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间舞蹈 8 T0 V! n' {4 `' Q0 D8 v
. @- e5 [$ M" ?9 u2 F& h# s
白族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有“绕三灵”、“辟四门”、“苍蝇磋脚”、“执树舞”等。这些舞蹈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主要传承在大理市凤仪镇、上关镇、双廊镇,喜洲镇的庆洞村、江上村,海东镇的向阳村、和曲村,挖色镇的大成村、海印村、康廊村,下关镇的大关邑村、金星村,大理镇的下鸡邑村、向阳溪等地,每年逢农历4月23日—25日男女老少身着各种艳丽的白族服装,手持双飞燕、八角鼓、霸王鞭、柳树枝,汇集在苍山脚下,欢聚一堂,翩翩起舞。白族民间舞蹈动作幅度较大,表现力较强,动作活泼,年龄、性格的差异在其各自的舞蹈动力形态中得到体现,躯体灵活自如,两臂摆动幅度较大,体态轻盈,动作力度变化中持续跳、推、拧,胯、大臂、小臂、手、腿、膝、脚,翻、含、仰、颤,从不同方位各自同时持续运动表现。在白族现实生活中,白族舞蹈随意性较强,表现形式多样,单人、双人、三人、四人、群舞乃至上百人以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舞蹈表现形式。白族人民在重大节日里,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叙述自己的美好憧憬,讴歌本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生活。白族舞蹈扎根于民间,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的舞蹈风格,也代表一个地区人民的性格和形,所以说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风格的形成,必然受当地人民性格的影响。生活在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人民纯朴、爽朗、风趣的性格赋予表现艺术,动作较多,舞蹈变化多样,热情灵活、诙谐、风趣,表现形式独特。音乐以“白族调”、“花柳曲”、“情歌调”对唱等为主,音乐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白族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载歌载舞,歌舞结合的特征,这是我国传统歌舞艺术显著特点。民歌、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在白族音乐艺术发展历史上也是一个显著特色。 . w" B! t# w0 h% [( O& ~* I$ c
白族民间舞蹈与自族的节日文化关联十分密切。 f6 C, E7 J, @8 L
白族节日内容丰富,“耍海会”、“栽秧会”、“蝴蝶会”、“火把节”、“绕三灵”、“赛龙舟”等为典型代表。
( @7 R3 I( R& [( s2 { G# y 清末民初,邓川人杨琼在《滇中琐记》中载有“大理有绕三灵会,每岁季春下浣,男妇坌集,殆千万人,相传起于南诏,数千年不能禁止”。 - L4 O: c2 m2 M3 ]
民国《大理县志稿》载(清)咸丰乙卯大理举人段位所作的《绕三灵竹枝词》三首记录了节日和舞蹈的盛况,其中的两首这样写道:“南乡北去北乡南,月届清和二四三。一样时装新结束,来朝相约拜伽蓝”;“金钱鼓子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