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脑受损发生的时间(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对脑性瘫痪进行分类似乎比较合理;但是,准确判明大脑受损的时间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按照大脑受损的严重程度或根据受损的范围和性质进行分类也不尽人意,因为严重程度的确定要靠人的主观判断,而这种判断并不准确。不过,现有两种得到广泛接受的分类方法,它们分别侧重于四肢和运动神经功能受损的不同类型。
  按四肢功能受损分类的方法不仪适用于脑性瘫痪,也可用于运动神经残疾或瘫痪。依此确定的类别以及每一类脑性瘫痪患者所占的大致百分比可归纳如下:
  偏瘫:影响身体半侧(左一侧或右侧,35~40%)。
  两侧瘫:双腿受影响的程度大于双臂10~20%)。
  四肢瘫:四肢都受影响(15~20%)。
  截瘫:只影响下肢(10~20%)。
  单瘫,:仅影响一肢(不常见)。
  三肢瘫:影响三肢(不常见)。
  双重偏瘫:影响身体双侧,但严重程度不同(不常见)。
  如按运动神经功能丧失的不同情况分类,则有以下几种类别:
  痉挛:肌肉运动失调。当患者突然紧张时,肌肉会不自觉地挛缩,从而导致肌肉僵硬以及艰难,不准确的下意识动作。约50%的脑性瘫痪患者有痉挛症状。
  手足徐动症:身体不自觉地扭动,手指和手腕尤为严重。无法控制的肌肉群连续挛缩(患者入睡时才停止)使患者身体几乎不间断地不协调运动。约25%的脑性瘫痪患者有手足徐动症状。
  共济失调:细微运动与整体运动笨拙,在与平衡,姿势和方位有关的运动方面尤为笨拙,并缺乏协调。这类患儿约占脑性瘫痪患儿的25%。
  僵直型脑性瘫痪:持续并不断扩散的肌肉紧张,随之产生“铅管般的”僵硬。这种情况不多见。
  震颤型脑性瘫痪:一些肌肉呈有节奏的无意识运动。这种类型也不多见。
  混合型脑性瘫痪:同时表现出几种症状,如痉挛伴随震颇,或僵直伴随共济失调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