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言“爱”妈妈别慌_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
林林和彤彤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上幼儿园又被分在一个班里,生日自然是要一起过的。那天,老师分别在两个蛋糕上插了5支蜡烛,让他们许个愿。林林突然拉着彤彤的手说:“长大了,咱俩结婚吧!” 彤彤犹豫了一下,答应了:“那好吧。 ”站在他们后边的丁丁不高兴了,当彤彤把切好的蛋糕送到他手上时,丁丁没接,气呼呼地问:“你为什么说话不算数,不是说好了,咱俩结婚的吗。你怎么又改主意了?” 晚上,彤彤向妈妈求援:“我该怎么办呢?”</P> 妈妈问她:“你为什么答应林林?”</P> “他说这样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过生日了,我觉得也挺好;还有,林林爱帮助别的小朋友,所以我愿意跟他好。”</P> “那丁丁呢?”</P> “丁丁画画好,我也喜欢。但是我是不是只能和一个人结婚呀?”</P> 突然面对这个不曾想过的问题,彤彤妈头脑中出现了片刻的空白,无言以对。望着彤彤那充满期待的目光,她琢磨着怎样给孩子一个恰当的解释。</P> 都是模仿惹的“祸”</P> 当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回到家里突然宣布他(她)的“结婚计划”,或因为棘手的“爱情”问题向你发出求救信号时,相信不少年轻妈妈会面临和彤彤妈一样的困惑,却少有彤彤妈遇事的冷静。她们有的或许会吃惊得大跌眼镜,痛斥孩子“别胡说八道!”甚至为这么小的孩子会对与“性”如此密切相关的事情想入非非感到诚惶诚恐。</P> 其实,这大可不必。童言无忌,而且孩子的话有时与他们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有很大距离。当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郑重其事地表白“我要和某某结婚”或“我爱某某”时,他的真实想法多半是自己很愿意和某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表示两人很要好。而他之所以使用“结婚”、“爱”一类比较刺激的字眼,或者女孩穿上漂亮的纱裙一本正经地同“心仪”的男孩举行“婚礼”,是因为他(她)听身边的大人们这么说过、做过,或从电视上看到过类似的画面。他们的这种做法是成人行为的不恰当的“翻版”。孩子偶尔也会把这种情感表达用在同性的小朋友身上,比如两个小男孩或两个小女孩宣布“结婚”。</P> 乍一看,这些行为是孩子早熟的表现。但实际上,他们这样做有着充分的心理依据。四五岁的孩子热衷于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它可能是背着小书包要去“上学”,“操纵”一套玩具、学着妈妈的样子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也可能是要和一个他喜欢的小伙伴“结婚”。这种模仿,实际上是孩子们试图理解成人世界的一种方式,即便是他们之间直白地“言爱”,或者干脆有一些搂搂抱抱的亲昵举动,充其量也只能被归为“过家家”游戏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与青春期后出现的“异性相吸”有本质上的区别,更与性、与真正意义上的浪漫爱情毫无关联。孩子的这些行为无非传达一个信息:你的宝贝渴望和另一个孩子建立一种很纯真的友情。如同孩子们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如玩具、卡通书等感到好奇、产生兴趣,“童年爱情”也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自生自灭。 1 2 3 后1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