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族最全最详细的介绍
# q9 J+ N3 z: a' V0 v! L, o: H3 PBai nationality
0 A; l* N2 e0 {* P6 T 中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白”系本民族自称,亦作“僰”。一说历史上把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云南少数民族称为“白蛮”,一说其俗尚白而称为白人。大多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省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及湖南省桑植县。人口为1131124人(1982)。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 j2 e1 V& G, W9 g
: `1 X9 l7 k7 O/ e1 C. E# h
族源及其历史发展 白族的先民,史称“滇僰”、“叟”、“爨氐”、“西爨”、“白蛮”、“白人”、“僰人”(见僰)、“阿僰”、“白爨”、“僰爨”“民家”等。 纳西族称之为“那马”, 傈僳族称之为“勒墨”。本族自称“僰子”、“僰儿子”、“白尼”、“白伙”,意为僰人或白人。西汉初,夜郎以西分布着“以十数”名称不同而族属相同的各有“君长”的“同姓”部落,其中以“滇”部落为最大,史称“滇僰”,是最早居住在云南境内的“僰人”。“僰人”之称始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僰是先秦时分布于中国西方的氐羌群的一支,称为“西僰”,“氐僰”、“羌僰”。相传春秋时蜀国保子帝曾统治过青衣(四川雅安)的僰人。秦以前有“僰侯国”,秦通五尺道,买卖僰人为奴隶。公元前182年,西汉设“僰道”县,属犍为郡(四川宜宾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故称僰人为“犍为蛮夷”;并在通往“南夷”的僰道和通往“西夷”的青衣开放关禁。当时僰道的僰人已逐渐迁徙;到公元前97年,青衣县也全是汉人,两地的僰人向滇东北和滇西北迁徙,与原住于云南的僰人汇合。 0 C6 J$ J' v: Q" W6 f. P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滇王降汉,以其地置益州郡。1956年在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葬中出土“滇王之印”金印一枚,与《史记》“元封二年赐滇王王印”的记载符合。石寨山青铜器图像表明,白族先民居住的滇池地区于西汉时已进入奴隶社会,奴隶来源主要是战俘。在益州郡西部洱海地区,1931年在祥云县大波那发现铜棺墓,出土青铜器特征与石寨山相同,而早于西汉,同属于滇池地区“椎髻,耕田,有邑聚”的农业文化,而不是西汉时洱海地区另一种还处于“编发、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的“嶲、昆明”人的游牧文化。
4 ]: h# Q4 k( w1 l+ ^+ I5 q) ^" X 公元1世纪初,益州郡(治滇池县)僰人首领若豆、孟迁起义,杀了益州大尹程隆,反抗新莽暴政。王莽将僰人较多的胜休县(通海一带)改为“胜僰”县,并把若豆、孟迁列为不赦之人。 王莽3次派兵20余万人镇压僰人,都告失败。东汉至西晋年间,“僰”这个族称从记载上消失,而在僰人居住的滇池地区及滇东地区出现了大量“叟”人。《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把与“滇”同姓的“劳浸、靡莫数犯使者吏卒”一事称为“叟反”,确认汉晋南中的叟人即秦汉的僰人。
5 h* W# i! ^3 }# b4 i+ R% t. Z" K 3世纪20年代,南中“叟帅”,“大姓”煽动叟人反蜀,为诸葛亮所讨平。蜀汉在洱海地区设置云南郡。叟人聚居的味县(曲靖)取代滇池成为南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世纪初朱提(昭通地区)大姓起兵响应李特领导的四川氐叟、青叟流民起义,遭到晋王朝的残酷镇压。宁州战乱频仍,东汉、三国时经济文化一度繁荣的滇东北地区,由于汉族屯民和叟人纷纷向西“迁徙”,云南文化也随之西移,促成了“诸爨氐强族”的兴起。东晋以后,“叟”这一族称也从记载上消失,而在叟人居住地区,南北朝时出现“爨氐”或“熟蛮”。“爨”是蜀汉时南中“四姓”之一,公元339年以后,成为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其统治中心在古滇国故地,继承和发展了滇文化。因此,“滇”、“滇僰”、“叟”、“爨”和唐代“白蛮”之间有着族属上和文化上一脉相承的关系。
& U$ Z9 U4 S9 ~0 k2 F t! S8 }/ b0 f 597年,隋文帝杨坚命史万岁击“西爨”,从四川进入大姚、姚安,经祥云、弥渡到达洱海地区。648年,唐太宗李世民命梁建方征西洱河。当时从曲靖以西到洱海以东的“西爨”境内,居住着人口众多的白蛮,史称“自夜郎、滇池以西,皆庄蹻之遗种也”(《通典》)。由于分布地区不同而有“松外蛮”、“梇栋蛮”、“青蛉蛮”、“大小勃弄蛮”、“西洱河蛮”等称谓。到了隋唐之际,“西爨”地区已经是“户口殷实”,“收获亦与中夏同”了。 , k p8 b8 ^0 d$ \4 d+ e' E; r5 v
8世纪30年代,唐朝为了防御吐蕃, 扶植“乌蛮别种”南诏合并六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以白蛮文化为中心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南诏王阁罗凤征服“西爨”后,强迫迁移20万户白蛮到滇西,又将乌蛮移居“西爨白蛮”故地。南诏社会的基本阶级是奴隶主(南诏王、贵族、自由民)、奴隶、平民和部落百姓。南诏广泛使用奴隶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农业奴隶称为“佃人”。由于南诏连续对外发动掠夺战争,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不断引起奴隶起义,到公元902年崩溃。南诏王室后期已白蛮化。南诏王自细奴逻至舜化贞共13王,247年,有10个王接受唐王朝封号。
8 h7 h' l) ^3 ]- F5 f 五代时,云南相继建立过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杨氏“大义宁”国三个短暂的政权。公元937年,大理白人段思平以“宽徭役”为号召,联合滇东37部蛮举行起义,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封建领主制政权。“大理”政权实行了“更易制度,捐除苛令”的改革措施,推动了洱海地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大理国王不断向宋王朝称臣纳贡和要求互市,宋王朝曾册封“大理”首领白万(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等封号,加强了云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大理”政权存在300多年(937~125,为白族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形成内部统一创造了条件。白族自称“白子”,其首领称“白王”,其史书称为“白史”。由此可见,白族是秦汉以来主要分布于云南腹地平坝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称为“滇”、“滇僰”、“叟”、“爨”、“白蛮”等名称的族体同化了宋代以前外来汉族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 " }8 q& q6 O4 d& \( g3 o# H1 \
1253年,蒙古贵族平定了大理。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洱海地区设大理路和鹤庆路,起用“大理”旧主段氏“还镇大理”。1381年,明王朝进军云南,消灭了蒙古势力,废除大理旧主,改设大理府;继而鹤庆也改土归流。元明相继从内地迁移数十万军民来云南屯垦,促进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发展。由于大量汉族移居云南,遍布于中庆(昆明)、威楚(楚雄)、永昌(保山)一带的白族逐渐自然同化于汉族。
5 \, Z8 `- Y$ o& c5 b p, c" t& G% d& q& c) i 反帝反封建斗争 明清之际,白族地区矿冶业中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840年以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中叶,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白族人民同哀牢山区的各族人民在彝族农民领袖李文学的领导下,举行了坚持20年之久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规定凡种庄主土地的农民,土地归耕者所有。与此同时,大理地区以回族杜文秀为首,联合了白、汉、纳西、景颇、彝、傣等族人民举行了历时18年的反清起义,建立了大理政权,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进步措施。在1884年中法战争中,白族将领杨玉科英勇奋战,以身殉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白族人民的优秀儿女张伯简(剑川人)、赵琼仙(女,大理人)、施晃(洱源人)等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献身。在此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白族英雄周保中是东北抗日民主联军的领导人之一,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解放东北的战争中建立了不朽功绩。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滇西地下组织在剑川和祥云等县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和第八支队,解放了白族地区,有力地配合了全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 F8 o0 M, ]5 A7 b& B9 ~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白族地区封建地主经济占优势,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部分山区还保持着封建领主制、奴隶制以至原始公社残余。农业是白族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在封建地主经济地区,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60~80%的土地,而人口占90%以上的农民只有20~40%的土地,70%以上的农户沦为贫、雇农。地租剥削一般占收成的五、六成,多达七、八成;高利贷、雇工剥削也很严重。商业资本比较发达,先后出现一些进口洋纱、洋货和出口石磺、黄丝、猪鬃、茶叶的商行。白族商业资本是在地主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家又把商业资本转化为土地资本,集中大量土地。
% c2 _& \+ t5 g+ A( k* Q( X 科学文化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发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建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 n6 r! k- U6 L" ~' c& y 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见彩图),主塔高近60米,分16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有佛像及南诏诸王像,姿态生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白族的手工艺品一向享有盛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一直被人珍视为“宋剔”。元、明王朝宫廷所用的工匠还不断取之于大理,称为“滇工”。唐昭宗光化二年(南诏舜化贞中兴二年,公元899)、王奉宗所画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把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精妙地描绘出来。画法与敦煌长卷基本相同。此画卷在八国联军入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现存日本。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所画的《大理画卷》,全长10丈,134开,以密宗《护国仁王经》为主题,画出628个面貌不同的人像,笔法工巧生动,施色涂金,皆极精细,与敦煌后期壁画同一系统,被称为“南天瓌宝”。这幅画现存台湾。
' `' J: B" b7 w
3 z3 \8 s3 @/ \4 L5 \! `% i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在民间流传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 《蛇骨塔》、 《杀州官》、《钩日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 南诏有名的《狮子舞》, 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从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 L9 W2 t4 d) n$ X+ q$ c
根据《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所载,南诏时已有《张氏国史》、《巍山起因、铁柱庙、西洱河等记》的历史著作。大理国时期也有《白史》、《国史》,都已失传,仅《白史》片断散见于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书《白古通》、 《玄峰年运志》虽已失传, 但都是明代云南地方史著作《滇载记》、《南诏野史》等书的蓝本。根据史籍考订洱海地区历史的,有明代白族学者杨士云的《郡大记》,该书为另一白族学者李元阳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万历《云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学家王崧在总纂道光《云南通志》时,汇集了记载云南的书籍61种,编为《云南备征志》21卷,取材广泛,体例谨严,是研究云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7 d$ N6 j8 @: ]( \6 J$ F1 n/ d! m1 y2 {
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见一夫一妻制家庭)。儿子成婚后即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 b9 _: a4 p8 g. y$ H# E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以后受汉族影响改为土葬。墓葬的类型、式样很多,一般为“一层轿”或“两道花门”。
+ @& [# V [( p$ H" |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夏历3月15日至20日在大理城西点苍山下举行。(见彩图)明、清时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来此贸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火把节是白族的另一盛大节日,系秋收前夕预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一种活动,于每年夏历6月25日举行。这天晚上,家家门口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更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以表驱除虫害。大理还有“绕三灵”,剑川、洱源有“耍海会”等节日活动,届时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尽情欢乐。 : o. t& |& n. T' \9 g) A. {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戴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F$ Q* O% C" x4 {0 u% S, G, {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即用一小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 2 \( e1 d1 j9 z t( f5 w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7 D7 z" V6 _ c( X/ a' S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阇黎”,所以又名“阿阇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 + `" J5 O u' }* W2 E! L
建国后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心地区,采取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方式,于1953年完成了民主改革,并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残存着封建领主制的沪水、六库等土司统治的白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完成民主改革。在碧江、福贡等人数不多和阶级分化不明显的白族地区,没有把民主改革作为一个运动来进行,而是发展经济和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完成某些环节的民主改革任务。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 G* o5 ^8 x: \% M* ` 35年来,全州工业生产发展很快。自治州首府下关市,由建国前的一个消费城市,发展成为滇西重要的轻工业城市,拥有包括11个工业部门的工矿企业470多个。全州共有170多座中小型水电站,85%的乡通了电。农业生产大为改观, 自治州共修建中小型水库300多座,塘坝4000多个,引水渠8000多条,电机排灌站500多个,有效灌溉面积达140多万亩。全州兴修公路3100多公里,乡镇都通了汽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白族人民已经有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教授、作家、医生和各类科研人员。建国以前蔓延很广的血吸虫病,已基本得到防治。现在白族地区已出现了生产一年比一年好,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的繁荣景象。
) b- j# {3 l; W6 D, I1 w白族 W# M1 L% o$ o2 V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部分在贵州、四川等省。人口1594827人(1990)。使用白语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人操白语,通用汉语文。
& z; Y" L. E$ y+ ~1 M2 C白族是秦汉以来主要分布在云南腹地平坝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称为滇僰、清僰、叟、白蛮等名称的族体,后又同化了宋代以前外来汉族而形成的民族 。白族先民早在公元 1世纪前就分布在洱海。937年建立大理国。大理政权存在300多年,为白族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形成内部统一创造了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白族地区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部分山区还保持着封建领主制、奴隶制以及原始公社残余。白族社会主要经济为农业。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橘柑、下关沱茶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元代前盛行火葬,以后受汉族影响改行土葬。墓葬的式样很多,一般为“一层桥”或“两道花门”。
6 Q7 u5 Z4 i, E5 p0 |" Y三月街盛会中载歌载舞的白族2 } a5 R" w2 R/ y: ~! i$ r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白剧吹吹腔是从早期大本曲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已有上千年历史。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点苍山下举行。今已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盛会。火把节是白族人民的另一个盛大节日,于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身着白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百节鞋;戴扭丝银镯、珐琅银戒指和银耳坠 ;上衣右衽佩银质“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梳辫,都缠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平坝地区白族主食稻米、小麦,山区则以玉米、芥子为主。喜喝烤茶。住屋形式,平坝地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巴房或木垛房。崇拜相当于村庄神的本主,信仰佛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3年完成了民主改革,并于1956年11月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 2 y1 H0 f: v3 ]' T( ^* `
白族9 ^7 W) J( X! {- j/ H. T
: P; M+ Y) d+ I人口:
- w0 j* A4 j8 [+ j; M2 l 2000年:185.8万
) z X2 H9 ]; [1 W7 v, n
4 Z1 ^" A U: p' S/ Z5 |聚居地
1 A7 n. }, C5 V/ e8 S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 V7 L6 Y* ] P& B+ h2 B8 F( g
6 G6 m. h% `* S2 z( R( o
语言文字 : h3 O8 r r8 ?& N- \
白語(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_+ r* g' G9 F; O* J. ]& t
X' n4 s: j w" J6 f
宗教信仰 0 c8 ?5 {$ A a1 i4 e+ v
佛教 本主教 伊斯兰教
# O% |6 `$ s: n0 ]0 }$ m # F; o+ t& c9 S3 e9 N
族群分支 - p% l4 r8 h, g4 f7 _; K
1 x' ~2 b1 y) e/ x7 ~
白族,自称 Baipho/Baipzix(意为白人)或baip ngvp zix hox(说白语的人),英语 Bai(旧称Pai,Minchia(民家))是中國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歷史上大理國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等地亦有分布。白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云南以外的白族都是从云南迁移过去的。比如贵州的白族是500多年前从云南过去的,而湖南桑植(贺龙元帅的家乡)的白族是700多年前由云南迁移过去的,原因是蒙古军灭了大理,在当地征白族兵,然后往东攻打南宋。战争结束后一部分白族兵流落到桑植,并定居下来。这些人一直到1980年代初期才被识别为白族。湖南白族已经不再使用白语。
% B" z& x" G: R/ s" S-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 g! V( X% k3 P目录 [隐藏], D9 y6 O. E7 {$ Y0 o/ o. ~
1 族源 r7 Z0 s+ b% j H# B
2 支系 ) L% T$ B5 K3 T7 v3 B- n6 t" }
3 語文 ( v! X4 u# X2 l- G* L
3.1 語言
0 w" l8 h9 H/ w& D/ o1 T% W3.2 文字
% O2 Q# z" R7 Q( @) K4 ^( D4 习俗
/ M: T; z/ O' t4 `/ l5 饮食 - @! N- x s$ [! f
6 文化艺术
, r( ]% g6 S) C7 社会发展 2 P2 f6 j, V9 i' e! L; O
8 知名人物 9 D' t2 l' \% j- W
9 參看
i I8 }# w9 L6 a10 外部链接 / k3 }' _" s8 p8 }
11 补充
, X( t% w/ k, K/ C & C' b9 H" p! Q% {1 D
族源' w) R E" F" U
土著说
% K. ]. D; s1 m) G) K# t) |认为白族自古以来就是本土产生的土著民族。论据在于民族语言部分特征、民间故事比较、历史出土文物和其他史诗。 . Q" O; U# l1 E5 @4 W
外来说 9 ?1 t2 S' J) k: o
认为白族人是早期入滇汉人土著化形成的族群。论据包括:白语中汉语成分多于藏缅语成分,很多白族人声称祖上是流落发配到云南的汉人。经典的说法是祖先是从南京应天府柳树湾迁徙来的。
* d, p3 L. M8 b白族人中确有部分同化的汉人。 ! M; E! X' a+ f s, \
支系
$ p9 A0 {1 `- [8 |* c" s2 u在云南的白族人中:分布在大理洲的白族人大多数为民家人,社会发展程度与云南汉人无异,人数也最多;分布在怒江洲兰坪一带的白族人称为那马人,处在三个支系中间;分布在怒江洲碧江一带的白族人称为勒墨人,社会发展程度最低。由于语言和习俗方面的差异,民家人和其他支系之间相互的族群认同程度比较低。勒墨人认为他们自己是正宗的白族,而民家人是“汉白人”,不是正宗的白族人。
2 L [# y' r4 N# i語文, n2 D }5 M# K% o" ^0 B/ r* D$ Y, F
白族有自己的語言白語。大约124万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 Q/ F2 J% A! {3 r9 q
語言
4 S3 d, P7 H2 f( x7 A白語介乎彝語及漢語之間,一般將其歸類入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語支。但由於其基本詞語大都是漢語借詞,所以有學者認為白語其實並非彝語的分支,而應該是漢語的分支。另外,亦有西方學者認為白語與緬甸的克倫族的克倫語很相近。不過,中國的學者認為白语跟克伦语的相似性仅有两点:第一都是藏缅语,第二基本语序都是主谓宾SVO,其他看不出有多接近来。而這種論點對白語的分類可說是毫無幫助。
) }7 U$ z+ I' Z文字. E1 {: q- c& B$ U' B$ n& B" I% v! a
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但現時都使用拉丁拼音文字。
. q9 v6 |7 R" y# @) O0 ^( _三月街 % o8 l1 I, [% k- k
饮食习俗
: ~6 A, ]; \ `! F8 b/ Z$ A: ? r' J0 Y主食为大米。喜爱辣椒、山葵等辣味。有养牛传统、利用牛奶生产黄油和类似奶酪的食品乳扇和乳饼。有饮茶习俗、迎客时常用三道茶。
9 p' Z I) w' d: ~: w0 Q5 {' ]文化艺术# H7 R9 O; B O4 e) [8 H ~) }
建筑 ; r" l8 p! [) b( g
白族人擅长木雕.建筑上使用很多木雕修饰。白族民居多以\"三房一照壁\"为格局,大户人家则为\"五房四天井\"的格局。 + w5 q) I8 A5 w' S' R1 @
歌
. j, r# t y+ ?* h0 ]白族喜欢对歌。剑川有著名的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白族对歌都是即兴的表演,遵从一定的音韵要求,但不适合流传。也不容易通俗化。
1 e: u, R& x# c! K4 a舞蹈 & y9 \/ h# J# k' ] s2 r
白族的舞蹈形式并不丰富。著名的有\"霸王鞭\",是一种带娱乐性质的集体群舞,不适合舞台表演。
# `, R6 p; V' n% F9 ^; D社会发展/ ~2 v3 K9 i/ F0 f
知名人物
: s3 k) r( ]; c# p: H5 E古代 % M$ J; w. S& p# j6 r4 j" W# u- u6 Q
段思平 ; r5 H3 i- Z4 D/ c! \9 u6 q1 R: f
张乐求进
. z- A5 l9 t3 y% R, U }# S: r" A近代 8 E9 D+ A9 B& B& k+ V' p. g
学者赵藩
: Q! i8 j' |, D% J" G1 ]/ G) y学者赵式铭 * k8 o4 Q$ N! \8 e k( l
著名土匪张结宝 * P; ]; Z! o$ d" ^* C, s v
现代 2 i. _ D8 q2 A* `
舞蹈家 杨丽萍 ( `) k* m# l- D+ q* K. U
医学家 张丽珠
- B: a% H" j* B" @5 {' x8 @! ?航空航天专家 王希季 4 G( M7 E& M- J
语言学家 徐琳 : W% l6 P4 C. X( R n% c1 G7 ^
语言学家 赵衍荪 , B' ?; g1 s% L* Y
軍事家 周保中
* T* F/ u& `" q參看
: p ^4 Z ^: @8 G2 C: y7 q+ ~0 y大理國 - 南詔 : u! P# h1 `0 e3 l9 _+ [8 u
大理
) A% f' T( s: w6 d白族三道茶
' M# W M: S: R1 \& p3 Y% S3 @外部链接
" P" V4 W% V! J4 n. D' z白族服饰论坛 $ p! K! b- i7 z! C: ]$ _; R
艾磊(英)的白族文化网站
; B# a/ `( O& o+ z! R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划分)
- c0 s# R, M1 x! d1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赫哲族 - 回族 - 高山族 - 汉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藏族 - 壮族 8 w" i, X% j z8 ^. C' l* L2 L
2 b- @$ N2 }/ U7 H
补充
8 |( y; Q4 ?2 \. k白族
. F. e `! v, M- P人口为1858063人。 + W M S/ s2 ~
民族概况 4 z) E. T& q% \& N ^( i- [# M. r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 g9 Z+ K9 u/ ~9 n/ ^. {! c
( a* t& Y- |2 m& V; z+ B白族的先民,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傈僳族称之为“勒墨”。本族自称“焚子”、“焚儿子”、“白尼”、“白伙”,意为焚人或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有居民生息繁衍,过着半穴居生活。秦汉时期,洱海地区同内地关系曰益密切,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向这里大批移入汉民,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这里。东汉时改属永昌郡管辖。唐朝在此设立姚州都督府。后建立了以彝、白族先---体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又于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为主体“大理国”,并与宋朝以臣属关系相处。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