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温凉  不可乱用药

0
回复
28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0 23: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切疾病的发生不是人体本身的功能紊乱,就是各种致病因素(外邪)对人体的侵袭,使人体的阴阳失调而致,也就是说人体的阴阳偏胜或偏衰就会产生疾病。一般地说,阳胜生热病,阴胜生寒病。
  各种中药都具有各自偏胜之性的特点,人们就是利用药的这个特点祛除外邪,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胜、偏衰,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药的偏胜之性,就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习称“四性”,也叫做“四气”。寒凉与温热是药物的两种不同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要治热性病证;温热药具有散寒、助阳的作用,主要治寒性病证。寒与凉,温与热只是同种药性程度上的差别。所以“凉”可以叫做“微寒”,“寒”可以叫做“大凉”;“温”可叫“微热”,“热”可称“大温”。
  您也许会问药物的寒热之性是怎样知道的呢?是用什么仪器测出来的吗?
  不是,它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反应上表现出来的。也就是服用了某种药物之后,从服药者的感觉上、效果上归纳出来的。如夏天很热,吃了西瓜后便感到凉爽,从而可知西瓜是凉性的;冬天严冷,服了生姜汤则全身暖和,所以生姜是温性的。同样的道理,高热烦躁、口渴的热性病人,服了石膏、知母、黄连之后,热退渴止,烦躁解除,那么这些药就是寒性的;一个受凉而引起的寒性腹泻病人,用了干姜、生姜之后,泻止痛徐,这些药就是温性的。《神农本草经·序例》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治疗疾病必须对症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如果不明药的寒热温凉及其作用,不加选择地用药,则达不到治疗目的,甚至会产生不良后果。如受凉而引起的恶寒无汗,鼻流,清涕,全身酸痛的风寒感冒,应用生姜。葱白等辛温发散的药为宜。若用凉性的薄荷、桑叶等治疗,则病不但不会好,甚则会加重。
  明白了这个道理,您在平时购药、服药,或是应用食疗时就要注意,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切不可不顾药性而随便服用中药。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