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落籍土著,其后裔逐渐融合于当地居民之中,但在他们记忆深处,不忘祖先本是汉人。他们不仅有汉姓,而且语言“大略与中夏同”。当然,他们生活在洱海区域甚久,已经成为土著居民,基本上“蛮夷化”了。 02 大封民国:白族形成的标志 以上就是唐朝(南诏早期)洱海周边主要民族和群体的概况,当时各族群在洱海周边聚居融合,但一个统一的民族尚未出现。 白族的出现,还需要一个特别的契机—— 统一的南诏政权。 唐初,在洱海地区酋邦部落众多,其中较大的酋邦被称为“六诏”,在诸诏之南的蒙舍诏,称为“南诏”(今云南巍山地区) 。 南诏在唐王朝支持下,前后收服了西洱河区域的白蛮诸部,兼并其他五诏,取代“白子国”,统一洱海区域。南诏首领皮逻阁统一洱海地区,唐廷为嘉奖其功勋册封其为“云南王”,为其四位儿子晋爵加官。 南诏的统一加快了洱海周边各个民族的融合,这里经济文化的繁荣,直接促使南诏把政治中心迁移到洱海地区。南诏首先迁都洱海以西的太和城,之后又在如今的大理古城建立羊苴咩城。 当时,以大理古城为中心形成十睑 (赕) 。十睑大概意思就是十州。以大理古城为内中心的十睑是南诏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十赕分别是: 云南赕(今祥云、宾川) 品澹赕(今祥云县城) 白崖赕(今弥渡红崖) 赵川赕(今大理凤仪) 蒙舍赕(今巍山) 蒙秦赕(今漾濞) 邆川赕(今邓川) 大和赕(今大理太和村) 苴咩赕(今大理古城) 大釐赕(今大理喜州)。 共同生活在十睑地区的有云南蛮、昆明蛮、西洱河蛮、哀牢蛮、僰、汉姓等族群,通过长时段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交往,他们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依存,融合成为一个新的人类共同体,有了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政治体制,原来的云南、昆明、弄栋、哀牢、河蛮、青蛉等蛮部名逐渐消失。 # T! w% m, v' ?3 g3 V" R'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