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节庆习俗
4 k; A7 @" \' | 6 u4 b2 y, r9 X# q
有人说大理是花的世界,节的海洋。因为除了全国共同的节日春节、端午节、烧包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以外,大理白族地区还有一些白族的节日,于是几乎是月月都有节,而且每个节日都有其真实的来历或者美丽的传说。人们通过节庆来传承历史文化,激发民族精神,寄托美好愿望。
! {7 \4 z, Y( s2 y0 d/ w2 o9 ~: A 绕三灵:关于绕三灵的传说多种,白族民间广泛流传的是段王爷的三公主和蒙舍诏(后吞并其它五诏建立南诏国)王子反抗封建礼教,挣脱父母包办的精神枷锁,敢于私订终身的爱情故事。为了崇尚婚姻自由,寻找如意伴侣,赞美三公主和王子的勇敢壮举,千百年来,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二至二十五日,人们沿着公主和王子当年的磨难路线去“绕三灵”,相沿成习。 Y) P( f. ?* }
二十二日,人们由大理古城东门外本主庙出发到庆洞圣源寺,朝拜第一“灵”建国皇帝。当晚在庆洞歇息,准备参加第二天的庙会。二十三日庆洞主会场热闹非凡,这里的神都庙、圣源寺、观音阁内香烟缀绕,诵经声悠缓动听,朝拜者人声鼎沸,街头巷尾人头攒动,最多时达六万多人。当晚老年人烧香拜佛,念经祈祷,青年人在神都南边的树林里对歌嬉戏,谈情说爱。直至深夜,青年男女们带着简单行李从庆洞出发,经喜洲到河矣城去朝拜第二“灵”洱河神帝,二十五日又从河矣城出发,沿洱海岸边到马久邑本主庙朝拜第三 \"灵\"本主,然后各自回家,故称“绕三灵”。一路过来,男女情歌对唱不绝,嬉戏打闹忘却疲劳。据说有些久婚不育的中青年妇女,参加绕三灵后居然神奇般地怀孕,因此“祈子攘灾”便成了绕三灵、赶庙会的主题和目的。
9 w m2 H8 C! r2 k 蝴蝶会: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是大理地区的蝴蝶会。这也是与美好的爱情故事有关的地方节会。传说很久以前,海东来了一个叫杜朝选的猎人到周城后山的神魔涧打猎,救出了被妖鳞霸占为妻的两个年青女子。女子为了感激杜朝选的搭救之恩,要做杜的妻子。杜朝选认为除妖乃英雄天职,没有答应她们的要求。两个女子跑到云弄峰麓的龙潭边哭得山摇地动,千愁万恨无法解开,就跳进了龙潭。当杜朝选得知两个女子离他而去,伤心不已,悲锄之下也跳进龙潭。这天正是农历四月十五日,龙潭里飞出了两前一后三只美丽的蝴蝶,接着永胜、丽江、中甸的蝴蝶也从四面八方飞向这里,成了蝴蝶世界的乐园。从此,人们便把龙潭改称为蝴蝶泉,四月十五蝴蝶会也就延传至今。 4 Q7 o, C, J/ q3 c2 f. D' T8 Y3 \
栽秧会:栽秧会是白族民间为祈祷五谷丰登、农业丰收而举行的一种祭祖活动,也是把紧张的劳动融入欢快的歌声中,比赛劳动技能、展示艳丽服饰的一项民俗活动,因此也叫田家乐。其会期不统一,要根据每年的气候节令,各村的开秧门准备情况而定。在大理,周城的栽秧会无论是祭祖活动,或者是劳动竞赛场面,服饰展示情况都十分壮观,因而2001年5月6日,中央电视台《直播中国》节目组用了35分钟的时间在《东方时空》节目中向全世界直播了周城栽秧会的概貌。栽秧会由祭祖祈祷,栽秧竞赛、结束时吃洗脚豆、吃栽秧饭等几部份组成。通过电视直播,白族民间这项融劳动和娱乐为一体的民风民俗活动便世人更觉神奇。
' L+ B: ^: [$ B: p! W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是大理白族的火把节。其来历与纪念邓账诏柏洁夫人忠贞的爱情故事有关,后来的火把节又给白族地区带来田间驱虫灭蛾、保证稻寂丰收的益处。火把节前几天,妇女和小孩要用风仙花根加上土碱捣成胶状物悟红手指,意在纪念柏洁夫人在余灰中刨丈夫尸骨,被火炭烧红手指的壮举。
7 t: j6 n6 U! K+ e) K/ N 有史料记载:南诏时期,蒙舍诏想吞并其它五沼,借“星回节”祭祖之机,建松明楼,宴请各诏主。取赎诏主之妻柏洁夫人识破其奸计,又知其势不得不从,遂将自己的玉钏一只戴在丈夫手上,以防不测。蒙舍诏主趁各诏主酒酣之时点然松明楼,五诏主俱焚,尸骨难辨,只有柏洁夫人组织兵马,举火把星夜兼程赶往蒙舍诏,凭玉钏收回丈夫尸骨。火把节就是后人为纪念柏洁夫人而举行的。 , i. o7 R# ^' o% g
火把节这天,各自族村寨都未在村里的中心地点树一个儿人围的大火把,村子大的,如周城则要立几处大火把,火把上扎有五谷丰登的升斗和桃梨,花红之类的火把果。夜幕降临,通过祭祖祈祷仪式后,请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年长者点火把,火把初燃时大人抱着小孩在火把下绕三圈,以求除去百病。待火把燃至白热化时,人们争抢从火把上掉下来的火把果和柴块,谁抢到这些东西,就预兆着吉祥、如愿、发财。大火把烧完后,人们便点燃手中的小火把,排成一条火龙要向田间地头,去驱蛾灭虫、以求五谷丰登。
0 C y+ N% z: X4 t 白族的民俗风情还很多,诸如对联习俗,过年习俗、择地习俗,取名习俗等节庆习俗中还有洱源海灯金,剑川百宝山歌会等都独具特色,限于篇幅,这里仅选择性地介绍一些。莅临大理,白族民俗风情无处不在,每一个游人都会陶醉其中。
+ N4 `1 A5 B2 `5 i6 H% ?6 q) N" a 一九六零年,郭沫若到大理并留下了珍贵的诗句,其中最有名的是有关洱海的,诗文是这样的:“洱海真如海,罗奎塔尚存,石骡何处是,遥见望夫云。”然而,后人对此却有异议,主要是对诗句的排列顺序和个别字有看法,加上一时又找不到原件,因而导致这种异议。持这种异议的人士声称,当年曾见过原件,认为诗文是这样的:“洱海真如海,不见望夫云,石骡何处是,罗奎塔尚存。”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是真的呢? " t. l+ e, l3 Q; v
二00三年春节期间,曾经参与当年接待郭老的李荣老先生,乘船到了天镜阁看到这两种刻在石崖上的诗句后,特意找到景区管理人员,讲述了当年郭老游洱海的情景和诗句的原稿及发表情况。 + P) H' Y" S) ~/ m; k4 z5 I' |: C
一九六0年九月二日,郭老一行乘木船从龙龛划到了天镜阁(观音阁)前面的海域,听了“望夫云”传说故事,环视了苍山、洱海、当即吟出诗句日:“洱海真如海,罗茎塔尚存,石骡何处是,不见望夫云”。回到北京将“不见”改为“\"遥见”后才在报上发表。洱海九月初,正值雨季来临,而且当年海水水位也比现在高,“望夫云”在那个季节也是不会出现的。当时确实不见望夫云,但改为遥见更为确切,解决了一个时空问题。罗荃塔那个时候还在,石骡子隐在水下,一般看不见,故有“石骡何处是”之间?直到一九六六年罗荃塔才被毁。也就是说郭老当年置身洱海,听了动人的传说故事,可是没有见到“望夫云”,也没有看到“石骡子”,只看到罗荃塔尚存!而现在,罗荃塔也没有了。代之而立于玉案山的是恢复重修的天镜阁、玉虹桥、观音阁、风花雪月亭…… 8 a) y0 y% S: n; _9 O8 H5 L
望夫云,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受季风和苍山地形的影响,冬春季节,苍山玉局峰顶经常会出现一朵飘忽不定的白云,每当出现这朵白云时,那怕是晴空万里,洱海都会出现狂风巨浪,船家一看到望夫云出现时,都急忙避风靠岸,但仍有人葬身海底,特别是在石骡子这个地方,经常有船触礁,五十年代才被炸成现在这个样子,顾名思义,石骡子外形很象骡子,由于有溶洞,狂风大作时,石骡子还会发出呼呼的咆哮声。就为这些自然奇观,才有流传千年的“望夫云”传说故事:南诏王的公主阿凤在三月街结识了猎人阿龙,二人一见钟情,父王不允,二人私奔上山,南诏王命罗荃法师施法,以致苍山大雪纷飞,阿龙为救阿风,冒险到罗荃寺盗取冬暖夏凉的袈裟,不幸被罗荃法师打落海底变成石骡子,阿凤闻讯也悲愤而死,化作一朵白云飘在苍山玉局峰顶,意欲吹干海水见到阿龙,然而年复一年,阿龙阿凤永世不得相见,悲哉、泣哉!
2 p7 E/ M- k( u 在郭老的笔下,一句“洱海真如海”道出了洱海虽小,还真似大海。许多外地游客乘坐小船,泛舟洱海,有这种感受,有的游客半途遇上风浪,都吓得哭爹喊娘,只好要求船家赶忙靠岸,再也不敢过海了!但,你放心,现在的机动船不比过去的帆船,船家都久经考验,有丰富经验,游船还从未出过事! , [0 z7 \$ {6 |% C
如有幸乘船游洱海,才真正体验“洱海真如海”!登上天镜阁,观赏苍山雪、洱海月,体验一下海风拂面,玲听一下风声、涛声、歌声,那才真正体验苍洱之奇美!也才不枉来一趟大理!
% b8 U( p3 |, U8 t, h$ }6 z3 @! A9 m
</p>[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