存南北两道城墙。
4 [' `8 Y V1 I弘圣寺塔4 a- f. ?% m8 f# {* S* G
弘圣寺塔位于大理古城中和镇西南原弘圣寺前。
+ L: S( x( Q! r 该塔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0 [5 f* G' d: g4 m# c
弘圣寺塔始建年代为南诏晚期。
# _1 l' c/ M4 X6 C1 P7 Q 寺毁于明初,塔为唐代建筑。1 }; y$ b" l5 |
塔高43.87米,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基座三层均为正方形。
5 p% [: ]" J7 i# K7 J 塔身各层之间用砖砌出叠涩檐,逐层收分。
3 n' x% K2 H; t$ _; [$ W 第二层东西南面设佛龛,内置石刻佛像,第三层东西面设券洞,与塔心相通,塔刹宝盖为八角形。
( S9 ^" o3 W6 W+ M. T0 b 1981年维修时,在塔项发现珍贵文物400余件,其中塔模61件。 , T5 P2 H( q2 Y. F2 s
</p>[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