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大理洱海有多深?
1 t# T* Q/ b( C T2 L7 H( s 诗人说:洱海是写不完的诗;画家说:洱海是画不尽的画;科学家说:洱海是维系大理生命、生活、经济的命脉;中外游客说:洱海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9 T9 P) H! w# [
东方网1月25日消息:2002年9月,云南大理。烟波浩淼的洱海水面,游船如梭。沉醉于湖光山色的中外宾客突然发现:一群海军官兵也到这里 来了,只是他们正在一艘船上忙碌着什么,全然无暇放眼观赏两岸如画的风光。 ; k/ J* H4 u) O3 E1 G+ |# `
2004年6月,云南昆明。前来参加“国际环保工作新闻发布会”的五大洲与会人员居然在这里也看到了洱海——一个数字化的洱海。会上,随着演示人员轻点鼠标,一幅以三维方式真实凸现洱海地形地貌的数字化湖泊图跃然屏幕,点哪现哪,很是形象直观。 6 t+ n) E g+ P3 P: e
“数字洱海”,中国湖泊数字化的样板工程!
7 B( }3 s; }& K* l, ^1 y, X 开创这一奇迹的是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工程设计院的一支勘测分队。 - Q" I& ]; \5 P% q. i
进入新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勘测洱海、为有效管理洱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成了当务之急。测量洱海,需要拥有现代化装备和高素质的测量队伍。大理州政府派人在国内跑了好多家测绘单位,得到的回答都是:“这么大的湖面,我们做不了……”
, p- \9 t% l* {% c% H1 d 最后,他们得到讯息:“南海舰队有一支海洋勘测部队,屡建奇功……” + e4 I$ I3 S$ {2 I3 c4 J
于是,他们找到了海军南海舰队工程设计院。 0 j. P) C( Z! Q, B1 p( H
“全力支持,建功西部!”一支身着海军蓝的勘测队伍在队长黄冬生率领下开进了洱海。
/ z0 N i$ m& k) @# O$ k* S _. [ 于是,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 J6 I4 }8 x3 i! i$ F* ^ “形状似耳,波涛如海”的洱海神秘莫测。被誉为“大海探路人”的海测兵在这里竟也碰上了他们从未遇到过的拦路虎…… 8 Z: P$ s# j. Q- H8 c% z6 D
“定海神针”被称为“洱海百慕大”。勘测船忽上忽下,随时都有可能船毁人亡。黄冬生说:一个测点也不能少!州领导说:海军勘测兵是真正的铁军! 0 g, N" z1 Y& C6 M9 Y
这是一个悲情的传说。 0 s9 J# w- ~- C& a
美丽的南诏国公主与勤劳勇敢的白族青年石骡子相爱了。南诏王知道后,暴跳如雷。为阻止他俩相爱,南诏王趁公主不在,将石骡子用铁链锁在洱海的“定海神针”上。等公主闻讯赶到,石骡子已被洱海吞没…… ) T _( G0 Y0 n( I; I3 T' l
相爱的人走了。公主站在高高的苍山上,对着石骡子遇难的水面,天天以泪洗面。天长日久,公主化成一朵挟风带电的望夫云……
! R5 u( `8 P \6 g 石骡子遇难的地方被当地渔民称为“定海神针”。这片神秘水域几乎每年都有船只覆没,而且无法打捞。
: T4 P$ t+ O' b$ h7 Y3 s# u 悲情的传说为勘测队测量“定海神针”水域陡增了几分悲壮的色彩。 $ \6 w: F f# K; l. c" y/ D
烈日当空,船近“定海神针”。队员们架好仪器,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测量中。 5 v! \- Q8 v0 [
下午4时许,黄队长下令:“加大勘测密度!” ) q1 G) I' n2 Z# G! y. o
这时,船夫李祈福老人张大了眼睛,惊恐地喊道:“撤!快撤!望夫云来了!望夫云来了!” 9 K' h) R/ F3 j# a4 C5 K$ \
但见苍山上空,密集的白云像奔驰的野马,向“定海神针”方向狂奔而来。霎时,洱海上波涛汹涌,几米高的浪头忽儿把勘测船高高地举向浪峰,忽儿又将其狠狠地摔向波谷……勘测队员们用自己的身体死死地稳住仪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每一个数据……
: H$ e" B( T/ I* n3 q 夜幕降临了,风还在狂吼。勘测船像是被抛进汪洋的一片树叶,随着起落不定的波浪颠簸不停。李祈福老人吐得眼冒金花。勘测队员中有人开始吐血丝……
- j, v' U3 a: u" i8 R 风浪太大,勘测船左冲右突,很难靠近最后一个点位,一连10多次努力,都是白费劲。
' g/ K6 q, ]9 u6 q1 p 李祈福老人实在憋不住了:“黄队长,这么大的洱海也不差个把点,我看还是算了吧!”
+ M+ b, V- o; T& j; k4 q6 [9 p2 _; r 黄队长坚决地说:“不能算!不能算!大理测一次洱海不容易,测一次‘定海神针’更不容易!该测的点一个也不能少!” 8 E5 B# R# r* u# o
勘测船一次又一次向点位靠近,一次又一次败退下来…… , M) |! m7 d* l& R
61次、62次……凌晨3时,勘测船终于趁一风浪间隙,靠点成功。
6 O5 C) H* c" P; G9 j5 z$ y 凌晨6时许,勘测队顺利返航。
3 K4 q, c1 T5 ?" k. O4 D “定海神针”的神秘面纱揭开了:一个突兀的特大天然石柱从湖底耸出18米,在它的周围分布着4条深沟和3个与地下河相通的深坑(溶洞)……
* m1 ] Z( F: p7 N. Y8 Z4 i( b 码头上,金龙飞腾、雄狮狂舞,当地政府和渔民用他们最隆重的仪式迎接英雄的勘测队员们凯旋! [" D6 Q! V. \( E$ Q/ F
前来迎接的大理州领导上前紧紧地拉住他们的手,连声说:“谢谢你们!你们是真正的铁军,是我们大理人民学习的榜样!” - N w) }' [, \+ ^
水草像森林。15公斤的铅砣轻飘飘地“浮”在水草上。调用国内最先进的测深仪也不管用,他们发狠了:自起炉灶。
; z4 |2 {4 p. k) H( L4 J 勘测船又搁浅了。
9 J8 G/ c/ o+ x8 a( \# {2 \7 m 前面是一大片长满野生菱角的浅滩区。队员们携上仪器,划着小舢板采集数据。可没走多远,小舢板也搁浅了。大家只好挽起裤腿,背上沉重的仪器,深一脚浅一脚地踏水作业。 , b9 `5 k% v$ t0 n
水中,淤泥中,锋利的野菱角尖刺破了他们的鞋子,扎破了脚和小腿,钻心地痛…… - g. W$ T g5 y( i2 S7 [
洱海沿岸长达140公里的浅滩区的水下地形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测出来的。
5 @; y9 o2 k, E% S, g* h 难题接踵而来。 ! M) _7 C; c% L# p! m6 m& ?- f
洱海是水草型的湖泊,大片水域遍布浓密的水草,现代化的测深仪声波居然无法到达湖底的泥面。测深数据严重失真。 % @7 Y" C, A4 K( H# P$ A
“放弃测深仪,改用传统的手工作业!”重达5公斤的铅砣被系在标绳上抛进洱海,最后却落在厚厚的水草上。
0 N! l) _, f% Y" r( l2 w$ A0 U3 ^1 Q 铅砣一直被加到了15公斤。这下能落到水底么?中队长陈然换上潜水服,一个猛子扎了下去。他惊奇地看到:水底的水草像原始森林。重达15公斤的铅砣轻飘飘地“浮”在茂密的水草上,根本接近不了湖底……返回时,他顺手抓了一把水草,上船后一量,最短的一根也有3米。
' M' N, V3 Y; m# e! x 看来,现有技术手段和传统方法都无法满足测量的要求。
5 }& w; A1 l+ B2 J: F" { 情急中,他们决定:调用国内市场精度最好、频率最大的测深仪。 $ z) o9 l5 Q1 T( @
无锡的厂家带着国产最先进的仪器来了,测试后,作用不大;上海的专家带着日本生产的仪器来了,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韩国的经销商从广州赶来了,依然一筹莫展……
9 I/ s( Y* I+ P+ Y9 N; l+ X 于是,勘测队组成攻关小组,自起炉灶。 6 _7 @9 U- N# N7 k" U* f- X
2003年的春节一天天临近了。大理的街头巷尾,到处烟花腾空、爆竹声声,而勘测队借住的小楼依然一片冷清。攻关,让大家无心留恋沸腾的节日。 / i1 y9 C/ r' t1 }; A/ p, L
历经近两个月的痛苦煎熬,在国内多个厂家的帮助下,一种多频测深仪问世,难题迎刃而解。 2 i6 l4 }5 M* V0 t+ _2 |4 d
紧接着,黄冬生和他的工程师们又连续奋战两个月,按照国际标准先后建立了数字库、图形库和符号库。 {1 w4 n' l, I
神秘洱海被数字化了! . |$ R& C4 b) E% t0 o
20世纪90年代,在云南省一次研究治理湖泊的会议上,一位副省长发问:“洱海到底有多深?” * w" t; a! X; O6 J
当时,在场的专家面面相觑,无人接话。难怪,多少年来,人们对洱海的了解依赖的还是20世纪30年代留下的湖泊图,那只是一个概略性的东西,上面仅有几条很简单的等高线。
& w8 g* i. `! c: a' J) N" f 现在海测兵可以告诉你——洱海平均水深8.8米,最深处19.5米。
- y& m' u7 n; c, K</p>[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