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漫话云南茶花

10
回复
4207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4 23: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话云南茶花
  u% ?; e; D! v
# L. r8 _! i9 P* P9 T3 t, E5 |3 l% z/ a
! R/ i3 T( y9 T( o4 r) m& e
山茶花  茶花是茶科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茶花是山茶花、云南山茶花、金花茶、茶梅、西南山茶花、怒江山茶花、冬红山茶和蒙自连蕊茶等的统称。! C! r( D# o# ~' _3 m1 \: S

' \* b, X& s% m& T8 y) c% D  山茶花,又名海榴、海石榴、玉茗花、耐冬花、川茶花、红山茶等。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江西、山东、浙江、广西、广东、福建、云南、四川等地是山茶花原始分布和现代栽培的集中地。山茶花生境多样,无论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在高低起伏的丘陵平坝之上,都有它娇美的身影。2 Q* w) D- u0 X. b

6 i* @1 w" r: m2 J  云南山茶花,又名滇山茶、红山茶、南山茶、橙花等。原始种类主产滇西山地。植株一般高5—10米左右,以枝叶葳蕤,花大色艳,耐寒长寿而著称。云南山茶花,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花型花色多样,历来是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竞相引种栽培的珍贵品种。每年的初春季节,中国北方大地寒风凛冽,白雪皑皑,而云南高原此时已是“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的缤纷世界,山茶花竞相开放,斗雪傲霜,争奇斗艳,景观之壮丽令人心驰神往。
5 F6 O; ~# c- }- ~0 u9 l/ L$ N/ `2 V& Y; u: o6 ]
 楼主| 发表于 2013-4-4 23: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 Q1 I+ z0 }7 y- l+ n% f& |6 o) ~8 H: @3 a
山茶花  茶属植物集中分布于中国的南部和西南部,以云南、广西和广东横跨北回归线向南北扩散而逐渐减少。中国的南部和西南部是茶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茶花原生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于长期的自然杂交、变异积累、自然选择和特定条件下的突变,种类和品种逐渐增多,加上人类对观赏茶花的引种栽培和精心管理,便逐渐形成了一个成员众多的茶花家族。根据人类现有认识,全球茶科植物有30属,约500多种,其中茶属又分4个亚属,200多种。茶科植物中约有百分之九十生长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供观赏的茶花品种,在中国约有500多个。
5 q8 P2 f1 I" I8 s9 z1 i: l5 O
8 J+ U8 C5 M7 ?* f6 Z7 B  茶花的原始种类,花瓣为单瓣或复瓣,花色也比较单一。经过人类的引种培育,茶花的雌蕊或雄蕊发生变化,雄蕊“瓣化”发育成花瓣,进而由单瓣发展成复瓣、重瓣;由狭小演变成大型的花瓣或卷曲的花瓣;花色也由单一演变为复杂,逐渐形成花大、色艳、绚丽多姿的茶花品种群体。
( x3 B$ H' V' e9 a- h$ e
8 q& `. E5 P6 ^6 u1 c
 楼主| 发表于 2013-4-4 23: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茶花的品种分类和命名,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统一标准和系统,比较混乱。现在各地基本上是依据花型、花色、花瓣的多少、形态和花期进行茶花品种的分类命名。以花型区分品种,有喇叭型、绣球型、蔷薇型、牡丹型、松球型、荷花型、芙蓉型、玉兰型等;以花色区分品种,有桃红色、银红色、艳红色、紫红色、粉白色、绛红色等;以花瓣的多少和形态区分品种,有单瓣类、半重瓣(复瓣)类和重瓣类三类。由于因子组合排列的差异,品种名称出现诸多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茶花品种的命名一时难以统一。可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交通事业的发展,促进各地优良茶花品种的相互引种、驯化、杂交育种等,茶花的品种将会越来越多。. V1 f! h$ s$ J/ ^$ k8 E
6 T: w: v6 a8 w% x+ g  o
  茶花是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植物,它是木本花卉中最美、最珍贵的一种,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世界最负盛名的花卉榜有重要一席。在偌大的茶花品种群体中,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品种不胜枚举,诸如蒲茶、靖安茶、银红蝶翅、雪娇、红玛瑙、恨天高、牡丹茶、银粉朝阳等都是世人瞩目、誉震花坛的名贵品种。金花茶以色泽蜡黄,形态雍容傲称誉为“金色皇后”,轰动国际花坛,成为各国茶花育种专家追逐之宝。3 r( l' v2 l8 r/ p9 h
0 H* w( w: y9 F2 H
  云南是茶花的故乡。素有“云南茶花奇甲天下”之说,不但是国内乃至世界各地引种栽培最早的地区,也是茶花古树保存最多、分布最集中的省份。
9 F  W0 T2 r* \) V% h+ v0 l' h% B2 }8 @9 u4 F- S
 楼主| 发表于 2013-4-4 23: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茶花古树是指生长在百年以上,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老树。他们是茶花家族的寿星或长者,至今花繁叶茂,生长健壮,是花卉世界中的瑰宝。据初步统计:分布在中国各地的百年以上的茶花古老植株约有二百多株。他们或生长在庙宇古寺之中或公园名胜区内,或村寨、寺院,或荒山郊野的古刹废墟上,高柯直立,以其优美的树姿和嫣红美丽的花朵,迎来成千上万的观赏者。
; B9 J( Z& M4 H0 r2 H
! I7 n* ~6 ]' h) \' @# C# R
 楼主| 发表于 2013-4-4 23: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茶花美丽,古茶花树更富神韵。山东青岛崂山风景的一株茶花(耐冬花)古树,据传为明朝永乐(公元1403—1424)年间张三丰道士所植,至今已近600年树龄,树高8.9米,树围1米以上,树干虽已弯曲欹侧,树冠却依然苍郁。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在大雪纷飞时节,下清宫院内火树银花,一派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云南晋宁盘龙寺药师殿前一株云南山茶花(松子鳞),树龄虽已600余年,却依旧是树姿婀娜,繁花满树,光照殿宇,灿如朝霞,其长势之盛非他树可以媲美。云南楚雄市,海拔2300米的紫溪山上一株“紫溪茶”与“童子面”合生的云南山茶花古树,树龄650年,每当花开季节,红色和粉白色花朵同开一树,花期长达5个月,实属罕见。
9 ]; k" [- y* n2 `, A! n
) o+ ~2 H" w8 @7 a: w
 楼主| 发表于 2013-4-4 23: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茶花的栽培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最早栽培山茶花始见于吴王夫差(公元前495—前476年在位)会稽梧桐园内。自唐朝(公元618—907年)始,中国南方已普遍栽种,当时多为佛家寺庙院落的珍贵观赏花木。《王花木志》中有:“山茶似海石榴,出桂、滇、蜀亦有”的记载。成画于唐朝的云南历画卷《南诏图传》(又称《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分则卷及文卷(原件存日本国)的卷首部分,绘有两株俗称“橙花”的植物,“橙花”是当今云南大理、剑川、云龙等地白族语言的发音,即“茶花”的谐音。由此可见,我国茶花的栽培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j- p- b. G' j' M9 J
& m% l% @# a+ l( O  t! a
  茶花的栽培自古与宗教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唐南诏国时期之后,尤其是到了明(公元l368—1644年)、清(公元1636—1910年)两代,云南昆明的西山、楚雄的紫溪山、宾川的鸡足山、巍山的巍宝山、祥云的水目山等地,成了西南地区的宗教圣地,四方僧人纷纷云集,建庙筑寺、讲经说法,宗教文化盛极。自古名山僧占多,许多名士多喜青山绿水、花木丛生的环境。所以,寺庙院落大都种植花木,除松柏类的青树外,茶花也是种植的花木之一。历经几百年后的今天,虽然部分古庙不复存在,但古寺庙原址栽种的茶花却依然长存,成为宗教文化兴衰的历史见证。; @4 s) g2 V& W0 j  Y
  F5 H  z: r4 @0 ^& \  X- x
 楼主| 发表于 2013-4-4 23: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茶花的栽培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最早栽培山茶花始见于吴王夫差(公元前495—前476年在位)会稽梧桐园内。自唐朝(公元618—907年)始,中国南方已普遍栽种,当时多为佛家寺庙院落的珍贵观赏花木。《王花木志》中有:“山茶似海石榴,出桂、滇、蜀亦有”的记载。成画于唐朝的云南历画卷《南诏图传》(又称《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分则卷及文卷(原件存日本国)的卷首部分,绘有两株俗称“橙花”的植物,“橙花”是当今云南大理、剑川、云龙等地白族语言的发音,即“茶花”的谐音。由此可见,我国茶花的栽培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 o7 j5 K+ L8 g3 P8 D! Z$ C" g1 E/ E. r' H
  茶花的栽培自古与宗教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唐南诏国时期之后,尤其是到了明(公元l368—1644年)、清(公元1636—1910年)两代,云南昆明的西山、楚雄的紫溪山、宾川的鸡足山、巍山的巍宝山、祥云的水目山等地,成了西南地区的宗教圣地,四方僧人纷纷云集,建庙筑寺、讲经说法,宗教文化盛极。自古名山僧占多,许多名士多喜青山绿水、花木丛生的环境。所以,寺庙院落大都种植花木,除松柏类的青树外,茶花也是种植的花木之一。历经几百年后的今天,虽然部分古庙不复存在,但古寺庙原址栽种的茶花却依然长存,成为宗教文化兴衰的历史见证。& m# {5 t/ R6 L: Z5 `0 P/ g
, B" x( [$ j% Z" K+ L/ L5 N4 p& b( t
 楼主| 发表于 2013-4-4 23: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茶花的引种栽培与通商贸易等息息相关。以昆明为中心,元阳、楚雄、大理、巍山;东向的宜良、陆良、曲靖相连一线,基本上位于北纬25度附近,这就是自古以民族迁徙、经贸往来、社会交流最繁荣的主要通道,这条通道与南方古丝绸之路谆段合二为一。据考察,古山茶树分布最集中的地带就在这条通道的两侧。从此,对茶花古树分布的调查研究,无疑为云南古代经济贸易、社会文化发展情况创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7 n' v& z/ v: V

1 b: K* P% F; h( l, s
 楼主| 发表于 2013-4-4 23: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茶花自被发现起,人类就认定了它的价值的存在,中国茶花种质资源极丰,为全球之冠,是最早栽培茶花并将其作为园林观赏花卉的国家。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人将中国茶花引种到皇家御花园,接着是法国人引种;美洲、澳洲及亚洲许多国家的茶花都是近二、三百年间才从中国陆续引种的。所有引种者均把茶花视为瑰宝,对其风姿秀逸的花朵赞不绝口。
$ z, v, @. E' Q1 ?/ T% i* x2 z2 X. j9 H8 L& @# s5 L& b
  中国人对茶花特别的钟爱,古往今来,为其赋诗作画者不乏其人。宋代诗人曾用“遇卿须醉倒”来赞美她的娇艳;唐代诗人张籍(约公元767年,约公元830年)酷爱茶花而不得,竞以妾相换的事例古亦有载之;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曾用“惊醒唐梅睁眼倦,衬陪宋柏倍姿雄”的诗句感叹她的姿色。凡观赏过茶花的人,无不被其特有的风韵所陶醉,她那富丽堂皇,艳若红霞般的花朵,曾使多少人惊叹不已。可见,茶花之芳姿之盛名为世人所公推。
& P: J& q5 k$ A  M. m: F4 H: {
 楼主| 发表于 2013-4-4 23: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茶花自被发现起,人类就认定了它的价值的存在,中国茶花种质资源极丰,为全球之冠,是最早栽培茶花并将其作为园林观赏花卉的国家。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人将中国茶花引种到皇家御花园,接着是法国人引种;美洲、澳洲及亚洲许多国家的茶花都是近二、三百年间才从中国陆续引种的。所有引种者均把茶花视为瑰宝,对其风姿秀逸的花朵赞不绝口。
4 Z) ~8 p0 L: B: c9 i3 p6 K- J1 \
) p, r9 v- V6 J6 d5 V. k8 t  中国人对茶花特别的钟爱,古往今来,为其赋诗作画者不乏其人。宋代诗人曾用“遇卿须醉倒”来赞美她的娇艳;唐代诗人张籍(约公元767年,约公元830年)酷爱茶花而不得,竞以妾相换的事例古亦有载之;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曾用“惊醒唐梅睁眼倦,衬陪宋柏倍姿雄”的诗句感叹她的姿色。凡观赏过茶花的人,无不被其特有的风韵所陶醉,她那富丽堂皇,艳若红霞般的花朵,曾使多少人惊叹不已。可见,茶花之芳姿之盛名为世人所公推。
/ {) m) y; l$ F8 s$ V$ I: @! [/ s9 {6 g/ s
 楼主| 发表于 2013-4-4 23: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茶花除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之外,经济价值亦不容忽视。茶属200种植物的种子均含有油脂,在不同程度上属于油料作物,榨出的油不但可以食用,还可作工业用油。茶果的果皮含有鞣质,可作工业原料,在建筑工程方面还可使用茶果提炼粘合剂用来提高混凝土的凝结性。茶属的几十含有茶花素、茶碱、可可碱,还有茶甙、皂甙、油酸及脂类等,这些都是医药工业原料。民间常用山茶的花治疗出血症;油茶的根能治疗骨折及火、水烫伤;金花茶及长柄茶还可能有效地治疗痢疾。其木材,因其结构致密、坚硬,是雕刻用的上等材料。5 S$ ]1 y  ^' Z, x# i
/ Q0 c4 r8 i$ j& u; ?
  茶属植物经过长期的选育,栽培出众多的品系,并在国际花坛享有很高的盛名,也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和关切。很多国家不但引种、栽培,而且很注意保护已取得的成果,成立有关相应的保护机构。如早在1945年美国就成立了美国茶花协会,其成员达数千人之多。中国为了保护茶花资源和培育新品系,也成立了全国及地方茶花保护组织,并向海内外发出了保护古茶花树的倡仪书,呼吁个人、社团、政府予以重视。随着茶科植物研究的深入开展,中国茶花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将不断得到加强,在人民文化生活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0 C" A/ P; x9 o7 e$ i. T. A+ Y

, _4 Y9 f' s8 o" J' K" M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