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进中求稳 稳中求进 [/b]
李嘉诚一生坚守这样的经营理念——“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他说:“我是一个很进取的人,从我从事行业之多便可看得到。不过,我注重的是在进取中不忘稳健。”
李嘉诚初入地产业时,香港地产业还不冷不热。当时,卖楼花大行其道。李嘉诚却“逆”此“主流”而动——谨慎入市、稳健发展:不卖楼花、不向银行抵押贷款、物业只租不售。当挤兑风潮临来,靠银行输血的地产业一落千丈。地价、房价暴跌,地产商、建筑商纷纷破产。银行界亦是一片凄风惨雨,多家银行轰然倒闭,就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不得不靠出卖股权给汇丰银行,才侥幸逃过破产厄运。但李嘉诚损失甚微。
李嘉诚实力大增之时,仍未抛弃“稳健发展”:“聪明而谨慎的商人既然知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那么在经济过热、炒风过劲时,就应该认真研究整个市场趋势,要居安思危,该出货时,要毫不犹豫地出货。”
“要股票,不要钞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香港人的炒股狂热由此可见一斑。新股上市的热浪一阵高过一阵,许多人纷纷卖掉首饰、家产、店铺、土地,甚至有的地产公司将建造楼宇的资金也投入股市。恒生指数也升至1170点的历史新高。
被称为“股市浪潮中掌舵的老手”的李嘉诚在1972年10月趁股市处于高位之机,将长江实业挂牌上市,吸纳资金,并将其投放到大量物业的低价收购上。三年后,李嘉诚再发行新股,募集资金。这两次行动,集得资金1.8亿港币。他并未将这些资金入市投机,而是在香港地产处于低潮的时候,大批购买楼宇和地盘,为长江公司的发展积聚了扩张的实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香港经济在石油危机冲击下走低,股票立现熊市,股市暴跌,市值跌去高峰时七成以上。而此时的李嘉诚却收获颇丰,平稳前行。
[b]人弃我取 低进高出 [/b]
“文革”时,香港部分“左派”借北京发生“火烧英国代办处”的事件,在市民中煽动反英情绪,引发反英行动,遭英方的暴力镇压,后来触发了“五月风暴”。在大量“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等谣言的蛊惑声中,香港人心惶惶,发生了自“二战”后的第一次大移民潮。许多有钱人纷纷贱卖住宅、商店、厂房、物品,携款远走他乡,楼市更是无人问津。
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经过深思熟虑,对“(中共)会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在香港推行大陆的共产主义制度”的问题做出了判断:“不可能!中共若想武力收复香港,早在1949年就可趁解放广州之际一举收复,何必等到现在?而香港是大陆对外贸易的惟一通道,保留香港现状,实际上对中共大有好处。中共并不希望香港局势动乱。”他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李嘉诚买下旧房翻新出租;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到70年代初,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道转旺,李嘉诚已拥有的35万平方英尺的收租物业为其带来390万港元的年租金收入。
李氏集团从一个中小地产商迅速成长为地产界的巨无霸,还依靠股市杠杆的神奇魔力,而李嘉诚的商人才智在股市中尽显风采。李嘉诚巧用低进高出的股市定则,常常创造财富奇迹。
1985年1月,李嘉诚收购港灯的计划迎来了机会。他深知作为卖家的英资置地公司急于出手减债,经过16小时的商议,他以比前一天股市收盘价低1港元的折让价,收购了港灯34%的股权。仅此一项,李嘉诚就为买家的股东节省了4.5亿港元。当港灯股票市价上涨后,李嘉诚又出售一成股权套现,净赚2.8亿港元。
1986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约5%的股权。半年后抛出该股票,赢利1.2亿港元。
……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李嘉诚巧借股市大肆扩张,其风险当然是巨大的,但李嘉诚却能运作自如、绝少失手。究其缘由,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是李嘉诚在商道中制胜的一个“法宝”:“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五分钟后宣布十号台风警报,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就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b]诚信为佳 和气为贵 [/b]
50年代,李嘉诚甫做塑胶花时,常去皇后大道中一间公爵行接洽生意。“我经常看见一个四五十岁很斯文的外省妇人,虽是乞丐,但她从不伸手要钱。我每次都会拿钱给她。有一次,天很冷,我看见人们都快步走过,并不理会她,我便和她交谈,问她会不会卖报纸。她说她有同乡干这行。于是,我便让她带同乡一起来见我,想帮她做这份小生意。时间约在后天的同一地点。客户偏偏在前一天提出要到我的工厂参观,客户至上,我也没办法。
于是在交谈时,我突然说了声‘Excuse me’,便匆匆跑开。客人以为我上洗手间,其实我跑出工厂,飞车跑到约定地点。途中,超速和危险驾驶的事都做了,但好在没有失约。见到那妇人和卖报纸的同乡,问了一些问题后,就把钱交给她。她问我姓名,我没有说,只要她答应我要勤奋工作,不要再让我看见她在香港任何一处伸手向人要钱。事毕,我又飞车回到工厂,客户正着急:”为什么在洗手间找不到你?‘我笑一笑,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此事虽小,但细微之处足见李嘉诚的守信。李嘉诚”解释“说:”信誉,诚实,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时候比自己的第一生命还重要。“
从商60多年的李嘉诚,诚信事例可谓数不胜数。而守信也变成了巨大的生产力:“我现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找自己的,这些都是为人守信的结果。”
中国人经商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的道理,李嘉诚不仅深谙此理,而且笃行此道。
李嘉诚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董事袍金(年薪)全部归入长实公司账上。他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20多年来一直如此。5000港元的董事袍金,在20世纪80年代初还不及长实公司一个清洁工的年收入。李嘉诚表现出舍小利、求大利的大商人风范,公司股东对他的崇敬和拥戴就在情理之中了。他说:“这么多年来,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成为我的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商场是竞争异常激烈的“战场”,但是能做到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无敌人,只有合作而无厮杀,只有礼让而无溃败,李嘉诚真商界之典范也。
[b]善觅商机 进退自如 [/b]
对商人来说,觅得商机就是找到财富。而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李嘉诚能洞悉业之兴衰定律,找准盛极而衰之转捩,因而能在商海自由翱翔。
长江塑胶厂创办初期,依靠生产塑料制品和玩具维持,虽无生存无忧,但也只能在竞争中苟延残喘。是李嘉诚敏锐的眼光和睿智的大脑,及时捕捉到生产塑胶花的信息,果断决定上马生产,由此成就了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长江塑胶厂一跃而起,名声大振,实力剧增。
1960年前后,塑胶花生产的鼎盛期刚过,李嘉诚觉察到,生产塑胶花绝非长久之计。他从香港人口的激增,生存空间的限制,经济发展的神速,土地使用的迫切,预见到地价来日必然暴涨,香港地产业极具发展前景。李嘉诚毅然决定进军地产业。李嘉诚又一次找准了方向,在地产业大获成功。
兵家之道,一张一弛。商家之道,进退自如。在商界,进则取利,退则聚力;进必成,退亦得,有时退让更能“海阔天空”。1978年前后,李嘉诚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吸纳九龙仓的股票,意欲控得九龙仓入主董事局。但不料九龙仓股被职业炒家炒高,九龙仓老板不甘示弱组织反收购。与此同时,船王包玉刚也加入到收购行列。一时间,强手角逐,硝烟四起。李嘉诚在汇丰大班沈弼的斡旋下,从长计议,鸣金收兵,停止收购,密会包玉刚,提出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转让给包玉刚,助力包玉刚收购成功。李嘉诚退出了“龙虎斗”,却通过包玉刚,从汇丰银行手里承接和记黄埔9000万股。在此番商战中,李嘉诚一箭三雕,是最大的赢家。 |