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经典电影《罗马假日》的故事情节里有关于美元和物价的内容:1.5美元大概等于1000意大利里拉,好莱坞巨星奥黛莉·赫本用1.5美元大肆消费,理发、吃冰淋、买鲜花等,当时的美元实在是太有使用价值了,怪不得当时老百姓称美元为美金。
最新金融数据显示,居民存款又开始从银行往外搬家了,老百姓又开始做通胀保值的操作。上次的极端数据是出现在2007年10月,当月全国居民存款减少5000多亿元人民币,对应当时的市场指数和后来的结果就不用再说了。大家都说通货膨胀时期是存钱吃亏、借钱合算,实物保值、货币贬值,但是,看一下这些操作背后对应的收益率,似乎并非如此。
通胀或者通胀预期下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呢?当然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老百姓心中最有保值价值的东西是彩电--日本进口21英寸平面直角彩电。抢购风中,一般老百姓是买日用品回家,有钱人是买彩电回家。小时候听说,一对刚出国回来的老知识分子夫妻,用自己在国外省吃俭用剩下的美元,换成1万元人民币,买了两台彩电,给两个儿子做结婚用品。当时,人们选择的是消费保值。
也许有人会说,当时的中国没有进行房改,要不然可以购买房产来保值。时代不同,物质赋予的价值也不同,当人们谈论某种消费品,不谈它的使用价值,只谈它的投资价值时,它就从消费品升级成为投资品了。现在人们谈起房产,最关心的似乎只是价格的变化,因此,房产已经成功地由消费品晋升为投资品了。如果单纯看CPI、PPI数据,目前没有通货膨胀,或者说应该没有通货膨胀预期。目前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尤其是正在使用父母一生的积蓄在大城市首付按揭买房的年轻白领们,真正关心的是资产价格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他们选择的是投资保值。
消费保值还是投资保值--还真是个让老百姓十分头疼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