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秧会”和“田家乐” “栽秧会”和“田家乐”是白族人民围绕水稻栽插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农事节日,流行于洱海北部包括大理古城以北地区及洱源、剑川等地。% l9 U# {' d3 i" k0 q5 j
4 ^; y* o( M- A* {: }+ H" | “栽秧会”既是一种临时性的劳动互助组织,又是一种将娱乐和生产劳动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传统习俗。每当四五月间栽插季节来临,几十户人家或整个村庄的劳动力自愿组合起来,以换工的方式进行集体栽插,称为“秧会”。每个“秧会”推选出一名“秧官”,秧官既是生产能手,又是富于幽默风趣,在村民中有感召力的人物。秧官负责劳力的安排调度及质量把关等各项生产指挥。
; ^; \( I8 Y, l7 U# m0 P! Y ^' B9 [" O6 }
每个“秧会”都有一杆作为活动标志的“秧旗”。
; F d2 }# R0 R8 @9 E% b4 `9 r& @1 j! ?- I9 d! s
“秧旗”威武雄壮,装饰得五彩缤纷:旗杆一般有三丈多高,顶端插着以彩绸扎成的升斗,象征五谷丰登。升斗下面飘扬着白色犬牙镶边的蓝色或红色三角大旗,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类祝辞。旗端还系有彩球彩带、野鸡翎、大铜铃等装饰。“秧旗”插到哪里,栽插队伍就在哪里摆开阵势。
' ^, Z8 P5 ~4 K. s' `% q$ m+ c
( s$ U4 `) z- `8 q( p( u, Z D 插秧的第一天称为“开秧门”,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连秧担子上都要插满鲜花,高擎着“秧旗”,在唢呐鼓乐和鞭炮声中出发,沿路唱着高亢的“吹吹腔”和白族调,浩浩荡荡向田间行进。首栽田块的田埂上由主人备好果酒,队伍一到便分食糖果,饮酒高歌,然后在唢呐鼓锣声中开始下田栽插。
, k4 t% V/ a8 }5 k3 ~! e. r2 j9 K! z( p) v+ S( L
整个栽插活动都在唢呐鼓乐和妇女们高亢的白族调声中进行。白族唢呐曲牌中有许多专门配合栽插节奏的调子,如“栽秧调”、“龙上天”、“蜜蜂过江”、“过山情”等,曲调悠扬,起伏跌宕,调节着劳动情绪。
+ V; t( T' J# ^4 [8 @
$ Y- Q9 H q; e A' i“秧官”则手提铓锣,在插秧人群后面来回“监督”,谁的质量差或速度慢,便不停地猛敲铓锣,非常滑稽逗乐。每栽完一丘田,妇女们便齐唱一曲调子,以示欢送,祝秧苗快生快长。欢歌笑语,终日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