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剑川老君山镇:彝族群众“搬”出新生活

0
回复
72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3 15: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剑川老君山镇:彝族群众“搬”出新生活  j( b2 ^2 ?9 H3 k1 i
在海拔3200米的老君山上,坐落着一个小村庄——新和村彝族社,全村共有86户32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211人。这是剑川县老君山镇最后一个居住在深山老林的村组,分散在老君山畜牧场、鸡脚箐、卓玛、八连丫口等8个山箐、9个山头中,最远居住地距离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山高坡陡、出行困难,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属于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六类地区。看病难、上学难、生活难等问题成了该村发展的“拦路虎”。如何让彝族同胞同步奔小康始终是历届县、镇两级党委、政府领导的一块“心病”。
" n: ~7 g- z' q3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步伐的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全面落实,根据《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按照中央、省、州、县的决策部署,老君山镇党委、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来抓,紧扣责任,强化措施,按照“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群众自愿”的原则,将老君山上的86户323人统一纳入剑川县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实施范围,让彝族同胞全部搬迁下坝进镇,彻底斩断彝族社世代贫困的根子。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老君山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牵住就业扶贫这个“牛鼻子”,通过产业培植、组织化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智志双扶等系列帮扶措施,加大后续帮扶和巩固的力度。新和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初步实现了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 h( s8 t. H3 l# O
提升就业能力,增加群众收入,搬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整合部门培训资源,优先覆盖搬迁对象,确保受到培训的人员都有一门终身受用的谋生技能。通过对搬迁群众进行种植养殖技能、旅游产业发展的培训,使搬迁群众市场意识不断增强,逐渐变成了有技术、懂经营、谋发展的新型农民,增收方式也逐步由“靠土吃饭”向“农旅工商共同发展”转变。安置点群众在搬迁到坝区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生活水平就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均年收入从搬迁前的3000多元提高到6500多元,其中,培养的致富带头人人均年收入超过9000元,占搬迁户数的20%以上。同时,加强搬迁群众的思想道德教化和引导,规范搬迁对象生活行为、卫生习惯,对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等情绪进行心理疏导,让搬迁群众真正融入城镇建设中。. Z) m- i3 m' g. x" @* B
推进移风易俗,改善了人居环境,搬出了多彩老君山的崭新面貌。搬迁前群众住的是“叉叉房”,遇上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由于气候寒冷,火塘常年不灭,床铺围着火塘,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全部集中在又矮又小的“叉叉房”里。而现在的集中安置点,走进任意一家搬迁群众家中,房间干净整洁,沙发、茶几、液晶电视、现代化厨卫设施一应俱全。同时,围绕乡村旅游规划和民族特色元素进行了规划建设,对房屋外观进行了统一设计,体现民族和地域特色,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现在的彝族群众住的是干净卫生的楼房,出门就是大街,从“叉叉房”到“小洋楼”,从九山八箐到特色小镇,群众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s" O! ]7 F6 m( g, r. j" ?
留住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搬出了守住底线的发展空间。易地搬迁为脱贫,也为护绿,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将老君山的贫困群众全部搬迁下坝,从根本上杜绝了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原先“靠山吃山”的彝族群众几乎户户是“烧炭翁”,而全部搬迁以后,每年可以减少100亩的森林采伐量,大大减少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由于人类活动的减少,再加之复垦复绿工作的不断推进,老君山正慢慢恢复它的原始面貌。6 B( w8 `) }4 m% S& E8 A' ~& t# a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于搬出大山的这些彝族同胞而言,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记者 罗帮义 通讯员 杨耀祖 李双梅)) L6 J5 [5 F  i2 j7 k
文章来源:云南网:毛雪勰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