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云南省大理市学习考察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报告
关于赴云南省大理市学习考察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报告
2017年4月25-27日,县政协副主席孙仲华、李定国率领县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资源环境委员会一行赴云南省大理市学习考察,重点学习考察农村生产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小城镇旅游开发等方面情况。通过实地学习考察,受益匪浅,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印象篇
印象之一:资源得天独厚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行政区域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洱海面积250平方公里,全市辖1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11个村(居)委会,501个自然村,总人口65万。大理市是云南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历史上南诏、大理国的都邑,曾一度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市是首批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城市等多顶桂冠于一身,素有文献名邦、“高原明珠”和“东方瑞士”之美誉。大理市苍山与洱海珠联璧合,大理古城、三塔寺、蝴蝶泉等文物古迹享誉中外,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了秀丽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风、花、雪、月的自然景观久负盛名,蜚声海内外。
印象之二:发展思路明确
近年来,大理市依托苍山洱海,发展全市乡村旅游,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全面、完整的保护与开发,致力把海西片区打造成为农耕文化的承载区、千年文明和白族传统文化的展示区、康体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区,打造享誉中外的苍洱风景、田园风光。按照“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文教兴市、创新活市、和谐稳市”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以“两保护、两开发”(保护洱海、保护海西,开发凤仪、开发海东)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质量提高、财政增收、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201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07.73万人次、同比增加46.73%,旅游社会总收入246.71亿元、同比增加51.33%,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印象之三:发展特色显著
大理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点多面广,产品体系日益完善。目前,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805个,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休闲农业企业开始出现。环洱海景观带特色客栈群体异军突起,环湖区域共有客栈1415家,形成了以下关、大理、喜洲、银桥镇为主要区域,各景点周边均有分布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鲜明、独具规模的乡村旅游点和乡村旅游产品。例如,有以白族民居建筑文化著称的喜洲镇、以古村落文化为亮点的挖色大成村、以“喜林苑”“聆海沐月”“桃源人家”“颖翼轩”为示范的特色客栈、以“野猪林”太邑农家温泉为代表的农家乐,以及以银桥镇蓝莓采摘、薰衣草园区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互动游、田园观光游、生活体验游、农事采摘游等,形成了民俗文化景观型、近郊休闲娱乐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生态农业体验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2012年度,大理市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2013年成功申报金梭岛鱼鹰技能文化展演基地为全国“最美田园”。
经验篇
经验之一:坚持政府主导
大理市在发展实践中认识到,乡村旅游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在乡村旅游产业各要素的资源配置、市场主体培育、开展市场监管、乡村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等诸多方面必需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大理市政府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及时引导乡村旅游发展,明确提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助推大理旅游“二次创业”,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着力培育“新农村旅游示范户”,不断推进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要求,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经验之二:坚持示范带动
大理市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以旅游经济强县为目标,以农业旅游示范点培育与管理、国家级特色名镇名村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评定等工作为抓手,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树立典型,坚持示范带动作用。大理三塔、大理古城、喜洲古镇、蝴蝶泉、苍山地质公园等被列为国家、省、州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各旅游营销公司相互合作形成互补,使休闲农业成为重要景区的配套景点。依托著名景区效应和带动作用,突出本土文化,突出本地区农村及农业特色,以优美田园生态风光,做出张家花园、野猪林、兰国花园、苍山茶花园、休闲农业庄园等精品旅游景点。
经验之三:坚持项目战略
大理市从编制乡村旅游建设项目规划入手,加大乡村旅游项目招商,加强政府财政引导力度,以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先后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香港力宝集团、辽宁丹东天赐花卉有限公司、昆明好宝有机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福安园林公司等发展乡村旅游,创建了全国西南部最大的蓝莓种苗繁育基地,发展了优质有机水稻基地,引进了千亩苗木基地和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014年在南博会暨昆交会上签订拟投资80亿元人民币的《大理市挖色文旅度假集镇项目》和由云南城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拟投资约2亿元人民币的《大理东岸山崖酒店建设项目》等,这些项目的注入,为全面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经验之四:坚持产业融合
大理市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注重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与加工业发展,有效促进大理市产业结构升级。大理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滇西中心城市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展示现代农村和农业风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开展了以渔文化和农事活动为平台举办的“开海节”和“开秧门”等活动,打造了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乡村旅游项目,实现旅游业和农业双赢。
经验之五:重视环境保护
大理市一直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围绕“洱海清、大理兴”全力推进环洱海流域环境保护,实施了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四大工程”,减少“三废"排放对洱海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洱海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一度达到Ⅱ类。大理优质的森林植被、优良的洱海水质、优美的田园风光,为大理乡村旅游向生态旅游拓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经验之六:重视民俗保护
旅游的灵魂在于文化,富有鲜明个性和魅力的乡村旅游才是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大理市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坚持旅游的文化属性,深入挖掘和整合大理乡村本土特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文化的排他性,开发性保护其“原真性”,打造具有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凸显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努力推进并形成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互融共进的良好关系,增强大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升乡村历史文化魅力,树立大理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
启示篇
启示之一:搞好科学规划,突出农业特色
大理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中期与远期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合理规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制定全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大理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做到认真调查和分析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大理市的乡村旅游发展,突出特色,全力打造特色民族旅游村,重视乡村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进一步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以白族为主兼具其他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相互交融的人文文化、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通过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文化挖掘及乡土文化开发,打造出最具特色的周城古村、桃源田园、海岛风景、双廊风情、罗荃半岛寺本土特色旅游景区。
启示之二: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
大理市的乡村旅游发展,逐步建立了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信贷融资体系。同时,做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资金,以股份或合资经营等方式进行开发,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管理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群众受益”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结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百村整治、千村推进、村村通工程,对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基础的乡镇和单位给予了资金和政策上的积极支持,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切实加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建设,加大对农业农村资源的整合力度。
启示之三:拓展开发思路,创新发展模式
大理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行“公司+农户”的建设模式,通过引进经济实力强、市场经营能力强的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环境改善,与乡村居民一同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开展民俗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民族风情休闲旅游产业。通过“政府+公司+协会+旅行社”的建设模式,政府对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到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各种表演及民族工艺制作产业当中,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避免乡村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同时协调好公司、农民等各方利益,实现农业观光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启示之四:规范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大理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十分重视管理。一是建章立制,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食品卫生安全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方面规范整个乡村旅游市场秩序。二是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引导和服务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三是在制定完善《大理市农家乐管理办法》和《大理市旅游特色客栈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制定《大理市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管理办法,全面提升大理市乡村旅游档次。
启示之五:注重环境保护,推动持续发展
“生态立市”在大理发展中居于首要位置。大理市在发展旅游产业,带来财富的同时,铁腕治理排污,保护环境力度空前。大理市深入持续开展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违法排污、垃圾乱堆乱放乱倒、农房私搭乱建、餐饮客栈无序发展等进行全面彻底整治,全面推行覆盖洱海全流域的网格化管理制度。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非常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强化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密切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全面发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