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大理融媒
大理三月街 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 各族人民齐欢唱,赛马唱歌做买卖。 ——电影《五朵金花》插曲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大理坝子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生活在大理坝子里的各族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一路欢歌一路舞,齐聚到了大理古城西边的苍山中和峰脚下“赛马唱歌做买卖”。就连西南各省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众多商家也带着各地的土特产品、中草药材、骡马牲畜、日用百货,纷纷云集大理,在苍山脚下结棚为市,大理三月街民族节在阵阵欢歌中鸣锣开街。
三月街是大理历史上一个盛大的民族传统盛会,也是滇西乃至云南、西南地区一个最古老、繁华的物质交流盛会。三月街具体起源时间史无确载。但据史料考察,三月街最初起源于汉唐时期,原为佛教的观音庙会,故又有观音古市之称。 清康熙年间圣源寺僧寂裕刊的白族佛教故事集《白国因由》记述:“隋末唐初,恶魔罗刹久据大理,人民深受其苦;唐贞观年间,从西天到来的观音终于制服了罗刹,使百姓各安其业。自是,年年三月十五,众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即今之三月街也。"这个故事至今在大理民间还广泛流传。传说固不可信,但这个美丽的故事,使我们窥见三月街的产生与佛教传入大理有着密切关系。
唐、南诏国时期,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与唐使崔佐时在苍山中和峰麓的苍山神祠会盟,立铁卷一式四份,发誓与唐王朝世代友好。为了纪念这一重大日子,异牟寻晓谕万民,每年三月十五在苍山神祠前的广场上举行聚会。从此,观音古市就演变成了三月街。 宋、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十七代国王段正兴(即段誉的儿子)励精图治,一方面积极主动与宋王朝修好,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当时大理国因出产良马而闻名中原,南宋王朝专门在广西设立买马司,进口大理马。于是段正兴便把三月街变为马匹交易市场,每年成交良马达1500多匹。史载,当时的马市万商云集,来自湖广四川的商贩以丝绸、纸笔、胭脂花粉、人参等百货交换大理的马匹、刀剑、药材以及来自土蕃、西域各地的象牙、犀角、鹿茸等名贵特产。这时期的三月街已发展成为我国西南最大的边贸集市。
明、清时期,三月街的规模同样宏大。明代李元阳的《云南通志》载:“观音市,三月十五日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年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方闻风,各以货来也。”明嘉靖《大理府志·市肆》载:“府观音市,在城西校场,以三月十五日集,至二十日散,十三省商贾咸至,于唐永徽年间,至今不改,以民便故也。”
后来,在有关大理风情的游记和志书中,也有对三月街盛况的详细记载。公元1636年,徐霞客在其《滇游日记》中记下了他在三月街两日游的情景:“十五日,是日为街子之始。盖榆城有观音街子之聚,设于城西演武场中。其来甚久。抵十九日而散。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物亦无不至。” 清朝末年修纂的《大理县志稿》记载的就更为详尽了:“盛时百货生易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桂、泰、黔、藏、缅等地,及本省各州县之云集者殆十万计,马骡、药材、茶市、丝棉、毛料、木植、磁、铜、锡器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清代大理音乐家李燮羲也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当时三月街的盛况:“昔时繁盛几春秋,百万金钱似水流。川广苏杭精巧货,买卖商场冠亚洲。”可见,当时三月街的规模之大,影响之广。
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的规模和内涵又有了新的拓展。它不仅是西南地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的大会,也成了一个民族团结和民族体育、歌舞的盛会。而且会期也不断延长,由原来的七天延长到了十多天,期间,白、回、汉、藏、彝、纳西、傣等民族前来赶会,每天赶街人数达十万人次。
1991年1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经云南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批准,三月街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民族节。节日期间,商贸方面除保留传统的药材、大牲畜交易市场及民族工艺品展销之外,还增设了汽车、石油、钢材、金融、服饰等十多个交易市场。同时地方名优特产、地方民族饮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种民族美食琳琅满目,逐渐形成三月街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文体活动在传统赛马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影展、灯展、花展和射弩、秋千、民歌对唱、洞经音乐展演、民族歌舞展演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尤以赛马活动异彩纷呈,特色独具。
赵渝 摄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周恩来总理在评价电影《五朵金花》时曾说:“这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大理三月街确实是美好的人民在美好的季节、美好的风光中举行的一次独具风姿的民族盛会。 作者:何显耀 编辑:唐恋 陈丝华
值周:胡亚玲 张辉 主编:李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