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病变大都限于结肠,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常见,偶然也波及到小肠下段即回肠末端侵及肠系膜淋巴结。
  (一)急性痢疾的肠黏膜病变程度不同
  1.轻者:
  呈弥散性充血,水肿,肠腔内含有血性黏液渗出物,肠黏膜部分损坏,形成多个不规则浅表溃疡。显微镜检查:早期为卡他性炎症表现,分泌大量黏液,继而有中性粒细胞及吞噬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坏死后形成溃疡,以绒毛顶端最为显著。
  2.重者
  整个结肠呈麻痹性扩张、肠黏膜大部分剥落,由凝固性坏死的上皮细胞、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与痢疾杆菌融合成广泛坏死性白喉样伪膜。肠黏膜坏死,可深入黏膜下层与肌层,但很少穿孔。其腹膜面可有纤维蛋白沉着与小量浆液渗出。肠系膜淋巴结常肿胀。肝、肾、脑等实质脏器的细胞中有中毒性变性。
  (二)慢性细菌性痢疾的肠黏膜病变
  肠黏膜表现水肿、增厚。在原有溃疡表面,上皮细胞再生,形成凹陷性瘢痕,并可见肠腺黏液囊肿与肉芽组织组成肠息肉。肠壁纤维瘢痕组织收缩,可引起肠腔狭窄,可致长期肠功能减弱。
  (三)中毒型痢疾的肠黏膜病变
  中毒型痢疾的肠黏膜改变最轻,只见水肿与充血,个别有浅表溃疡。大脑及脑干可有水肿、细胞浸润与点状出血。肾上腺皮质萎缩,可有肾上腺出血及胸腺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