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纳西族

0
回复
235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5 08: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洱源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三营镇内,与汉、藏、白等民族杂居。
+ J8 H1 ^( R: N! W0 P* D1 W& L
(一)族称
- {& _" J# P  n6 `- u
纳西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金沙江以西的自称为“纳”,金沙江以东的自称为“纳日”、“纳恒”。
: c3 F! a. J5 G. R& V “纳”是统一的族称专名,取意为“大”或“尊贵”;“日”、“恒”之意为“人”或“族”,只是读音上有方音差别。" P; A& y4 z# X" R) s' A7 S% `+ ~
近现代,白族称纳西族为“摩梭”,汉族称纳西族为“么些”或“摩梭”,彝族称纳西族为“米米濮”,普米族称为“米米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4年,经过民族识别工作,国务院批准将“纳西”作为统一的族称。
1 H5 |2 t* i% |% ?- N! w
(二)源流

6 V- n! P* H# @* o 纳西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和纳西族的《东巴经》记载,纳西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中国西北的羌人,是古羌人南下融合当地土著居民后形成的民族。早在秦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都统称为夷、叟,纳西族先民也跟其他民族一样,属于夷叟之列。东汉时期,纳西族从其中分离出来,被称为摩沙夷,《华阳国志?蜀志》越嶲郡定笮说:“笮,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汉嘉、越嶲曰笮,蜀曰筇,皆夷种也。县在郡(越嶲郡)西,渡泸水(今雅砻江),宾刚缴,曰摩沙夷,有盐池,汉末,夷皆固之。”对居住于定□(今四川盐源)的纳西人称为“摩沙夷”,这是汉文史书首次对纳西族的明确记录。3 R1 V0 V) e- M0 }$ ^
南北朝以后纳西族被称为“磨些”。唐朝初期,南迁至洱海以东的磨些族在宾川建立越析诏,为当时的六诏之一。南诏合六诏为一时,纳西族先民复往北迁至四川盐源地区。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攻破吐蕃神川都督府之地(今丽江地区)和昆川城(今四川盐源),磨些族的分布区域便全部纳入了南诏的统治范围之内。南诏于两地分设铁桥节度和香城郡,对磨些族的各部落进行统治。. y* e3 M2 e3 e7 z* v7 R! c
宋元时期,纳西族先民被称为“么些”,其分布区域较之前朝仍无大的变化。明代,纳西族的分布状况发生了变化,万历年间以后,一部分纳西族人口自丽江一带迁往维西、中甸、巴塘、里塘等地,分布面较之过去有所扩大。清朝时期,纳西族分布状况没有改变。
  {! y9 G3 J" Q; D* q2 c# B$ A纳西族进入洱源的时间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零星移居境内。1958年,约5~6户纳西族从丽江的石鼓地区迁入洱源,后由于水土或风俗习惯的原因,有几户又反迁回丽江。1969年,有3户纳西族迁入境内三营镇的罗子营(新建一社),以后,又有一部分纳西族入赘或出嫁到汉、白族人家来到洱源,也有因工作关系来洱源的。境内的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三营镇的罗子营、九龙村、郑家庄,大部分散居在镇境内,在其余的11个镇乡也有零星分布。定居于三营的纳西族,主要有和、杨2姓。# L& ?; q& C$ Z) M! G& @% L
纳西族移居洱源后,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洱源纳西族还发展起乳畜业,不少人家成为当地的畜牧养殖户。1 s4 ]* @* M) P+ h: I- H0 }+ {2 W
(三)语言

( G3 j$ L, K' l5 S" r' P1 M$ y4 ~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个方言区:西部方言以丽江、中甸、维西为代表,东部方言以宁蒗永宁、盐源、木里为代表。两个方言间虽然语音、语法基本一致,词汇相同率约在70%,但互相交流还有一定困难。洱源纳西族所操语言属西部方言区。洱源纳西族在家庭内部仍使用纳西语,由于长期和当地的白、汉族人民交错杂居,通常使用汉语和白语作为交际语言。
: ?" q1 a6 G! \& y* D5 w/ y- S4 q1 T: ^
(四)文字

( C7 u; F3 p4 c  u  a0 X 纳西族有本民族的文字。约在公元11~13世纪,纳西族人民创造了纳西族文字“东巴文”,民间称“斯究鲁究”。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罕见仍使用着的原始象形文字,它比图画进步,但又比已属于表意文字发展阶段的甲骨文原始,是属于图画记事和表意文字中间发展阶段的原始象形文字。纳西族用东巴文写了大量的东巴经,记录了纳西族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况和大量的神话传说、叙事长诗、民歌、谚语等民间文学,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哲学思想、天文历法和民族关系的百科全书。“东巴文”只有是东巴文化持有者才能学习,一般人通常情况下都不进行学习,故在大众平民间没有得到流行。20世纪80年代,纳西族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由于洱源县境内的纳西族人口较少,又有学习和使用汉文的传统,故新的纳西族文字没有在洱源推广。
2 i' o2 e( W. o
(五)婚姻家庭
3 a6 _; ?6 `! v& x6 @+ e/ x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丽江地区纳西族的婚姻家庭主要有,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及对偶婚的母系家庭。3 }/ w7 x# P) i
多数的纳西族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也与其他民族通婚。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青年男女婚前虽有社交自由,但由于盛行传统的姑舅姨表优先婚,以及其他社会原因,许多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青年男女“殉情”现象时有发生。父系家族称为 “崇窝”,是纳西族社会的基本结构之一,由若干户共尊一个氏族的血缘亲属组成。“崇窝”受到纳西人的特别尊重,但母系舅父地位仅次于父母,舅父有权干涉和管理外甥、外甥女的婚事。纳西族多为小家庭,通常情况下,儿子长大结婚后即与父母分居另建新房,父母和未出嫁的女儿随幼子居住。子女从父姓,实行父系儿子继承家产制,儿子分家“幼子占祖房”,幼子分的财产也要略多一些。无子女或有女无子的家庭,可过继儿子接嗣。如为女儿招婿入赘,须经兄弟或“崇窝”同意,绝嗣户家产由“崇窝”近支继承。父母年迈由儿子供养,儿、媳如虐待老人,不仅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崇窝”宗族和舅父家族也会出面干预。" ^: ~! _7 y9 I4 S0 f
在宁蒗县的永宁等地区,则保留着一种被称为“阿夏婚”的对偶婚形态。在这种婚姻家庭中,家长是年长辈分大的妇女,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子女从母居,财产也是由母系继承。/ j5 s5 ]/ V7 @; ]7 T- A3 Y* X
移居洱源的纳西族,婚姻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家庭内男女平等。青年男女恋爱自主,婚姻自由,不讲究门当户对,也与当地的汉、白、藏等民族通婚。1 [% g9 ^# D$ u
(六)饮食

. I- i9 b* ~% ]3 H 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在饮食上习惯一日三餐,早晨爱喝茶,主食以小麦,玉米、大米为主,做成馒头、粑粑、米饭等。山区辅以荞麦、燕麦等,喜欢喝酒和酥油茶,常吃杂锅菜和大块肉。传统的名特食品“丽江粑粑”享誉滇西北。纳西族喜食糌粑面,每有贵客来时,必先捧糌粑面待之。平时,爱吃酸、辣味的食物,特别爱煮由排骨、芋头、豆腐、粉丝、韭菜根、青白菜等杂烩的火锅菜。逢年过节或遇来客,均以美酒、鸡、鸭、鱼、肉、火腿、咸蛋等食物热情招待。纳西族善养奶牛、奶羊,乳制品以“乳饼”出名。喜欢喝茶饮酒,喜吸旱烟,烟、茶、酒为招待客人和朋友来往应酬常备物品。
6 Q. Q! B  S/ z6 X) g8 F定居于境内的纳西族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饮食已与当地的白、汉族相差无异,但家家户户家都备有糌粑面(即炒熟的燕麦磨成面)以招待客人。) t3 n2 ~3 W$ P7 c' `3 C) z& w. `
(七)民居
& Q1 S1 s( f/ \1 _2 M
洱源纳西族多居住在三营坝区,民居建筑居住地的汉族大体相仿。纳西族刚迁入洱源时,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多数比较简陋。近年来,不少民居改为砖木结构,富裕人家盖起了钢混结构的楼房。
7 `# R  t4 `4 z# B& \) i* g+ Y
(八)服饰

( P, a2 i  I" v& s( q+ P; U 洱源纳西族的传统服饰与丽江地区基本相同。妇女身穿宽腰大袖、前幅短、后幅长及胫的镶边女袄,外加紫色或藏青色的坎肩,下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腰,背披七星羊皮。七星羊皮俗称“七星坎肩”,即羊皮背面上方钉有并排的7个圆布圈及垂穗7对,圆布圈上用金线和彩色丝线绣成图案,象征“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人民勤劳耕作的美德。鞋子为缕口丝绣尖鼻花鞋。未婚妇女头发梳成辫盘成圆形,已婚妇女梳发髻于头顶。戴上称为“古井”的圆形沙帕。妇女都喜爱戴耳环、戒指、银镯或玉镯等作为饰物。
5 i' y3 |4 Y3 l$ L( o男子着青布大襟,短裤,头戴羊皮毡帽,裤脚用白布绑腿紧扎,脚穿藏靴,外衣多是氆氇长袍,腰系长毛布带,袒右衽,腰间跨刀。, \6 b* f& k6 I$ Q9 F- q. \
移居洱源的纳西族,在盛大节日,中老年妇女多披黑色鸡心型七星羊皮,青年妇女多穿汉装,其余大多数时间都穿汉服。在打发姑娘时,两套纳西族妇女服饰为必须的陪嫁物品,一套为少妇服,一套为老年服。男子服饰与汉族、白族无异。
( T: R' o3 @& m7 r
(九)婚嫁
2 j/ t+ g* q2 D: v2 P
丽江纳西族的婚礼分为汉式与本民族式两种。洱源纳西族原居住地为汉式婚礼,一般有先由父母请媒人说合,由男方请吃订婚酒、行订婚礼、再行结婚等程序。. t1 H# V6 j5 x! S! c
订婚,纳西族男女青年经过自由恋爱后,就要议定婚姻。在订婚仪式上,男方派媒人夫妇、未婚夫及几位亲戚参加送酒仪式,给女方送上1坛大麦酒、10碗白酒,另加一些茶、糖、衣物、猪肉、首饰等。女方则要杀鸡宰羊,请近亲来家中饮酒庆贺。男方回家时,女方要还礼,其礼分为八色或十色的物品。男方家将这些礼物分送给族人,受礼者则要回赠一些钱粮,表示认可这门亲事。& c, ]: [  _: q/ I2 l- }/ U
扣门,订婚后,逢年过节男女两家要互走亲戚,农忙季节,男女互到对方家帮忙。逢端午、中秋、冬至,男方要请媒人给女方家送米、糖、酒去提亲,而女子家一般都会把糖、米留下,退回酒,直到不退回酒,表示同意结婚,这就叫“扣门”。2 l2 T3 M5 l; T! A1 ~
结婚,在女子父母同意结婚后,就择定吉日举行婚礼,婚礼一般为4天,第一天搭彩棚,第二天道喜,第三天接亲,第四天回门。男方要在院中搭彩棚,棚内设天地祖宗牌位,地上铺满青松毛,大门口扎迎亲牌坊,房内挂满宫灯、幛联,在洞房门口悬一红纸裱糊的筛子,上插三支用柳木或桃木制成的箭,红纸上写“麒麟在此”,以镇白虎。接亲之日,新郎在伴郎、媒人的陪同下,由吹鼓手引导到女方家接亲,由女傧相喊着吉利话泼水接进大门,然后到客堂向长辈敬酒。有时还请东巴主持“额点酥油”之礼,晚上亲朋歌舞庆贺,通宵达旦。回门时,新郎新娘要约十余个伙伴,带上茶、酒、干果、蜜饯、纸火、香、腊肉一路祭祀桥神、路神,祝愿此生顺利平安。到娘家门口时,新娘要放声大哭。进门后,新人要依次跪拜祖先牌、长辈、父母,最后向亲友敬酒行礼,新郎九叩头,新娘八拜礼。亲友则要为他们祝福,并送一些礼物。纳西族入赘的婚俗也与嫁女差不多。
* e9 x0 M6 Q8 B7 F- c洱源纳西族婚俗受当地民族的影响,节俭办婚事,婚期也改为一天,只有在一些礼仪上略显不同,如纳西族订婚时不要彩礼,结婚时不兴磕头,新娘接到家就先进厨房,此后出来招待客人,在结婚的当天,跳纳西族打跳舞。1 o5 |4 N; n6 [
(十)丧葬
3 v7 T: l! B; ]. [; \
纳西族在古代通行火葬,《云南志略》载纳西族丧葬:“人死,则用竹箦舁至山下,无棺椁,贵贱皆焚一所不收其骨;非命死者,则别焚之,其余颇与乌蛮同”。纳西族各村寨和各家族有专门的火葬场,有的还分大、小两种火葬场,非病死者及未婚而死的青年和小孩,只能在小火葬场火化。至清朝改土归流后,逐渐改为土木棺葬,非正常死亡的则实行火葬后捡其骨头置匣安葬。但也有一部分仍实行火葬。
0 Z* w8 r& V6 d1 |丽江纳西族实行棺木土葬,坟式与白族相同,葬俗与当地汉族略有不同。老人死前,家人及族中至亲要守候在床边,待病人临死断气前,将早已准备好的“萨撒”放入其口中。“萨撒”为一小红包,内有米(男9粒、女7粒)、茶、碎银少许,外加一点水和酥油,是供死者前往祖地之途中所用的盘缠。族中长者则一旁高呼死者三代祖宗的名字,让死者回到祖先故地,这个庄严的仪式为“萨撒肯”,意为诀别送礼,含有儿女对即将离世的父母一生恩泽的谢忱。
$ o6 H8 z  g3 {) e6 d( G死者入殓后,孝子立即向远亲近友报丧,筹备追悼开丧。对于远处的亲友,则要派人前去报丧,接到噩耗者要放下手中的活计,立即奔丧。在派人报丧以后,孝子要执香及一些钱币前去河边买水,男子为9碗,女子为7碗,并将水温热,由孝子或孝女为死者洗尸,并口诵“父(母)亲要归向神灵所住的地方,要归向三代祖宗栖息的地方”等话语,结束后换上寿衣。并在灵前点长明灯,请东巴念经超度。东巴巫师来为死者“开丧指路”,将死者送回祖先故地,方向是往北,并念《颂祖经》,并追述死者的功绩、能力,以及为何请自己出任主祭东巴的缘故,并为其进行超度。送葬前一天晚上,进行打歌跳舞,其旋律多为沉重而缓慢,唱词多为歌颂死者生平的勤劳、善良,缅怀死者为内容。第二天,由东巴祭师择吉时选地安葬。至墓地后,先放炮仗驱除邪物,后用青松枝打扫墓穴。继之,缓缓放下棺材,由孝子口中念着吉利话兜土盖棺,焚烧灵幡等物。在掩埋后第二天,家人近亲要上坟添加新土。定居洱源境内纳西族,由于境内没有东巴祭师,一些具有纳西族特色的葬俗也就逐渐消失,现纳西族丧葬习俗已与当地的白族、汉族基本相同,仅保留了少部分本民族的特色葬俗。如人死后,棺材按男左女右方向停放在房屋的伞台上,不放在堂屋中,对死人不兴磕头;孝子须挨家挨户的请人做客;送葬前一天请人唱本民族传统挽歌,跳纳西族的打跳舞;虽也实行烧包等祭祖活动,但与汉族不同,一般是正月初二上新坟,烧包多在农历的七月十四,且烧包时节不兴请客,只是少数亲戚在一起烧包;出嫁的女儿或上门的儿子死之后,后家就与本家断绝了联系。: V$ `2 x; M8 \* F
(十一)节庆

/ ]0 L( `' L6 C/ ]8 ?+ K3 c 洱源纳西族的岁时节庆有些是跟汉族、白族相同,像春节、清明、三月街、端午、祭祖节、中秋节等。有些是纳西族特有的节日,像三朵节、祭天节等。有些是汉族节日和纳西族节日的融合,如春节,纳西族的春节活动内容与汉族春节有所不同,从头年腊月就开始忙碌,想法设法筹办年货,故有“腊月纳西忙”之说,除夕大扫除,杀鸡,炖猪头肉,全家团圆。大年初一上坟扫墓,缅怀祖先,初二才开始访亲拜年,酒宴不断。春节期间还要进行祭天活动。* n7 o( {* W( Q8 `
1、祭天节,祭天是纳西族最隆重的活动。“纳西美布丁”(纳西重祭天),洱源纳西族家庭中,每家院中都设有祭天灶,每天清晨,纳西族家长或长者要到灶中烧天香。祭天时间为一年两次,第一次在正月初一或十五,时间3天,为大祭;第二次在七月,时间1天,为小祭。在祭天前,各家男女都要去沐浴,祛除身上的污秽,惟恐身体不洁而致天神的生怒。正月初一这天,各家各户都到本家族的祭天坛,祭品有全猪、大米、泡酒、大香柱等,请东巴主持献牲。祭天时,在祭台中央插立松、柏、栗各1棵,一说代表天、地、人三界,二说代表远古人类始祖,并杀猪祭祀,由东巴经师和男子长者充当主祭,女子不能进入祭天坛。在祭祀过程中,东巴经师诵读《人类迁徙经》等经书,讲述人类的起源及纳西族叶、束、和、麦四大氏族的来历,缅怀纳西族始祖及其祖先天神,祈祷祖先和上天保佑。在完成所有的仪式后,东巴最后祈祷新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至此行祭全部完毕,众人用餐后即回家。
: \+ C5 T5 M8 L  I2、三朵节,三朵是东巴教的神祗,为纳西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出门在外的纳西人都必时时祭拜三朵,以求三朵的保佑。凡纳西族所居之地,均有三朵庙宇,内塑三朵神像。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纳西族要举行三朵祭祀盛典,届时要举行东巴法事和祭祀活动,以求得三朵神的保佑。各家各户多盛装前往,参加赛马、歌舞、赏花,儿童则举行“牧童会”。平时,纳西族在家庭内部也进行祭祀三朵,如盖房要祭三朵、大年初一要祭三朵。
. R1 S) `3 Y; o. }$ Y迁入洱源境内的纳西族,由于人数少,没有了专门的祭师东巴,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也就不能开展,仅在自己家里烧烧天香或祭祀三朵。在农历二月八时,相约到丽江的纳西族圣地去欢庆三朵节。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