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咏兰诗
作者:马性远 冯仰澄 阮庆祥 朱明水 杨德礼 孙胜利 钱茂竹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咏兰诗在古诗、格律诗中大量涌现,使兰诗园地呈现姹紫嫣红,美不胜收的景象。庸太宗李世民(599~649)文韬武略,一代雄主。《唐才子传》称做“以万机之暇,特驻叶情”。《全唐诗》收录他的诗一卷69首,其一即为《芳兰》:“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到底是大唐帝王咏兰,与众不同,在幽兰紫苑当中,也显其圭壁腾辉,衮龙浮彩,而不见了兰花往日的孤寂与清苦,兰真正作了君子芬芳的佩物,真是物尽其用,相得益彰,诗的意境开阔、沉丽而高朗。初唐“文章四友”之一李峤(644~713)富才思,有所属缀,人即传颂,被玄宗称为“真才子”。 他的《兰》诗;“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英浮汉家酒,雪俪楚王琴。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河汾亡擢秀,谁肯访山阴?”诗从招寻入手,写了许多兰典,如数家珍,如述兰史,最后一句“谁肯访山阴”又落实到盛产兰花的兰亭和王羲之兰亭修楔上。杨炯曾有《幽兰赋》一篇,内有“竹箭山阴,坐兰亭而开宴”句。李峤把杨炯的赋诗化了,尽情地颂扬了兰的懿德惠行。开有唐一代诗风的陈子昂(661~702)有《感遇》诗38首,其二即为咏兰;“兰若生春夏,等萧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首联写叶的茂盛;颔联叙花与茎的艳丽,以“林色”作陪衬,突出兰的独秀众芳;颈联述兰在秋风遭到打击;尾联叹兰的一生芳意竟无人理解。诗人通过兰的遭遇,寄寓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为古来咏兰诗的绝唱。开元贤相张九龄(678~740)德高望重,后遭李林甫排挤,出为地方官。他有《感遇》诗12首,其一为以兰:“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诗先写春兰秋桂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后写山林隐士,以兰桂之风相互砥砺;只要本心是美好的,何必去博取商名、追求闻达呢?绘景述志,寄情深远。 大诗人李白(701~762)得越州贺知章推荐、誉为“滴仙人”。他曾三次来越州寻芳探胜,凭吊前人。其《古风五十九首》,为我国古诗中的佼佼者,第三十首即为兰诗:“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晰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幽兰为众革所芜,幸有清风远播,才为世人所知,末二句点明题旨人抱朴子》中说:“芬兰之芬烈者,清风之功也”全诗以兰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没有得力者推荐,那么即使如兰那样的馨香芬馥,也不能自现于世间。期盼之情溢于言表。他的《赠友人三首》,其一就是议论兰的遭遇:“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余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诗提出一个“当户”的问题,兰如不遇君子,则同别的闲花杂草一般,会早遭霜打露欺;但如错接于瑶华般的金枝上,也会没有馥香芳菲,而空叨清风吹拂;因此还是让它的余芳永远与君子在一起,而形影相随吧!他的那首《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以兰松同调为喻,说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人们必须怀抱相同,方寸一致,才能出门无迷,相随远行。诗歌颂兰的品格;“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兰与松相互依存,那些萧艾即使丰茸也徒劳无用。 《全唐诗》卷871载唐末僖宗年间文学家唐彦谦的咏兰诗二首:“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其二为“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晏将如何?”两诗均写兰形象,逼真生动,字清意浓。第一首写尽秋兰在秋风凉露中的情态,它的花萼、茎叶、香馥,视之可掬,掬之可嗅。第二首以“谢庭”、“楚畹”两个典故,说明当年的盛事复现于今日,但到岁末严冬又将会如何呢?寄慨深沉,发人深省。唐末崔涂(约901年在世),江南人,他的《幽兰》诗专颂兰的“暗芳自持”,即使没有君子佩带,它依然是国色未衰。五代南唐隐士陈陶,工诗,好佛老之学,自称三教布衣,熟悉江南兰花。他的《种兰》诗把兰艺、兰趣、艺德、艺功刻画殆尽,读之齿舌生香。文字虽长,但晓畅生动,诗中说:“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智水润其根,仁锄护其芳”,“椒桂夹四隅,茅茨居中央。左邻桃花坞,右接莲子塘”。在这样的环境中,兰是人的密友,“一月薰手足,两月薰衣裳,三月薰肌骨,四月薰心肠。幽人饥如何?采兰充糇粮;幽人渴如何?酝兰为酒浆…”全诗赋陈种兰事宜,直爱兰之心。如作者不是种兰里手,何能有如此衷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