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普遍发生于1岁以内的哺乳婴儿,尤其多见于先天不足、体质虚弱的新生儿。临床表现为小儿口舌布满膜状白屑,形如鹅口,故称为“鹅口疮”。又因其白屑如雪,所以又称“雪口”。
患鹅口疮的小儿,开始微有发热,经常啼哭,舌上口腔黏膜出现白屑雪片,逐渐蔓延,形如鹅口,白屑周围有红晕,互相融合而形成结实的厚片,状如凝固的牛奶,不易消除,严重的可延至喉咙,吮乳困难,呼吸不利乃至全身情况恶化。中医认为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由于胎热内蕴于心脾,积热循经络上熏于口舌,或由于水不制火,虚火上炎,故口腔黏膜及舌上出现白屑雪片。由于热毒上熏,邪火灼伤黏膜,故白屑周围出现红晕,疮面疼痛,白屑壅塞咽喉,引起吮乳困难、呼吸不利等症。
患鹅口疮的小儿,其乳母要注意忌食辛辣香煤动火食物,如烟酒、大蒜、胡椒、辣椒、油煎熏烤等食物,以防热毒经母乳进入婴儿体内,蕴于心脾二经,积热上熏致病情加剧。另外,过量用抗生素也会引起鹅口疮,故乳母在哺乳期不要过量用抗生素,必须使用大量抗生素时,婴儿可代用人工喂养为好,以防婴儿发生鹅口疮。如见小儿发热、痴呆、吵闹等症状,应忌食牛奶,少哺人乳,更应忌食海鲜、鸡鸭、牛羊肉及其汤类。在乳母暂时不能哺乳期,更应注意忌上述食物。如不注意忌口,则易生湿热,湿热交阻,使病情加重,或经常复发,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凡患鹅口疮婴儿的乳母一是注意自己的忌口,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二是注意小儿的饮食忌口,如暂时人工喂养,更应多给予米汤、葡萄糖、多种维生素、果汁、蔬菜汤等,切忌给以过多的奶糖、巧克力和粗糙的食物,以免加重湿热和损伤黏膜,使病症加重或并发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